外卖订单显示无法及时送达,甚至直接被取消,这样的情况你碰到过吗?
不顺路的订单一律不接,有外卖小哥挑肥拣瘦,还比同行抢单快挣得多?
就在今年9月,浙江新昌县警方经深入调查,揭开了隐藏在外卖行业背后的灰产——有外卖骑手购买使用外挂大量抢单,挑拣后又随意取消订单,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记者走访发现,在外卖圈尤其是在众包骑手圈内,外挂软件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有兜售外挂的卖家宣称:“用上科技一天打底三百五百!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
抢单外挂灰产背后,映射的是“僧多粥少”的局面——这些年外卖骑手数量激增,至少有1200万骑手在路上争抢订单。面对激烈竞争,部分骑手铤而走险买外挂抢单,纵然确有短期利益,随之而来的却是账号被封、购买小号、躲避检测等恶性循环,不仅陷入灰产深坑,花销越来越多,更面临隐私泄露等一系列风险。
巨大利益之下,这条灰黑产业链俨然还在升级扩大。同时,打击整治已然展开。外卖骑手的职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正如业内资深骑手王洋所感慨的:唯有脚踏实地,走正道,才能在外卖行业中长期立足。
公开出售不乏买者
自动抢单收入翻倍
外挂究竟有何“过人之处”,竟在线上线下成为了外卖圈近乎公开的“秘密”?记者进行了实测。
记者付款购买了软件外挂,随后徐彪发来激活码、软件安装包以及教学视频。按照步骤指引,首先需在手机设置中打开“开发者模式”,然后安装一款名为“可爱捏”的软件,并在开发者模式中开启“USB调试功能”。记者注意到,当这一选项被开启时,手机弹出“危险”提示,警告该模式为高度敏感服务,“开启后,您的隐私信息可能会泄露,财产安全将会受到威胁”。
随后,记者打开这款“可爱捏”外挂软件,页面显示出强大的抢单功能,用户可以非常细致地设置参数,包括派单的价格区间、抢单类型、不抢类型等。通过地图设置抢单区域后,外挂就可以开始抢单。
通过这些设置,外挂会优先选择符合用户需求的订单。“距离远的大额单,外挂会优先帮你抢到。”曾见过同事使用外挂的骑手刘全告诉记者,外挂能自动抢单,比手动刷新快上十几秒。
多数骑手在受访时都谈到,外挂盛行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即行业存在的“僧多粥少”局面。
美团财报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2年,美团骑手数量从470万增长到624万,2023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至745万。同时,饿了么的报告显示,去年平台活跃骑手超过400万人。这意味着,全国至少有1200万骑手在路上争抢订单。随着骑手数量激增,外卖行业的竞争愈发激烈。一名众包骑手告诉记者:“如今做普通众包,一天可能只能拉到十几单,挣几十块。”
灰产链条环环相扣
“不公平”,多位外卖骑手如此评价外挂对行业的影响。可以想见,外挂的使用不仅破坏了平台上的公平竞争环境,也给普通骑手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开了外挂的骑手,订单真的“手到擒来”,一身轻松?未必!
对于使用外挂的骑手来说,短期收益看似诱人,但伴随的是巨大风险。为了打击外挂行为,2023年3月至6月,美团连续发布了四次外挂警示公告,对2909名骑手实施了永久封禁或注册限制。同年9月至10月,美团再次处罚了4957名使用外挂或作弊软件的骑手,限制其接单权限。
记者以账号被封但想继续跑外卖为由,联系到了一名同时出售外挂和小号的卖家张爽。张爽提供了两种选择:第一种是购买小号,费用为100元。但他表示,这些小号并不稳定,一旦被检测到不正常,会被平台暂停接单48小时并要求补充资料,而补充资料需要50元。被暂停接单的频率无法预测,一般是两到三天一次。
无论是哪种选择,骑手的花销是一笔接一笔,卖家生意源源不断。
泄露隐私后患难料
外挂软件背后还隐藏着严重的隐私和安全隐患。
龙眼联(广州)科技有限公司CEO陈海权分析指出,为了达到自动抢单的目的,内置的外挂软件利用了骑手手机的“开发者模式”和“调试功能”。在这种模式下,手机从“黑盒子”变成了一个“透明盒子”,所有的操作都可以被读取和控制。
除了内置的外挂软件,目前市面上还存在一种物理外挂,其外形类似于U盘,通过插入手机并下载相应软件,同样可实现自动抢单功能。闲鱼上一名卖家提供的教学视频显示,插入设备后,手机需打开一个名为“北斗骑士”的软件。该软件的提示页面显示,该软件在录制或投射内容时可以获取设备中的所有信息,包括密码和付款明细。陈海权指出,物理外挂与软件外挂一样需要开启调试功能,且原理相似。物理外挂就像是模拟了一个鼠标,通过录屏识别订单条件后自动抢单。
这些外挂软件无法通过正规的应用商店上架,因此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管。“安装此类软件等于让后台有人可以随时监控和控制你的手机操作,甚至包括支付密码。”陈海权说。由于源代码不可见,用户也无法判断这些软件是仅在本地运行,还是会将信息上传至开发者的服务器。
更为严重的是,一旦安装过外挂软件,用户即使表面上删除了它,恶意代码也可能潜伏在系统深处。“就像你家里装了一道防盗门,但却开了一个狗洞。如果有恶意的东西进来了,即使你把狗洞堵上,也不意味着威胁就此消失。”陈海权还指出,这些软件目前可能是安全的,但不排除会随时被激活恶意功能,带来严重后果。
打击治理仍在路上
外挂的开发和售卖已超出了普通商业行为,甚至触犯法律。广东南方福瑞德律师事务所的刘文文律师介绍,这类行为一般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等罪名。
针对外挂黑灰产业,打击治理在路上。今年9月,在互联网平台安全部门协助下,浙江警方组织了多次跨省抓捕行动,最终捣毁一个非法开发、销售外挂软件的犯罪产业链,涉案3000万元,112名嫌疑人落网,首犯卢某获刑三年半,李某获刑一年两个月。
这仅是冰山一角。巨大的利益引诱下,仍有更多的团伙在继续开发和售卖外挂软件,试图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