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加快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生产企业应负责建立废旧电池回收网络,利用售后服务网络回收废旧电池,确保废旧电池规范回收利用和安全处置。加快建设无锡市电池溯源系统,建立健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废旧动力电池残值快速评估、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技术应用推广,推进梯次利用产品质量认证。(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二)加快推动废旧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回收利用。推动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探索研究涵盖生产、销售、维修、保险、报废、回收拆解各环节全链条汽车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延伸和拓展循环经济产业链,以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支持惠山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打造完善以“车辆精细化拆解+回用件高质化流通”为特色的“拆配融合”产业链新模式。依法依规淘汰符合强制报废标准的老旧汽车,有序淘汰非标电动自行车。鼓励报废汽车回收企业提供上门取车等便捷服务。支持规范回收拆解企业交售行为,鼓励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将报废汽车发动机、方向机、变速器、前后桥、车架等“五大总成”交售给通过再制造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再制造企业。加快推进电动两轮车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省级质量认证创新试点项目,尽早实现电动两轮车全产业链溯源管理。(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数据局、市公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加快推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推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推动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者延伸责任,加快“换新+回收”“送装+拆收”“互联网+回收”等新模式发展,支持电器电子生产、销售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或与专业回收企业合作,完善回收体系。支持通过定点、集中等多种方式,有效回收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器电子废弃物。支持规范拆解企业工艺设备提质改造,推进智能化与精细化拆解,促进高值化利用。积极争创“全国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市商务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供销社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加快推动新型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建立健全集中式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的退役新能源设备处理责任。鼓励风电光伏设备生产制造、发电、运营、回收、利用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持续提升产品绿色设计、规范回收、高值利用和无害处置能力。鼓励建立退役新能源设备拆除、拆解、运输、回收、利用处置“一站式”服务模式。加快风电光伏产品设备残余寿命评估技术研发,有序推进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探索开展风电光伏领域高端装备再制造。积极推进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加快推动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在生活垃圾分类中不断提高废玻璃、低值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率,推广使用“固定+流动+在线预约回收”模式。支持各地将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工作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鼓励探索采取特许经营等方式推进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行低值可回收物再生利用补贴政策。(市城管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六)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布局。推动落实《市政府关于印发无锡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锡政发〔2023〕10号),有序推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锡政办发〔2022〕93号),进一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江阴市秦望山、惠山区高水平建设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支持江阴市、惠山区、新吴区等地区围绕报废汽车拆解、废旧动力电池等领域,着力打造一批特色化地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集聚区)。到2027年,建设2个以上具有区域特色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条。聚焦“465”现代产业集群和“3010”重点产业链,深入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强链补链。推动完善以光伏组件、废旧动力电池、报废机动车等废弃物综合利用为典型的循环产业链。推动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等再生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链强链补链。着力培育废旧装备再制造和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链。(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加强行业骨干企业培育。围绕循环利用全产业链,重点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创新能力突出、规模效益良好、引领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围绕新能源设备、新型基础设施、新型电器电子产品等领域,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围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废钢铁、轮胎翻新(废轮胎综合利用)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企业。培育家电回收龙头企业,支持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企业”。在江阴市、锡山区、新吴区等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域建设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资源化利用能力,重点培育废酸、废有机溶剂、含铜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企业,提升危险废弃物处理能力。到2027年,布局培育10家左右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规范行业经营秩序。规范管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塑料、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等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建设“无废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对接江苏省固体废弃物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实现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数字化、全流程管理。坚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强化废弃物循环利用企业监督管理,统筹衔接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加强二手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依法打击非法回收拆解废旧动力电池、报废机动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以及再生资源回收、二手商品交易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市公安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保障措施
(二十)强化组织领导。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各领域全过程,切实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各地各部门要完善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确保各项政策举措、重点任务落地见效。市发展改革委要强化统筹协调,及时评估政策实施情况,会同有关部门探索构建我市循环利用产业链图谱,建立完善重点建设项目库和资源回收利用重点联系企业制度,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等资金支持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信用评级、贷款准入、贷款授信和利率优惠等方面对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和优质项目予以支持。认真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资源回收企业向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反向开票”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拓宽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企业融资渠道。(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无锡市分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强化要素保障。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存量厂房和闲置土地等方式,满足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产业基地等建设合理用地需求。完善废弃物回收车辆上路管理制度,科学设定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时段要求,加强通行区域、上路时段等合理路权保障,确保废旧物资回收“日收日清”。探索实行资源回收车辆统一标识、统一登记注册。优化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环评、能评审批程序。(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加快科技创新。强化对废弃物循环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支持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和江苏省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共性关键技术、跨行业融合性技术、前沿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废弃物循环利用核心技术。加强大型成套装备研发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合体。组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对接、交流培训,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动退役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型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低值废弃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研发。(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推广应用再生材料和产品。完善再生材料和产品推广使用制度,完善再生材料和产品检验检测及认证体系,加强分级质控和标识制度,拓展再生材料和产品市场渠道。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需求标准,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机关、国有企业采购使用再生材料的绿色产品。引导汽车、电器电子产品等生产企业提高再生材料使用比例。鼓励企业将再生材料应用情况纳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范围。(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市机关管理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