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无病小修、小病大修、收费不透明,记者调查发现
家电维修行业乱象丛生
家电维修让许多消费者很“受伤”
家电维修人员“小病大修”、虚假维修,上门费、开机费、检测费等名目繁多,家电售后的种种“花式套路”,让许多消费者很“受伤”。连日来,记者针对兰州家电维修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不少消费者遭遇过“维修套路”。究其原因,是不少厂商出于成本考虑,将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导致家电维修乱象丛生,坑害消费者之事时有发生。
事例
1花800元换的压缩机竟然是坏的
2刷机就能解决的问题维修人员却要上千元
3以旧充好漫天要价
市民罗先生同样遇到了维修“陷阱”。“我们家洗衣机和热水器出现了故障,我从网上找来了一个维修师傅。修理热水器时,他竟然从包里掏出旧零件准备更换,幸好被我发现了。最后,我到市场上买了一个新零件,一共花了10多元,工人却要收费300元,真是暴利。”
问题
1更换相同零件价格相差很大
如果客户表示不知道具体要更换什么零件,维修人员一般都表示,师傅经过检查后再按情况更换零件,才能确定价格,但收费也各不相同。另外,很多维修人员说,可以开收据,但不能开发票,开发票则另收费。
2维修价格不透明质量参差不齐
记者暗访发现,目前家电维修市场存在着价格不透明、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在西关一家维修店,一位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家音响坏了,拿到家电修理部去检修,换一个零件就要400多元,而买个新音响还不到700元。
此外,有的维修人员换一个小零件就要二三百元,有的开一下彩电后盖就要六七十元。难怪许多修过家电的人抱怨:“检修费太贵!”
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家电维修部利用消费者不懂技术的弱点,在维修时配旧零件,以次充好,收取高额维修费,甚至换下好零件,偷梁换柱。另外,目前家电维修人员大多都没有维修人员等级证书和检修许可证,只有工商营业执照,个别小店甚至“三证”全无。而根据有关规定,从事家用电器维修服务的单位和个人,除工商营业执照之外,须有维修人员等级证,并要有技术监督部门发放的检修许可证,“三证”缺一不可,否则就被视为非法经营。而对超过厂家保修期的家用电器修理后,一些家电维修人员非但不提供3个月的保修期,不做登记卡,还存在严重的宰客欺诈现象。
说法
业内人士:
维修承包给第三方服务掺水
一位业内人士说:“家电维修行业乱象频发,根源在于售后服务的营利模式出了问题。”这位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很多家电厂商并未设立直营售后,大多将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服务公司,售后维修人员的雇佣、管理等均由承包商负责,家电公司则负责派单、薪资结算等。由于承包商的利润分配太少,导致维修人员在给消费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暗藏很多赚钱伎俩,个别维修人员利用信息不对称蒙骗用户,甚至“看人下菜”、胡乱收费。
家电维修人员小张透露,一直以来家电售后服务猫腻多,存在夸大问题、模糊收费标准、小病大治等乱象。排水管破损导致的洗衣机问题,维修人员却谎称滚筒变形;成本不到40元的维修,“偷桃换李”之后要价400多元,维修人员因此可获得200多元的提成。甚至返厂维修也造假,无病假修、小病大修、高价推销,这些招数让人防不胜防。
律师:
引领服务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型
甘肃诚信律师事务所律师潘从金认为,目前各大家电企业对产品质量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资源用于产品研发,但对售后维修服务,大多数企业还缺乏同样的质量管理意识。不少厂商出于成本考虑,将维修服务外包给第三方,没有实现有效管理,导致维修服务失控。售后服务商借机忽悠消费者,导致维修服务掺水,侵犯了消费者利益,也损害了家电品牌的信誉。
针对家电售后中的种种乱象,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无疑是更加标准且规范的售后服务保障。对于品牌企业而言,必须要改变当下企业与外包商之间松散的关系,特别是建立起严格的服务商选拔标准、服务标准和监督机制,引入第三方监督模式等保证服务质量的监控效果,并不断创新模式,持续引领服务向规范化、品质化、标准化方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