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里,以刀为武器的勇士常常被称之为“刀客”,他们以刀行侠仗义,行走江湖。而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重齿机械有限公司的黄建军拿着另一种“武器”——“镗刀”,他行走在生产线上近30年,加工出一个个合格产品。
技术精湛
误差度比头发丝的1/10还小
镗刀,实为镗削刀具的一种,它常“出没”在机械零部件里孔加工、扩孔、仿形等环节,是专门用于对镗孔进行加工的“武器”,可在镗床等上使用。
1990年参加工作的黄建军,从那时起便与这把“武器”邂逅,成为了一名“镗工”,在他的“江湖”里每天与镗床、镗刀,还有各式各样的零件相伴。
“镗工干的是精密活儿,哪怕只差毫厘都不行。”黄建军告诉记者,他们加工的零部件都是动力传动齿轮箱关键零部件,所以精准度要求很高,往往要精确到0.01毫米,有时甚至更小,比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还小。
在这样的“高标准”下,黄建军严格要求自己,从学徒开始,他认真学习各类知识,积累丰富的经验,拿着“小本子”取经。
在近30年里,他加工出一个个合格产品,迪拜引水工程、多哈水电站工程、巴黎和意大利地铁等项目的驱动箱部件等,他都曾参与加工。
踏实苦干
从一线镗工奋斗到高级技师
高高瘦瘦,戴着一副框架眼镜,身穿蓝色工装……初次见到黄建军,他给记者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朴素、老实,俨然一副能吃苦的模样。
还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九上午,黄建军接到公司委派的任务,需要他加班加工一个船舶零件。这原本就需要两三天的工作量,可在当天下午却又得到紧急通知,第二天除夕就要交付给客户验收。
那时大家都放假了,天气又冷,黄建军在车间里一个人赶工,饿了就吃碗泡面接着干,一直在镗床旁从腊月二十九上午忙到次日凌晨四五点。后来产品通过客户验收,获得认可和点赞。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是黄建军常挂在嘴边的话,平日里少说多做的他克服了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由于长期要打磨“武器”,他的左手食指经常被割伤;而在那副眼镜下,眼角也因为工作中铁屑飞溅,印烫下了一个深深的疤痕。
如今,黄建军已是镗工高级技师、重庆重齿机械有限公司机加车间副主任,负责管理公司镗床生产线,还曾获得“重庆市杰出人才贡献奖”、“重庆市技术能手”、“江津区首届津工精匠”等荣誉。
开拓创新
自创工具造出件件合格产品
在近30年的镗工工作里,黄建军还一路摸索,追求创新,为了打磨出一个个合格产品,他一路升级自己的“武器”。
2005年,在承担一项国防科研重点项目输出轴和联轴器部套深孔加工中,由于该产品对孔的光洁度、直线度和公差控制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而原有的加工工艺和方法不能满足技术设计要求。
“不行就自己动手做刀具。”那会儿黄建军主动请缨,反反复复试验,通过不断摸索,最后大胆采用了自制刀具“浮动镗孔”解决了该问题,为国防科研和国家重点项目中类似关键重要部件加工工艺优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2010年,又一项国家重点工程的部件加工试制任务给黄建军和同事们出了难题:该零部件不仅箱体庞大,且需要加工的箱体孔既大又长,而传统镗床的单刀镗削,很难保证精准的同轴度。
“我们将常规的镗杆加长,并在镗杆两端各安装一把镗刀,利用尾立柱配合主轴,对箱体两面的孔洞进行同时加工。”在黄建军和技术团队的摸索下,由他首创的“双刀镗削法”攻克该技术难关,也为同类零部件加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秉持这样的创新精神,2016年11月,“黄建军首席技能专家工作室”授予成立,他成为首席技能专家。2017年,他和团队在“一带一路”重点装备设备盾构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制造中,四项技术创新项目获重庆市高新技术产品称号。
宇继生参加集体婚礼。
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工会主席宇继生,扎根基层工会,甘当职工的“服务员”,为企业数万名职工带来了诸多福利。
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2010年建成投产,2011年11月,在深圳富士康集团工作的宇继生和另一位同事响应集团支援西部建厂的号召,来到这里负责工会工作。
2011年12月28日,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科技园工会正式成立。宇继生把自己在深圳的成功经验“复制”过来,在重庆科技园也成立了员工关爱中心。
如今,员工关爱中心成为全市首家企业群团示范站,而“78585”也成了企业职工不会忘记的号码。此外,工会还逐渐开通了维权热线、主席热线、帮扶热线、物业服务监督热线,满足员工个性化需求。
一封800字的员工感谢信
“火灾无情,人有情,公司有情,工会是我们员工自己的家。”宇继生和工会这群“娘家人”的努力,公司员工也深刻感受到了,这封写于2018年10月24日的感谢信就是最好的一个证明。
这样的温暖事儿,对宇继生来说还有很多很多:有员工孩子得了白血病,他驱车两三个小时看望慰问;员工孩子上学成问题,他出面协调及时解决……工会主席热线、他的手机号码接受着“帮我帮我”的信号,而他也尽自己所能提供帮助。
一面面锦旗,一封封的感谢信,还有工会短信平台员工回复的一个个“谢谢”都记录着宇继生和团队的努力。而宇继生也曾获得重庆市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富士康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除了以工会主席的身份,为职工谋福利外,在同事的眼中,宇继生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
2015年,宇继生与公司困难员工结成了对子,这对双胞胎姐妹便收获了一个关心她们的叔叔。
两姐妹刚上大学那会儿,宇继生自己出资为她们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平日里也为她们买各种所需的学习用品,每年春节还会拿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到姐妹家看望,为两姐妹一人送一个大的压岁红包鼓励。
除了帮扶困难职工子女外,他还带动职工为灾区捐款,仅雅安地震就筹集了30余万元;组织“衣旧情深”捐衣活动,捐赠衣物500余件;协调资金为重庆市温暖基金捐款捐物,对重庆大学城片区的10余所中小学捐赠教学用品等;还组织开展残疾人及女性关爱活动,赴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宇继生委员建议,要鼓励返乡就业和吸纳来渝就业,改善我市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这是摘自今年1月29日重庆政协报一篇新闻报道中的内容,这篇报道又透露了宇继生的另一重身份。
宇继生自2013年起任重庆市四届、五届政协委员及重庆市总工会四届、五届委员,通过政协提案、会议建议等方式,为电子产业发展、农民工利益诉求、优化企业营商环境等鼓与呼。
此前,他还协助所在的富康新城社区落实服务场地及建设社康医院,解决数万职工就近就医及办事难问题。
周远付在车间巡视。
晋时,陶渊明曾祖父陶侃利用竹头木屑,铺平了行军的雪后泥径,还削竹成钉,赶造了大批船只。如今在重庆梁平,也有一个人“死磕”着“竹头木屑”,并通过对竹材的精加工和综合利用,减少了木材砍伐,带领公司实现了年营业额亿元的跨越,既留住了绿水青山,也创造了金山银山。
他的一天从“暴走”“挑刺”开始
“生产车间运行过程有没有遇到问题?”“工艺纪律是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重庆梁山群星装饰建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梁山群星公司”)技术员周远付的一天,就是从两个小时的“暴走”和“挑刺”开始的。
每天早上8点,周远付来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将各个车间一一巡查一遍,设备运行的状况、工人操作的流程都是他关心的问题。
记者在梁山群星公司生产车间见到周远付的时候,他的步伐可以用大步流星、衣角带风来形容,这与他年轻时的当兵经历不无联系。1986年11月至1988年11月,周远付在云南文山武警支队“者阴山”前线杨万边防站服兵役。他说:“军旅生涯带给自己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在车间,周远付自豪地介绍起工厂的装置和生产情况。记者看到,一大摞一大摞的“竹夹木”板材整齐堆放在地上,等待“变装”——有的被加工厂直接当成装饰原料买走,有的则将在这里被加工成竹门、地板、衣柜等家具产品。
周远付透露,目前,梁山群星公司每年要收购竹木及竹木加工剩余物5000多吨,1天生产1000余张竹夹板装饰板材。
31年钻研从门外汉成为技术骨干
加工竹材代替木材做家具?31年前,全国还没有先例。
1988年12月,当兵归来的周远付进入了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开县(现开州)温泉分公司,成为生产一线工人。
公司所在的三峡库区竹材资源丰富,竹木加工企业众多。流水线上的工作没有消磨周远付爱思考、勤创新的热情,他一心想钻研出优质的竹材产品,令当地特色资源发挥最大价值,逐渐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公司技术骨干。
在温泉分公司工作期间,周远付参与了“竹材碎料板”“一次成型空心板”的研发和试制,两项成果同时被列入了国家“八五”星火计划、“九五三峡竹材支柱产业”计划项目予以推广,其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发明金奖”和“泰国博览会金奖”。2009年,周远付参加完成的“竹材加工综合加工技术与产业开发”项目被评为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0年,周远付调梁山群星公司出任公司技术负责人。时下,梁山群星公司业务还以生产传统木质门为主,新厂房还是一片杂草丛生、高低不平的建筑工地,周远付没有半点畏难和退缩,带领公司员工和施工方一起,夜以继日地投入公司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制造安装等工作。
因地取材形成亿元特色产业
“现在我们的主要业务已经开始向全屋定制发展。”周远付研究的竹材加工技术最开始应用在了门上,经过多年发展,这项技术已经在全屋家具上多点开花。
在周远付带领下,梁山群星公司不仅以竹材为原材料,开发生产出了室内家装的装饰板材,还将护墙板、竹木地板等各类竹木结构以及家具推向市场,年产值逾亿元,税利超千万元。“竹林比树林生长速度更快,使用竹材,减少树木的砍伐,更加环保;用户购买竹材家具,性价比更合适,竹纤维具有韧性,更耐用;对农户和其他竹材加工企业来说,也可以增加收入。”周远付说。
除了从竹林获取原材料,周远付研发的竹材运用技术还能吸收当地竹木加工企业产生的锯末、枝丫、次小薪材等加工后的剩余物,提高了竹木资源利用率。据统计,2018年梁山群星公司年综合收购竹木剩余物46850吨,助农民及竹木加工单位增收1731.44万元。节约木材8万多立方米,相当于减少0.8万亩成熟林的采伐量。
耕耘电力战线34年他是唱着歌工作的乐之者
冯德伦在工作中。
夜幕下的重庆,星光闪烁,如梦如幻。在这万家灯火的背后,有一群坚守岗位、“点亮”城市的电力工作者。今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的冯德伦就在电力战线上耕耘了34年,。
元气满满的一天从唱歌开始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草地遍地花……”每个工作日上午7点至8点左右,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负一楼的车库里,路过的人总能听到冯德伦的歌声,让人感到元气满满。
从1985年参加工作起,生性开朗、乐观的冯德伦就爱上了唱歌,平日里没事儿就哼哼歌,而每天上班在车库先开开嗓这个习惯,从3年前就养成了。
“每天唱歌自己心情愉快,也能给别人带来正能量。”今年54岁的冯德伦现是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南岸供电分公司副总工程师,从一名一线调度员成长到副总工程师,大家眼里的他总是快乐的,靠近他仿佛也能被快乐“传染”。
爱为自己“揽活儿”的乐之者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34年忙碌而辛苦的工作中,冯德伦说他更愿意做一个“乐之者”。他是位“乐之者”,首先也是位“好之者”。
在大家和领导眼中,无论是抢险救灾、重大活动保电的安排指挥,还是重点工程、重大事项的组织协调,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揽下活,想方设法攻坚克难。
乐之者其实也有落泪的时候
这位工作中的“乐之者”,其实也有为工作落泪的时候。
2013年4月20日,雅安芦山发生7.0级地震。那天是周六,正在超市买菜准备回家做午饭的冯德伦看到新闻后,又主动“揽活儿”,请缨参与救援。当天晚上,25辆车、85人的抢险救援队伍在永川集结,冯德伦任副总指挥,带领队伍连夜赶到灾区现场。凌晨2点,作为第一支赶到现场的电力抢险队伍,他带领着大家马不停蹄地参与救援,为医院、自来水厂、灾民集中点应急保电。遇到救援道路中断时,他带头“手动抬车”、连续两天三夜没合眼指挥救援、脚走到肿了一大块儿……在抢险救援的7天里,余震不断、滚石不断,他和队伍在生死考验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
4月28日下午,85人、25辆车“毫发无损”地凯旋。冯德伦记得很清楚,回到家后他把在自己关在屋里大哭了一场。
把工作当事业继续唱着歌前行
冯德伦此前收获了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双越之星”先进个人”“重庆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2014年起,他兼任了“张毅劳模创新工作室”主任,围绕创新和人才培养他又忙碌了起来。牵头举办社会电工技能培训班,担任重庆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企业导师,为公司内外近千余单位做培训辅导……这些年来,冯德伦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传技艺、育德技。
2017年7月,在西藏电力公司QC培训班上,由于高原反应严重,头疼得很厉害,但他还是强忍着坚持上完课才去诊所输液,下午又准时出现在培训课堂上。
冯德伦说:“要把工作当事业,做一个乐之者,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
刘源在进行机器人检测。
技术攻关研发项目
节省维修费用310万元
创建“13930”管理模式
以科技智能带动行业发展
目前,机器人大量投入生产车间,如何运营和维护,仍是重中之重。“任何一台机器就如一片白纸,只有通过编写程序将其导入,才能让机器按照你的指令进行。除此之外,完善优化程序、进行设备维护都将由我们执行。”据了解,刘源工作室已与ABB(中国)有限公司、SMC(中国)有限公司、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等共建技术交流培训中心,实现共同发展。
实行“2+1”新型学徒培优体系
“一师两徒”精准优化人才培养
任何一个团队,都少不了人才的培养。
2016年,工作室采用“2+1”新型学徒制培优体系,通过“一师两徒”,脱产培训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单位技能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从而提升公司的整体技能,使设备正常高效的运行有了可靠的保障。
据了解,工作室先后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5名、中央企业及兵装技术能手2名,兵装集团技能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各1名,公司技能专家3名,高级技师4名、技师1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