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琴正在与顾客讨论修改裤子的细节。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实习记者韩潇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街头巷尾的“小修小补”摊点越来越少,但城市居民生活中依然存在“零散修补”的刚需。
在政策引领下,太原市迎泽区贴近群众生活的“小修小补”店铺日益增多,不仅解决了部分市民的就业难题,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便民小商铺
汇聚邻里情
福慧制衣铺面积不大,约6平方米,店内安放了两台缝纫机,墙上挂满了各式衣服,缝纫机旁还贴着店铺的价目表,收费从十几元到上百元不等。“上百元的是做衣服的费用,做衣服的活儿不多,主要还是以修补衣服为主。”赵师傅边对记者说,边忙着给一条裤子缝裤边,“活儿多的时候,我爱人也会过来帮忙。”
居民刘师傅是这里的常客,他告诉记者:“有时候衣服需要修改一下,我就来这儿弄,挺方便的。”
这边,老赵店里不时响起缝纫机的旋转声,那边,老王开锁刻章店内也是忙忙碌碌。一上午,店主老王一会儿忙着给居民配钥匙,一会儿忙着给居民复印孩子的卷子。他说:“小区内有好几所学校,有些学生要打印学习资料,到小区外面又不方便,我的店铺有场地,就添置了一些设备。”
老王的铺子不仅方便了学生群体,也增加了自己的经营收入,如今,新业务大有赶超老业务量的势头。
居民有需求
店铺添商机
当一个行当被需要,充分融入群众生活,即便专注的领域再小,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位于迎泽区菜园街的永新电器原来主要修理小家电,一次偶然的机会,店主老李开始涉足新的行业。
自此,老李开始接一些汽车电路修理的活儿,还拓展出手缝方向盘套、氛围灯安装等业务,让自己的小店经营项目更加丰富。
社区邻里坊
服务“零距离”
最近太原降温,室外寒风凛冽,迎泽街道并州路二社区的邻里公坊内却是暖意融融。
邻里公坊裁缝店内,店主陈秀琴正在改瘦一件衣服。她来太原30多年,结交了不少老顾客。近年来搬到邻里公坊后,不少老顾客也跟了过来。由于干活细致、服务热情,她在社区又结交了不少新朋友。
“我和很多顾客处得像姐妹一样,只要一有裁缝活,就都找到我这儿来了。”陈秀琴说。
据了解,该社区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出发点,引进“恒创·邻里坊”社区服务品牌,建立了太原市首家邻里公坊便民中心。
邻里公坊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100多平方米的铺面被分隔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容纳了多种居民服务业态,不仅解决了居民“小修小补”的日常需求,也解决了部分手艺人的就业需求。这里除陈秀琴裁缝店外,还有修鞋、配钥匙、理发等店铺。
作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小修小补”不仅是一种经营业态,还承担了一定的公共服务职能。迎泽区通过简化审批、合理布局,腾出更多空间,让“小修小补”回归群众生活,在提高居民生活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也进一步展现了城市的人文情怀,小手艺人可以安稳地经营小本生意,附近居民也切实享受到了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