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教育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培养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为此,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1.1直观感知,进行爱国教育
在教学歌曲《红旗飘飘》时,我从2008年中国奥运会入手,拿来一面鲜艳的国旗,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然后介绍它所代表的意义,利用多媒体出示在奥运比赛中夺得金牌的图片,让学生从多方面充分认识国旗,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在反复练唱歌曲时,让同学们边唱边挥舞小国旗自编动作,有感情地唱着:“红旗飘呀飘,红旗飘呀飘!”他们对国旗有了自己特殊的感受。通过对国旗的亲吻、轻抚等动作,使学生的真切感受得到了升华,这样,使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1.2利用真实的素材,渗透亲情教育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例如在汶川地震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在初二年级学习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时,我先利用多媒体,配上悠扬的曲调,借助课件出示关于“汶川地震图片”,让学生边听、边观察、边感受,同学们没有一个学生不为之感动哭泣,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升,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生命的意义,感恩自己的父母所给予自己伟大的爱,从而在学习和行为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进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
1.3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收获德育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教材内容应是丰富的、鲜活的,应选择学生宜于接受的教学形式,由浅入深地拓宽音乐教育的空间,不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融入德育内容。如了解作曲家的生平、作品的背景等。
教师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析、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歌曲内容,使其在思想上得到提高,在感情上有所升华。如在教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不仅要教同学们会唱,还应介绍国旗的作者,创作经过和时代背景,介绍《国歌》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启发同学们思考联想——唱起国歌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教学,要让那
激奋的歌词、庄严的旋律打动同学们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
2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注重情感的体验,从而在音乐中获得了真善美。“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3讲述音乐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但音乐家都有自己的祖国。古今中外,一个伟大的音乐家通常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因此,适当地讲述一些音乐家的爱国事迹,必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如: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以优异的成绩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谢绝了法国音乐界殷勤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为民族呐喊,为抗战怒吼,并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去听觉的情况下,面对命运的不公毅然创作了举世闻名的“第九交响曲”。同学们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所感动,深切感到这些音乐家的伟大,热爱祖国,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精神。同时让学生展开讨论,利用这些人物和自身做比较,看看自己有哪些差距,体现在什么地方,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又该如何去做,使德育渗透触及到学生的各个方面。
4介绍民族民间音乐,增强民族自豪感
当今社会一段时期西洋音乐倍受青睐,而民族民间音乐颇遭冷遇。这种现象也影响到我们的学生。那么,该如何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两方面着手:
4.1向学生介绍民族音乐优秀传统(历史)。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音乐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古琴曲《流水》已随宇宙飞船飞上太空,担负起星际交流的使命;例如利用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来介绍“春江花月夜”,来介绍唐代诗人张若虚以及他的唐诗,给学生一个完整的作品了解,使学生感叹民族音乐的源远流长,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民族教育,捍卫了我国的民族音乐。
4.2.给学生欣赏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欣赏各地各类的民族音乐作品,要让那丰富多彩、优美动听的旋律打动学生,通过这一支支动听的乐曲,爱国之情已悄悄渗入同学们的心田。例如在初二年级音乐“民族奇葩”单元中,利用各民族传统的乐器来讲述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欣赏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5在音乐实践中培养德育
教育环境中渗透德育内容,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是巨大的。我园每学年都要举行“童心颂祖国”歌咏比赛,歌颂祖国的经典诗词比赛,爱祖国爱家乡的绘画比赛。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绪感染和指导下,幼儿熟悉了可爱的家乡,熟悉了伟大的祖国,了解了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这种强化式的隐性渗透教育从而自然的激发起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为了增强德育工作效果,我园还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比如“礼仪之星”“孝敬感恩教育”,通过这些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从中明白哪些是好行为好习惯,该学,该做,哪些是坏习惯坏行为,不能学,也不能做,如何做能够成为一个“好孩子”“礼仪之星”等,使他们真正懂得行为规范、能够辨别是非,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三、教师以身作则,让幼儿在模仿中进步
因此,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在幼儿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到以身作则,树立起幼儿学习的榜样,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模仿学习,有利于幼儿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中学教师德育教育实践诚信榜样潜移默化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即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学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他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有更加鲜明的辨别力。
二、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三、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开展诚信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从不同角度营造氛围,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四、采用榜样教育法
树立榜样,让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在树立榜样时,既要注重树立优等生榜样,又要特别注重树立中等生、学困生的榜样,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加以发扬他们的优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成为不同方面的榜样,可以是劳动方面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的,可以是守纪律的,可以是文艺的,可以是体育的,等等。总之,要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引导每个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五、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关键词】中学教师;德育教育;实践;诚信;榜样;潜移默化
1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2创建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3营造诚信教育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1)通过现实生活中生动的事例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争论,引发学生产生内心震动。
(3)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先进任务,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诚信观念。
4采用榜样教育法
5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关键词:初中德育教育;教学质量;方法策略
一、初中德育教育的价值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能力、行为意识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阶段和状态。随着学生知识视野和交际范围的扩大以及课程量和课业难度的增加,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进行着跨越式的发展。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学生行为习惯、道德操守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以及外界环境的诱惑下,学生易产生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如注意力分散、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成绩持续下滑,甚至出现厌学、逃学等行为;叛逆、抑郁、内心脆弱、意志薄弱、逃避困难和挫折、缺乏青春活力,甚至出现违法行为。这一系列的情绪和行为严重制约着初中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初中生思维意识、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
鉴于上述情况,初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志在必行。德育教育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法律上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是新时期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生活、学习健康发展,推进学校教育工作稳步发展的有力保障。德育教育以奉献社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要求鞭策教育工作者,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勤奋好学、勇于实践、道德品质良好等要求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和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有针对、有目的地开展德育教育,进而合理解决教学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初中教学活动的科学发展。
二、提高初中德育教育质量的方法探讨
1.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正确引导思维发展
2.将德育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
我国初中教学活动的学科分类较多,目前承担德育教育工作的学科主要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但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分布在教学活动的每一项科目当中,因此,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各个学科之间的配合,只有将德育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初中教育的每个学科中,才能在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发挥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例如:在教学中,政治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法治方面的教育;历史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民族史观教育;化学老师和物理老师则通过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探索精神。
3.注重德育教学的生活化和实践性
德育教育将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它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本知识转移到课堂以外,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知识理论走向生活实践,通过现实问题的参与解决,切实理解和感受教材中的教学理论,形成知识―问题―实践―德育的学习探究方式,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德育的最高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转变教学理念,坚持教学活动的生活性、实践性,将知识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选择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代表性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和理解教学知识中的教学思想,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敢于实践的能力。
三、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德育教育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不断培养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全面发展的适合时展要求的青少年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