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集团公司的前身为成立于1955年的青岛电器修配合作社,1959年更名为青岛电机修配厂,1966年又改称青岛东风电机厂。1979年搬迁至小白干路165号,兼并青岛工具四厂,改名青岛日用电器厂,生产电机、电动葫芦和鼓风机,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1983年开始研制“瑞雪”牌电冰箱,1984年1月,改名为青岛电冰箱总厂,为轻工业部电冰箱定点生产厂家。同年10月,引进联邦德国利勃海尔电冰箱生产技术。12月26日,时任青岛市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副经理、年仅35岁的张瑞敏带领新的领导班子到青岛电冰箱总厂上任,当时企业亏损147万元。
海尔集团80年代位于小白干路的旧厂区
1985年,海尔推出亚洲第一代四星级电冰箱。由于产品质量过关,在北京、天津、沈阳三大城市一炮打响,出现抢购现象。1987年4月28日,在北京西单商场首次举办的“琴岛—利勃海尔”电冰箱展销会上,海尔高品质的冰箱吸引众多消费者排队购买。同年,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招标中,海尔冰箱战胜10多个国家的同类产品,首次在国际招标中中标。1988年12月,海尔获中国电冰箱行业的第一枚“国家优质产品奖”金牌。拿到金牌后,全厂员工期待领奖归来的张瑞敏给大家开庆功会,然而,张瑞敏召开的却是“挑刺会”,将问题冰箱摆到一起挑问题,进一步树立“对用户负责、对质量负责”的观念。1989年,在全国性的降价狂潮中,海尔冰箱不降价,反而提价10%,产品仍供不应求。同年,时任海尔总工程师杨绵绵因其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工作者”称号。
1988年,海尔兼并青岛电镀厂,并改造为微波电器厂。1989年4月28日,在对青岛电冰箱总厂改组的基础上,成立青岛琴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2月20日,兼并青岛电冰柜总厂和青岛空调器厂,成立琴岛海尔集团公司,注册商标“琴岛海尔”。1990年,获得由中国企业管理协会颁发的“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和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颁发的“国家质量管理奖”。在首届“中国驰名商标”评比中,海尔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与茅台酒、青岛啤酒等老字号品牌并列,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家,也是家电行业唯一的一家。1991年,海尔员工4000多人,实现营业额8.3亿元,利税0.7亿元,其中利润0.4亿元,出口创汇0.1亿美元。
90年代初,海尔以人为本,在管理上创新,实行OEC(OverallEveryControlandClear)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管理法是海尔创新的基石。1994年12月,海尔“OEC管理法”获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为全员参与自主经营、自主管理,海尔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人才观,建立赛马机制,即在用工制度上,建立“三工(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并存、动态转换”机制,通过员工动态上转,动态下转,解决“铁饭碗”的问题;在干部制度上,实行“届满轮换”机制,在位要受控,升迁靠竞争,让每个人感受到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竞争压力,并将之转换成竞争的动力。仅1998年一年,海尔员工提出3.7万条合理化建议,被采纳1.9万条,创经济效益1.13亿元。
1995年,新建成的位于海尔路的海尔工业园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海尔提出“用户的难题就是我们的创新课题”“从市场缝隙中创造市场”等服务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赢得主动权,创造新市场。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海尔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开发市场,为用户找产品,而不是生产什么,用户就买什么。在这种模式下,海尔成功地推出深受市场欢迎的“小小神童”洗衣机、“大地瓜”洗衣机、变频健康空调、环保节能冰箱等创新型家用电器。其中,顺应世界冰箱业发展趋势,研制出超节能无氟电冰箱,并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海尔的氟利昂替代技术和节能技术居世界前列,跻身于国际上少数几个能批量生产这种电冰箱厂家的行列,该项技术快速移植运用到海尔冷柜等产品,提升了国际竞争力。
1998年3月25日,张瑞敏在哈佛商学院进行“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案例讲学,成为第一个登上哈佛讲台的中国企业家
1998年,海尔员工2万多人,实现全球营业额191.5亿元,利税11亿元,其中利润5.8亿元,出口创汇0.6亿美元。产品有42个大门类,8600多个品种;开发新产品262个,申请专利53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6项。与国内25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与国外15家研究机构建立战略联盟,整合科技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主导产品有电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器、电热水器等,均居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第一,并销售到87个国家和地区。
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年)海尔坚持先难后易的思路,提出“三个1/3”经营格局,即国内生产、国内销售1/3;国内生产、国外销售1/3;国外生产、国外销售1/3。海尔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即“走出去”到国外主流国家、主流市场;“走进去”到国外的主流渠道、销售主流产品;“走上去”成为当地的主流名牌。首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凭借差异化的市场战略赢得全球市场主流品牌的竞争优势。
早在90年代初期,海尔产品就通过美国UL认证,为中国家电业首家通过这一认证的企业。随后,陆续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德国VDE\GS、加拿大CSA等20多项国际权威认证,成为合格的世界级供应商。为支持海外业务的拓展,海尔在海外38个国家和地区注册商标162件,扫清法律障碍,避免如遇商标纠纷将产生的巨额费用。海尔在美国实施“三位一体”布局,其研发中心在洛杉矶,营销中心在纽约,制造中心在南卡罗来纳州。1999年4月,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园区占地约47公顷。2000年3月正式投入生产,本土海尔冰箱进入美国用户的家庭,成为美国家电协会中唯一的一个中国品牌的会员。2002年,南卡州政府授予海尔美国工厂“创造就业奖”,为了感谢海尔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还无偿将美国海尔工厂附近的一条路命名为“海尔路”,这是美国唯一一条以中国企业命名的道路。2004年7月1日,美国Target连锁店与海尔联合在纽约创下7小时销售7000多台的惊人纪录。继在美国之后,海尔在欧洲、中东、东南亚也实现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1998~2005年,海尔共建立海外工厂18个,营销公司17家,研发中心9家。
随着海尔的发展扩张,企业基层员工与市场终端存在由无数组织结构造成的“鸿沟”,导致市场信息不能完全正确、迅速的传递,库存和不良资产增加,用户的需求得不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为加速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海尔于1998年开始推行“市场链”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施零库存、零距离、零营运资本“三个零”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员工由对上级负责改为对市场负责,每个人都要面对市场,同时每个人也是市场。企业内部市场链包括信息—开发—制造—售前—售中—售后—信息的闭环结构,以用户的潜在需求确定产品竞争力,以用户的难题确定开发的课题,以用户的要求制定质量标准,从而不断创造需求,创造市场。2001年,推出SBU(战略业务单员)机制,把企业的市场目标、市场订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员工自驱动,自经营,自创新,人人争创自主管理的SBU。2000年5月,为适应海尔业务流程再造的需要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改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
2004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海尔集团的批示
2005年,海尔有员工5万多人,实现全球营业额1033.8亿元,利税33.9亿元,其中利润13.2亿元,出口创汇13.1亿美元。拥有白色、黑色、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品种的产品群,出口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5年,海尔累计参与修订100余项国家标准,累计申请专利302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累计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8项。由海尔担任组长的“中国家庭网络标准工作组”完成6项标准的制定工作。海尔在国际上率先攻克冰箱无氟、节能、大力冷冻三合一的难题,推出国内首家“防电墙”技术并成为新的国家与国际行业标准。海尔“爱国者”芯片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量产的数字电视解码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海尔的精密模具,能为全系列的海尔产品提供模具支持;海尔为全系列产品开发的嵌入式软件,更为海尔产品向更高水平迈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自2001年起连续五年获“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比第一名”。
图4-1海尔集团公司1984~2005年营业额增长图
2005年海尔工业园情况一览表
表4-1
园区名称
建园年份
园区位置
生产主要
产品
主要情况
青岛海尔工业园
1992
青岛市崂山区海尔路1号
洗衣机、空调、彩电、手机
园区定位:集团总部基地/研发/中试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94公顷,厂房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园区分工业园、信息产业园。青岛海尔工业园是海尔集团控制中枢,海尔中央研究院是国家级技术中心。园内拥有三菱海尔重工(日本)商用空调、家用空调、彩电、滚筒洗衣机、波轮洗衣机、海尔开利(美国)合资商用展示柜等产品制造基地,产能规模496万台,园区总人数6050人,年总产值约277亿元
平度海尔工业园
1994
平度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江路2号
冰箱
园区定位:冰箱出口制造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12.5公顷,厂房建筑面积5.9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1180人,产能规模96万台,年总产值约9.8亿元
贵州海尔工业园
1997
遵义市汇川区重庆路99号
电冰箱
园区定位:冰箱西南区制造中心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3.7公顷,厂房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1300人,产能规模80万台,年总产值约12.6亿元
顺德海尔工业园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高新区华天北一路16号
洗衣机
园区定位:洗衣机西南制造中心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5公顷,厂房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700人,产能规模100万台,年总产值约10.3亿元
黄岛海尔工业园
1999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236号
冰箱、冷柜、空调、洗碗机、热水器
园区定位:制造基地及模块化配套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140公顷,厂房建筑面积93万平方米,园区分工业园、国际园及新兴产业园三个子园区,产能规模697万台,园区总人数9039人,年总产值约190亿元
美国海尔工业园
50HaierBlvd,
Camden,SC29020
园区定位:整合优化海尔北美的冰箱产业生产基地,实现生产基地从全流程盈利并支持冰箱三位一体市场战略的生产基地布局,建立和打造高端大冰箱生产基地,产品主要销往北美地区的美国与加拿大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44.8万平方米,厂房面积36万平方英尺(约3.4万平方米),园区总职工人数正式职员118名,其中管理人员22人,操作人员96人,产能规模20万台,年总产值约2400万美元
胶州海尔工业园
2000
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路3号
新材料、精密、金塑等配套类产品
园区定位:制造配套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80公顷,厂房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1300人,年总产值约7.3亿元
合肥海尔工业园
合肥市繁华大道200号
洗衣机、空调、彩电
园区定位:制造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总占地107公顷,厂房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3200人,产能规模600万台,年总产值约77.8亿元
大连海尔工业园
2001
大连出口加工区IIC-1
冰箱、空调
园区定位:制造出口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16.5公顷,厂房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1371人,产能规模240万台,年总产值约18.9亿元
巴基斯坦海尔工业园
巴基斯坦拉合尔市,瑞文路
冰箱、洗衣机、空调
园区定位:产品定位中、高端市场,主要销往巴基斯坦,少量销往阿富汗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33公顷、厂房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园区总职工人数750人,产能规模17万台,年总产值约2900万美元
武汉海尔工业园
2002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车城东路98号海尔工业园
空调、热水器、冷柜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20公顷,厂房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共1900人,产能规模280万台,年总产值约17.8亿元
章丘海尔工业园
2004
山东省章丘市世纪西路2945号
电机
园区定位:电机模块化生产基地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33.5公顷,厂房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1600人,产能规模1500万台,年总产值约7.6亿元
胶南海尔工业园
2005
青岛胶南临港产业加工区
彩电、洗衣机、空调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22.4公顷,厂房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园区总人数2000人,年总产值约7.3亿元
中东海尔工业园
约旦安曼
冰箱、空调、
洗衣机、彩电
园区定位:中东地区规模最大的家电工业园,成为海尔在中东运作的一个枢纽。定位中高端市场,产品在约旦本国及其周边国家销售
园区规模:园区占地面积140公顷,厂房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园区总职工人数1500人,规划产能25万台,总产值约3000万美元
海尔集团公司荣誉一览表
表4-2
获得荣誉年份
颁发部门
荣誉名称
1988
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
国家质量奖
1990
中国企业管理协会
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
国家质量管理奖
1991
国家商标局首届“中国驰名商标”消费者评选活动组委会
中国驰名商标(首届)
1993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
(BCD-212/BCD-220系列冰箱向国际高档市场批量出口技术的开发应用)
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
OEC管理法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
1995
(MSV系列BCD-261W、BCD276W、BD-176W电冰箱)
(无氟换代MSV保鲜系列电冰箱)
国内贸易部、经济贸易部、电子工业部、轻工总会、纺织总会、国家技术监督局、消费者协会
全国最畅销国产产品金桥奖
(冷柜、空调和冰箱同时获得并同行业第一名)
1996
(节能无污染电冰箱)
美国优质服务科学协会
五星钻石奖(五星钻石个人终身荣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
(新药藻酸双酯钠的研究)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用户委员会
全国用户满意企业
1998
英国《金融时报》
亚太地区声望最佳企业名列第七
(空调变频一拖多技术)
科学技术部
(BCD-238型无霜保鲜环保电冰箱)
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
张瑞敏荣居第26位
抗菌系列家电及抗菌塑料研制应用
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财富》杂志
全球最佳营运公司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全国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
《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特等奖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中国物流示范基地(中国首家)
全国质量管理奖
中央电视台
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
国际生态安全最佳企业
国际杰出企业家
国际联合劝募协会
全球杰出企业领袖奖
最佳捐赠者奖
2003
(智能家居集成及其平台技术研究)
世界品牌实验室
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第95位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
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
2004~2005
中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
节能贡献奖、节水贡献奖、环保贡献奖
国家火炬中心软件产业基地
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中国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成就奖
2003~2005
信息产业部
中国电子信息百强首位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全国文明单位(首批)
2001~2005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国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第一名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离子洗涤技术在全自动洗衣机上应用)
中国质量协会、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质量领域最高荣誉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工业报社
中国企业改革突出贡献奖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中国消费者报社
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中国消费者协会、清华大学企业研究中心
中国耐用消费品用户满意度第一
2002~2005
北京名牌资产评估有限公司
中国最有价值品牌首位
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
世界第二大白色家电品牌
销量排位全球第四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海信集团)前身是创始于1969年的青岛无线电二厂,位于广西路22号,时有职工10余人,固定资产10.7万元,生产半导体收音机。1979年,以青岛无线电二厂为主体,与青岛市电子元件八厂、青岛市市南区纸箱厂、青岛市重工具厂联合组建青岛电视机总厂。1982年,厂址搬迁至江西路11号。1985年,电子元件八厂、市南纸箱厂、重工具厂相继划出,青岛电视机总厂更名为青岛电视机厂。1993年,主要产品品牌“青岛”正式更名为“海信”,并将“海纳百川、信诚无限”确立为企业与品牌的内涵,3月,新商标正式注册。1994年,青岛电视机厂更名为青岛海信电器公司。1996年12月,改为青岛海信集团公司。1998年4月,改为海信集团公司。2000年3月,以海信集团公司为主体,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组建,同时对原标识进行调整。2002年,海信集团总部搬迁至青岛市东海西路17号。
1999年,“海信”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图为海信集团生产车间
产业结构调整和多元化发展阶段(1992~1997年)1992年,年仅35岁的周厚健出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提出“发展电视,不唯电视,超越电视;发展电子,不唯电子,超越电子;副业与主业并举,二产与三产并重,消费与投资并进”的口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转换机制,使海信进入快速发展的壮大时期。将原来的“设计所”改为“研究所”,实行奖金与开发成果挂钩的方法,大幅度提高技术人员工资,形成推动海信技术发展的特区制度。第二年,海信选拔28名中层及以上干部,作为首批学员赴山东大学进行半年封闭培训,并连续举办4期。当年还送两名干部赴日本和美国深造一年,此后,每年都有一两百名技术人员到国外接受短中期培训,为海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储备。1992年起,采用结构新颖、造型优美的单片集成电路模式的第三代彩色电视机,主要代表作有SR3735、SR5439、SR5468、SR6333、SR7123等。1992年,海信的销售收入达到4.1亿元,并保持年均30%的增长速度。
企业创新并快速发展阶段(1998~2005年)1998年,海信开始研制等离子(PDP)平板电视,演绎技术引领市场的理念。1999年,研制出MMTV2919型大屏幕多媒体彩电并顺利投产,填补了国内空白。该机型成为引领数字时代的先锋。同年,“海信”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0年,海信集团决策层与经营层分离,周厚健出任董事长,于淑珉出任总裁,海信由此走向健康、科学、持续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年,成立海信通信有限公司,进入第三代数字移动通讯领域。同时将海信软件公司更名为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在国内搭建的3C产业架构日渐丰满。4月,海信新VI系统正式启动,并提出“创新就是生活”的品牌口号,将“做百年海信,创国际名牌”作为企业愿景,提出“技术是根,人才是本,创新是魂”的企业哲学。2001年,完成HiCon自适应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填补了中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高端产品的空白,并由此确定海信在国内智能交通的技术领先地位。开发出国内第一款CDMA彩屏手机C2101。通过战略合作方式涉足冰箱产业,拓宽白色家电产品序列。同年,海信电视、海信空调、海信计算机成为首届中国名牌产品,海信电器股份公司获首届“全国质量管理奖”。
2002年,位于黄岛区前湾港路218号的海信信息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
“中国芯”研发
海信进入芯片产业的想法由来已久。1990年,时任青岛电视机厂副厂长的周厚健第一次参加拉斯维加斯国际电子博览会(简称CES展)时就认识到,如果不搞集成电路,中国电子工业就不会有自己的产品。但当时海信在资金、人才和技术方面的积累还不够,投不起,也做不起。1995年初,海信将研究所改为“技术中心”,同年,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当时,技术中心有10个专业研究所,拥有一流的开发设施和开发人才,有国内唯一的、在企业内部网基础上的无纸化开发系统,64台CAD工作站、218台开发用微机等设备全部联网,并在北京、西安和美国设立3个开发分中心。在技术开发人员中,享受政府津贴的技术专家有10人,博士42人。技术中心作为海信高科技产品的“孵化室”,为海信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2005年6月,海信“信芯”研发获的成功。图为获奖的科研团队骨干
图4-2海信集团1978~2005年销售收入增长图
“质量关乎道德”理念
在海信的质量观里有一个基本理念,即“质量是不能使企业一荣俱荣,但足以使企业一损俱损”。1977年春天,在广州举行的全国第一届电视机质量评比表彰会上,青岛无线电二厂生产的第一代电视机——“青岛”牌12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并不是堂堂正正地作为获奖产品在展厅展出,而是作为质量低劣的典型搁置在展厅最显眼的地方“示众”。原来在进行震动试验后,电视机能够分离的部件几乎全部脱落,让人们看到一个丑陋的典型。对广州展厅的情景,海信人不做遮掩,在企业内部“自爆家丑”,从而激发出一种反作用力,提升海信人“质量立企”的理念。1979年,在全国第二届电视机质量评比中,海信12英寸电视机获国家二等奖,为山东省争得第一块奖牌。此后,通过制定“快四步战略”,“青岛”牌电视机成为全国唯一获得“国优四连冠、五项国际金奖”的产品,实现了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的夙愿。从此,海信确立质量是企业生命的信念。
90年代中期,海信坚持“产品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的宗旨,以ISO9001体系认证为突破口,发起全厂的质量建设总动员,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完善质量保证体系。1995年底顺利通过ISO9001中国质协和德国莱茵公司双认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连续3年获“全国畅销国产商品金桥奖”,第二次与日本的“松下”等世界名牌一起进入全国畅销商品“龙虎榜”,成为消费者购买的首选品牌,企业也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确认为“全国最先进大屏幕彩电生产基地”。面对国内电视机业由于盲目投资建设而造成供大于求的第一轮彩电价格战,海信坚定地举起“高科技、高质量、高水平服务”的“三高”旗帜,以“科技兴国,质量振业”为宗旨参与市场竞争。为保证产品质量,海信在主要生产和质量控制方面均是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引进具有国际一流技术水平和领先工艺的设备。
2001年9月,海信电器凭借独具特色的“精品战略”获中国首届国家质量管理大奖,成为中国企业最高荣誉的获得者。此次大奖是国家质量奖评审委员会经过三轮严格审查,优中选优,最后选出5家获奖企业,海信是中国电子业唯一荣获该项大奖的国有企业。“质量犹如人品”,用做食品应有的良心来保证海信产品的质量,在质量管理工作中引入质量道德评价。2005年,“质量关乎道德”的推行使海信的质量控制体系不仅涵盖传统的生产制造过程,而且延伸到研发、采购过程,还后延到物流配送、市场营销过程中,从而形成一个以精益化生产为中心的海信质量控制体系。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简称澳柯玛集团)的前身是1987年成立的青岛黄海冰柜厂,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315号,隶属于青岛红星电器公司。但由于生产设备破旧,生产场地狭小,以及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大量退货,到1990年,企业净资产为-2700万元,濒临破产边缘,技术人才几乎走光。
1990年后,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并逐步走出困境。是年3月,青岛红星电器副总经理鲁群生出任第十一任厂长,企业踏上艰苦的创业之路。9月,自主研发的BD150L型号冰柜推向市场,很快在国内走俏,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产品一度供不应求。同时,仅花3500万元的投资就完成原本需要3亿元的改造项目,使冰柜产能从3万台跃升到100万台。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企业实现当年扭亏。1991年11月,企业更名为青岛澳柯玛电器公司。1992年9月,青岛澳柯玛电器公司与红星电器总厂分立,直属市二轻局领导,在并入青岛家用电器工业公司及所属企事业单位后,于12月6日成立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
1995年,作为亚洲最大的无氟电冰柜生产基地——坐落于黄岛区前湾港的澳柯玛工业园建成投产
1995年,澳柯玛电冰柜被国家统计局、中国技术进步评价中心认为“中国电冰柜大王”(左)。
进入21世纪,澳柯玛集团性产业多元化发展,进入电动车制造业(右)
2005年,澳柯玛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62.8亿元,销售收入67.37亿元,工业增加值8.08亿元,出口创汇3917万美元;冰柜、冰箱产量231万台,人均劳动生产率增长12.82万元/年。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山东名牌产品7个、青岛名牌产品10个;是“中国重点培育的出口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与西门子公司、美国家得宝连锁超市等公司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主导产品冰柜、冰箱、空调器保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量。
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
自1993年开始,AT&T的旗舰产品5ESS程控交换机(五号机)成为世界上最稳定最先进的产品,得到全国各地通信运营商的普遍认可。AT&T总部很快将五号机的生产技术转移到青岛,实行本地化生产,青岛朗讯也由此成为当时AT&T在美国境外最大的程控交换机生产基地,步入快速发展期。青岛朗讯相继组建全球服务部一级、二级技术支持中心,系统工程部,局数据设计部和项目管理部等专业化市场服务部门,向海内外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1996年,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1997年取得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随后又获得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和TL9000通讯产业质量体系认证,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四项综合标准认证的通讯系统制造商,公司的管理水平、质量保障和生产率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至2005年,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在青岛设有3个公司,总投资2亿美元。员工总数1572人,研发人员本地化99.2%。青岛朗讯的销售收入从成立之初的800万美元,到2005年业务收入突破7.5亿美元。年纳税额自1993年的几万元到后来的上亿元。出口额自2002年已连续3年超过2.5亿美元,在2002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名列第60位。生产线从单一的5ESS程控交换产品逐步扩展到包括IMS融合网络产品、综合接入通信系统、PHS无线市话系统(小灵通)、移动通信系统GSM和CDMA、增值业务产品开发以及以研发和技术为主导的网络设计、规划、工程等更完善、更先进的产品系列和更全面的专业网络服务,能够提供全系列的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青岛朗讯已成为朗讯科技集全球区域性总部、研发、系统集成和全球服务于一体的第三代移动通讯和下一代网络研究开发中心之一、三大系统集成中心之一、全球技术支援中心之一,是朗讯科技实施全球化与本地化相结合战略的成功典范。
1993~2005年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主要产品经营情况表
表4-3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交换机
小灵通
CDMA及GSM
出口
总计
9
-
32
73
85
117
116
7
130
162
1
164
122
105
48
11
286
213
268
184
45
710
252
670
66
371
267
283
987
70
382
317
269
1038
63
243
282
168
756
图4-31993~2005年青岛朗讯科技通讯设备有限公司产品发展历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