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两位维修人员上门后,王先生一时找不到发票,维修人员查看出厂日期,说冰箱已出厂三年多,超过三年保修期。王先生被告知,保修期间免费维修;超过保修期的产品维修,维修费用客户自己掏钱。
波折一
“买冰箱花了2370元,这一修,岂不是要七八百元?冰箱用了3年就出问题,一修理就要冰箱原价的1/3多!修吧,要花这么多钱‘抢救’‘病箱’,还不如重买一个;但不修就这样不要了,实在可惜。”王先生很是纠结。
而且冰箱生病也疑点重重。“起初说是冰箱漏液,怎么搬回店里,修好后又说压缩机也坏了?”
“去年,我家的一台双门冰箱坏了,价格1万来元,修了近千元。”王先生开始“想多了”:到底是冰箱“毛病”真的那么多那么重,还是修理费用总是那么巧合地与冰箱的价值和客人的心理承受数额相近?!王先生突然警觉起来,认真起来。
波折二
认真交涉:维修点不修了售后表态协调
这之后发生的事情,让王先生更加怀疑:“为什么前后说法不一,冰箱到底是漏液还是压缩机坏了?如果问题真的这么多、这么严重,那就是冰箱质量太差了,我必须跟厂家交涉!”
一听说王先生要把事情闹大,拉走冰箱的王姓维修人员赶紧说:“冰箱给你送回去把,我们不修了,运费我们贴……”
这下,王先生的疑问更大了,不赚钱还贴运费,这里面有什么名堂?
波折三
“现在,我连自家冰箱到底在哪里也不知道了。”王先生更加郁闷。
【维修人员回复】
解释“好了又坏”不肯透露地址
记者听完王先生的讲述后,联系采访了维修人员小王。
至于为何修好后又称压缩机坏了,小王辩称:“那天下午试机,发现高压管修好了,压缩机却打不上来,实际上是压缩机坏了。”
对于这种说法,维修点的小王没有正面回答,连称:“客人不相信我也没办法,他不修那就拉回去。”
■受伤的冰箱:说修好后立刻患上更大的“病”,需更多维修费,为啥“病”好了又“病”了?
【疑问】
维修囧途三方谈四问题直指乱象
记者联系维修点老板张先生以及杭州华日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驻泉售后服务工作人员江先生,他们进行了回应。江先生称在接到王先生投诉后,已对此事进行协调处理。
问题一:冰箱到底哪坏了?
市民王先生对这种辩解持怀疑态度:“修好了,也检查过了,冰箱在维修点压缩机又坏了,你让我如何相信他们?且对我们外行人来说,根本不懂冰箱维修,基本上都是凭他们一张嘴在说。”
问题二:维修费究竟要多少?
3月30日,记者再次致电张先生时,他说冰箱维修的价格降到了200多元。“压缩机坏了是在过后检查才试出来的,客户不接受,是我们工作的疏忽,压缩机的维修费由我们来承担。”
厂家驻泉售后服务人员江先生称,“维修点告诉客户是内漏的问题之后又说是压缩机坏了,他们就要负责无条件修好冰箱,不能影响我们厂的名声,不能东说一个问题,西说一个问题。”
那么,运回冰箱的费用由谁承担?张先生称,“拉修的费用按道理是用户出,但是如果拉回店修了之后,客户他决定不修,我们拉回去给他,他坚持不付,费用就我们付。”
市民王先生的态度是:“这不单单是维修费的问题,作为一个消费者有了这些经历后,我有理由怀疑这里面可能存在的维修黑洞,我想说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
问题三:维修点的资格?
“我们是华日冰箱在泉州的售后点,也还有代理其他品牌的售后服务。”张先生称,“我们跟厂家签了售后合约,受委托代理厂家的售后维修服务。保修期的费用都是找厂家结算。过了保修期,有偿维修这是正常的范围。”
“我们厂和维修点签了维修协议,大家是合作关系,维修点有义务对客户负责。”江先生称,“对那些合作的维修点是有管理监督的,如果他们做得不好就要换掉。”
王先生表示:“按目前的状况看,所有家电售后服务维修都缺乏透明和有效监督,这等于把消费者当做唐僧肉送到了维修点的嘴里,任人宰割。而且,还存在批发给个体户维修等乱象。”
问题四:冰箱的质量靠谱吗?
用了三年多的冰箱,不仅高压管坏了,压缩机也坏了,这正常吗?对于王先生的这一质疑,张先生称,客户的冰箱是早期购买的,早期冰箱的制造工艺与现在的不同。“特别是华日都是铝合金管的,铝合金管制冷速度快,但容易被腐蚀,使用寿命短。”
“我们做售后的当然是希望客户能坚信这个品牌,能长期使用,我们做售后的不单单维护商家的利益,也要维护厂家的利益,维护用户的利益。”张先生说道。
江先生称,“电器不是按用多久坏了来判断它的质量,影响电器寿命的有多个因素。”
王先生说,他本来是品牌忠诚度很高的用户,可不论是谁碰到这样的事情都窝火,“没有意外损坏,一台冰箱仅用三年,核心部件就坏了,那以后我还敢用这个品牌,还会用这个品牌的产品吗?”
【延伸——维修故事】
维修猫腻多隐藏惊人暴利
采访中记者发现,跟王先生有类似经历的消费者还真不少。
故事一:
如遇内行费用从几百变几元
在与售后、维修点交涉期间,邻居老王知道了王先生的经历后告诉他,“你应该让维修人员上门检查时就说清楚,冰箱到底哪里坏了”。
老王的经验与“专业”来自多次冰箱维修的经历:他家做茶叶生意,有好几台冰箱、冰柜,一开始冰箱不制冷时,维修费用动辄几百元,“有一次冰柜坏了,修了1000多元,最后还是不能用,只好再买一台”。
一次偶然的机会,老王知道他的一位亲戚会修家电,下一次冰箱坏了,他就喊亲戚来检查,“我亲戚看了看说,是温控坏了,压缩机没问题,换一个温控花不了一二十块钱”。
故事二:
求助熟人维修费狂降500元
故事三:
有潜规则搬走等于上贼船
市民周女士家的42寸的等离子电视买来第二年出了问题。“只要一到雨天,电视看个十来分钟屏幕就没影子了。”
售后维修人员告诉她,“是电视里面的电脑板坏了,要搬过去修理,费用要500多元,不能保修”。周女士不想折腾新电视,维修人员也始终不肯上门。
通过一个朋友,周女士找到卖电视的商场经理,经理这才派了维修工上门免费修理。“那些工人拆开电视,摆弄了半小时线路就修好了。”周女士说,“我问那两个工人,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搬到维修点,他们就说这种都是这样子,搬过去了修什么就只有他们知道,让我不要对外说。”
【最新进展】
昨日(3月31日),记者发稿前,王先生终于等来了“修好”的冰箱,此时距离冰箱被拉出门维修已经过了13天。王先生苦笑:“原以为冰箱三两天能修好启用,不想耗了13天。搬出来待‘冻’的食物有的已经变质。”
虽然维修人员最终只收取230元(含运费),但此番折腾,令王先生有心力交瘁之感。他希望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家电维修问题,早日不再折腾人。而厂家、维修公司也对产品和服务更负责,减轻消费者的麻烦与痛苦。
【记者手记】
维修黑幕“做法”上帝变成唐僧肉
冰箱不制冷,维修人员一上门就要拉回去修,一修动辄更换几百元的压缩机;同样的故障,维修人员要价800元,若是老板的朋友300元同样能修好……
这里没有明码标价,这里没有行业监控,这里罕有行业自律,这里鲜见维修细则——在迷雾重重的家电维修市场里,购物时被尊称为“上帝”的消费者,把家电买回家用过了保修期,在信息不对称、厂家缺监管的情况下,只能成为“唐僧肉”,任人宰割。
在家电维修时,消费者与维修人员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加上厂家监控管理的缺失,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业监管与准则,消费者随时都有变成一盘“唐僧肉”的危险。
售后维修出问题,伤害的不止是消费者的利益,更是整个品牌的信誉。假如类似事情频现,“百年企业”从何谈起?王先生说,经此一事,他再也不敢购买同品牌的家电了,因为他不知道,下一次出问题时,他该相信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