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手表厂是我国较早成立的一批手表企业之一,1970年创立之初就以“造南宁人自己的手表”为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开启了西部地区手表制造的新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表的种类不断推陈出新,从机械表、石英表,到电子表、智能手表,手表的价值已经从实用性过渡到装饰性。在现代大众日常消费生活里,手表已然成为奢侈品行列中的一员。
小时候,我们常会在街边看到这样蒙着一只眼睛的“怪人”——他们带着黑色小镜,另一只眼睛半眯,一手拿着掀起了盖子的手表,另一只手捻着细长的工具捣鼓着。他们的木质工作桌上放着许多小零件,抽屉下全是各种停止运转的手表。
这群“怪人”叫修表师。
旧时的辉煌与没落
“以前戴手表的人可多了,很时髦的,一个几十块的手表能戴在手上就不知道有多高兴,冬天还特意把袖子撩起来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手表呢!”现在在长堽路金牛桥市场旁开钟表维修店的维修师黄如泽笑着说。
在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一块国产的手表需要125元,最便宜的也要四五十元,买一块南宁手表厂生产的桂花牌手表则要65元。这在当时物价水平还没有那么高的年代,拥有一块手表,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以前不是每个人都买得起手表的,要省吃俭用几个月才行。像我爸那个年代的,一个月十多块钱的工资,得攒一年啊。”黄如泽感叹道。
1984年,21岁的黄如泽成为一名修表学徒,跟着修表师傅在亨得利手表行做手表维修工作,回想起当年的学徒经历,他说道:“其实那会跟着师傅修表的时候,师傅让你做什么你就要什么的。表修好后要给师傅看,师傅说没问题就可以给客户了。以前来修钟表的人蛮多的,一天大概几十个吧。修什么样的表都有,贵的也有,便宜的也有。”
那时候修表主要还是通过自学,到书店买上几本书,拿着一块手表,不停地拆掉重装,反复捣腾,修表手艺就自然学会了。那个时候,年轻的小伙子如果有修表的手艺,是备受姑娘们追捧的,黄如泽与妻子就是因为修表结起的姻缘。
但学会了并不意味着能到钟表厂工作,那个时候的修表师还需要考“证”,就像开车必须考驾照一样。
BP机之后的大哥大更是掀起了一波追捧热潮,即使售价一万多也熄灭不了人们对它的热爱。黄如泽记得,那个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人戴表,手表行被冷落了两三年。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机械表逐渐被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所替代。经过市场的更新变化,机械表市场逐渐萎缩,南宁手表厂生产的曾经在南宁名声大噪的桂花表如今已经在市场上消失了。钟表行业也逐渐退出中心地段,手表店和维修店也纷纷关门倒闭。
现在的发展与传承
黄如泽师傅现在仍经营着自己的钟表维修店。店面不大,透明玻璃柜下摆放着一只只机械表,拉开工作台的抽屉,里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手表。
在工作台的后面,是黄师傅的生活用品,电饭煲、风扇、水杯、碟子,等等。每天上午9点到晚上7点,黄师傅在这间小屋生活了十几年。店铺是租来的,每个月1000元左右的租金,一天也偶尔会有两三位顾客找黄师傅修理手表。
“手表短路了,要换线。”黄师傅拿着这只手表,一边眼睛带上放大镜,打开工作台的台灯,检查了一会说道,“这个表一下子修不好,得几个小时。”
几十年来技术的革新,让手表的功能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落后的机械表维修技术已经难以满足手表维修的需求,维修难度越来越大。现在大部分手表都拥有计时功能,手表内部安装有100多个轮子,很多零件仅有像针那样的大小,修理师们修理手表的时候,常常需要屏住呼吸,大气也不敢出。
“其实现在也还是有人戴手表的,好多手表都已经变得很贵了。”当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便开始追忆起以前的潮流。手表行业也逐渐回暖,但大部分都是以奢侈品的角色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虽然手表行业在慢慢复苏,但由于价格昂贵的原因,消费者仍可望不可及,维修手表生意也就难有起色。
手表维修行业的不景气让许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修表工作的繁琐与枯燥也让许多人放弃入行。如今修表行业已呈现出老龄化的趋势,修表师傅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黄如泽入行40多年,现在修表时会出现眼花的症状。黄师傅曾想把手艺传承给儿子,但儿子却宁愿出去打工。
黄师傅认为自己是离不开这一行的,除了现实生活的原因,最主要还是自己对于钟表的情怀,如果不继续干这一行,钟表维修店将会消失得更快。
我们在黄师傅店面的玻璃柜上还看到了手机维修的字样,这些年为了继续发展,这些手表维修师傅也在慢慢增加自己的副业,一边修表,一边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