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商务部关于印发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商务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商务局:

为了加强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等有关文件,我们制定了《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部

商务部

2013年1月17日

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国办发[2008]134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专项资金是指中央财政从公共财政预算资金中安排的专项用于支持商贸流通领域服务业项目建设和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会同商务主管部门管理。财政部门会同商务主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分配,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商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负责业务指导和项目管理,对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第四条专项资金实行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将专项资金切块下达到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兵团,以下简称省),由各省在本办法规定范围内,自主确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统筹将专项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并按照商务部会同财政部发布的有关业务指导文件加强项目管理,接受财政部、商务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五条专项资金管理遵循公开、公正、规范、科学运作和注重效益原则,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向社会公示,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监督。

第二章专项资金分配

第六条专项资金按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第三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区域发展差异以及专项资金使用绩效等因素分配。具体分配办法:

某省专项资金分配额=年度专项资金总规模×

[20%×该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该省地区差别系数/∑(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省地区差别系数)

+20%×该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该省地区差别系数/∑(各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各省地区差别系数)

+20%×该省第三产业增加值×该省地区差别系数/∑(各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各省地区差别系数)

+20%×该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该省地区差别系数/∑(各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各省地区差别系数)

+20%×该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该省地区差别系数/∑(各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各省地区差别系数)]

地区差别系数分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1、1.3、1.5。其他分配因素以国家统计局上一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准。其中,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省统计局上一年发布的统计数据为准。

专项资金分配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对绩效评价不合格的省份,视情扣减下年度专项资金分配额。对预算执行严重滞后及专项资金管理出现重大违规违纪问题的,加大专项资金扣减力度直至收回已安排专项资金。扣减或收回的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其他绩效评价合格的省。

第三章专项资金使用

第七条专项资金分配到省后,应按照项目法管理,在以下范围内确定支持重点,集中财力支持项目建设、改造和发展:

(一)民生商贸服务业项目,包括家政服务、大众化早餐工程、社区商业等;

(五)其他经财政部、商务部确认的商贸流通领域服务业项目。

第八条专项资金以补助、以奖代补和贴息等方式安排到具体项目。其中:

采取补助方式的,除必须由财政负担的公益性项目外,对单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的,按照先建设实施后安排补助的办法,用于对已竣工验收项目予以补助,对单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

采取贴息方式的,对上年实际发生的银行贷款利息予以补贴。贴息率不得超过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额不超过同期实际发生的利息额,贴息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的,可用于上述支出归垫。

第十条专项资金应与地方资金、中央财政其他资金统筹使用。对中央财政其他资金已支持的项目,专项资金原则上不再安排。

第十一条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但不得用于平衡本级预算。

第四章预算执行与专项资金支付

第十二条各省应积极采取措施,提早确定年度支持重点,加强项目储备,深化项目前期工作,保证项目实施进度,加快预算执行。

第十四条具体项目和专项资金安排上报备案后不得随意调整。确需调整的,应按照第十三条规定内容将项目调整情况及调整原因报财政部、商务部备案。

第十五条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专项资金支付管理。其中:

采取补助方式的,原则上按预算、按合同和按项目实施进度支付资金,并预留10%尾款,待项目完成验收且批复决算后支付。为确保项目实施资金需求,也可在确保资金安全情况下,在项目开工后预拨资金,并预留10%尾款,待项目完成验收且批复决算后支付。

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方式的,应在专项资金安排到具体项目后,及时支付专项资金。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十六条财政部会同商务部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地区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

第十七条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重点是预算执行进度、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地方资金投入及项目资金管理报备情况等。其中:

预算执行进度评价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算执行序时进度要求。

地方资金投入评价专项资金带动地方及社会资金投入情况。

项目资金管理报备情况评价各省财政和商务主管部门是否及时、完整报送项目和资金安排情况以及季报等。

第十八条各省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应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向财政部、商务部报送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及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季报,并于每年2月15日前报送上年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实施情况总结。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条各省财政部门会同同级商务主管部门应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细则,报财政部、商务部备案。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商务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执行。《中央财政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09]227号)同时废止。

THE END
1.关于支持和引导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家政服务业向员工制转型发展,是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重要改革举措,有利于规范家政行业发展,提升家政从业人员社会认同度,扩大高水平家政服务供给。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国办发〔2019〕30号),促进家政服务业员工制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https://www.zhengcejia.com/zhengcejiedu/20198.html
2.国家发改委:抓紧制修订实施应用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上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家政人才和从业人员培养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呢?对此,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将不断提升家政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李超说,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市场规模已超万亿,从业人员超过https://www.zjmif.com/qualitymana/detail/id/29089.html
3.国家发改委:抓紧制修订实施应用家政服务业相关标准上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出台《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家政人才和从业人员培养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呢?对此,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介绍,将不断提升家政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李超说,近年来,我国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目前市场规模已超万亿,从业人员超过https://www.zjmif.cn/qualitymana/detail/id/29089.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政服务业管理办法---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专业最好文档,专业为你服务,急你所急,供你所需--- 文档下载最佳的地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政服务业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家政服务经营行为,维护家政服务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 家政服务员和家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http://jiazhengrencaiku.com/new18.html
5.家政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精选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政服务业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政服务业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家政服务经营行为,维护家政服务消费者(以下简称消费者)、家政服务员和家政服务组织的合法权益,加强家政服务行业的自律,促进家政服务业的产业化、规模化、规范化发展,适应家政服务社会化的需求,结合我国实际情况,https://www.360docs.net/doc/40effef6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8ee9b4e.html
6.企业中高层时事解读课2021第41期(总期91期)在线培训课程10月29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财政部联合印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简称《办法》)。 与国际标准一致,《办法》明确,我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须于2025年1月1日实施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监管。TLAC监管指标有两个:一是外部总损失吸收能力风险加权比率,2025年须达到16%、2028年https://www.zzqyj.net/?list_89/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