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工作过程中,维修人员除了掌握专业的工程技术外,还必须对全套仪器维修的制度有所了解,如此才能有效保障仪器设备的维修效果。
(1)对于仪器设备维修应该制度化管理,制度的确定主要是让员工能按照规章制度和程序办事。在一个偌大的医院中对于医药设备的维修,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进行约束。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能有效的提升仪器维修的效果。在维修制度下,工作人员只能按照维修制度开展维修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2)维修制度的确定也需要相应的部门进行监督才能让制度落实。医院应制定维修制度,能保证医院仪器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然而制度规定的再完美再圆满也需要进行监督,工作得到落实才能真正地获得效益。如果有制度并没真正运行,那么对于仪器设备进行维修也是没有任何的意义和价值。
2精细化医院的医疗设备维修维护管理
(1)定期进行设备检修。为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水平,需要在其中引入精细管理的理念。第一,要对医院所有的医疗设备,进行定期的维修。医院的所有医疗设备都要进行检修,既能起到清点设备的作用,又能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医疗设备应尽快由专业维修人员处理,恢复正常运行,降低总维护费用,保证医院正常有序运行。
3医疗设备大修组织实践
4明确医疗设备维修职责
实现医疗设备维修标准化管理,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医疗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参与进来。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应积极借鉴其他行业和医疗机构的经验和思路,并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和维修人员进行标准化管理。医疗设备维修管理人员应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在明确责任后,管理部门要设置科学的绩效激励机制,提高维修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实现医疗设备维修的有效管理。
5注重售后技术的培训
目前,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设备的引进,主要是外部引进为主。在完成医疗设备的购买和引进后,医疗机构不能忽视售后技术的培训,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和服务质量。同时,医疗机构应组织维修岗位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学习,使维修人员能够充分的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和使用注意事项,为标准化管理打下基础,提升医疗设备维修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维修人员需要积极与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和厂商售后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加强日常维修管理,提升自身维修管理的标准化能力。另外,由于很多医疗设备对于使用精度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维修后效果的检查。维修人员完成医疗设备的维修后,应及时进行设备使用效果的检测,保证设备使用效果能够达到标准化要求。医疗机构还要注意设备维修后的使用年限,按照设备维护的要求,对设备使用进行明确的规范,避免设备使用出现问题。最后医疗机构要提升自身维修管理体系的全面性和规范性,对于易损的医疗设备要着重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出现设备使用的问题。
6实施全面及系统化的质量检测
7有效开展设备风险管理
设备投入使用前,技术运维工作者需要与厂家工程师进行密切沟通,掌握医疗设备的功能以及运行过程中常见的风险,将各类风险归类并总结,然后在实践工作中进行定期检测,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制定有针对性的医疗设备风险防控方案,真正做到将风险扼杀在襁褓中。最后,若要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还应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培训,尤其针对运维工作者,在人才聘用的过程中应做到执证上岗,并在参与培训活动后符合培训标准,方可对医疗设备实施管理,在培训过程中技术运维人员将会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形成较强的职业道德意识,视工作为己任,在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秉承着严谨、规范且负责的态度加以控制,大大提高风险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