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小事”的家电维修为何成了市民百姓的烦心事?层出不穷的行业乱象为何难以遏制?
记者亲历:“跳闸”连修三次,漫天要价无标准
居民信箱中收到的小卡片。街道居民供图
“去年也是空调不制冷,收了300块钱制冷剂的费用。今年怎么又要加,氟利昂消耗得这么快?”记者不解地问道。师傅回复道:“你这次是空调外机坏了,把去年加的氟利昂烧了。”对行情不了解的记者只得现场手机支付。
记者去年的消费记录和今年的消费记录。人民网记者董志雯供图
无独有偶,今年8月,另一位记者家中的中央空调不断跳闸,便通过“啄木鸟APP”预约上门维修服务。不到1小时,师傅上门了,但并未找到问题所在。师傅尝试将电表箱里的电源开关重启后,空调正常运转了。至于出了什么问题,师傅也说不清楚。
但没过几个小时,家中再次跳闸,这次上门的是另一个师傅,经检测后发现是电路问题。修好后,记者支付了407.55元。
5天后,空调又跳闸了。这次,上门的师傅发现空调的电路板出现了问题,10分钟修好后,要求记者支付2100元维修费。
“怎么这么贵?”记者质疑收费标准。
“中央空调电路板坏了,标准价目就是2100元。”“系统就是这么显示的,我改不了价格。”记者尝试讲价,师傅就是不改口。
记者支付的维修费用截图。人民网记者陈晨供图
空调是否会再次出现故障不得而知,但记者遭遇的烦恼,也是不少市民曾经经历的——家电坏了反复修,师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找不到问题所在——耗费不少精力不说,还掏瘪了钱包。
行业乱象:1003张“小卡片”,988个地址是假的
今夏,上海连续高温,家电维修投诉量呈上升趋势。据记者了解,上海市商务委7月承接的投诉单数量较6月上升了2倍多,季节性矛盾突出。上海市消保委也收到了不少投诉,其中6、7两月共收到有关空调维修的投诉247件。
“昨天换了电容、加了制冷剂、付了800元才修好的空调,今天再开机,一点不制冷。”家住惠南镇的金阿姨只好托熟人另找了个靠谱的师傅上门,师傅说确实是电容损坏,但更换电容只需30元。金阿姨的800元就这么打了“水漂”。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张鑫认为,家电维修业市场准入门槛较低,不需要足够的技术要求和资质认证,而且市场需求量较大,利润较高,这导致了市场上充斥着大量非正规和不专业的维修服务,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截图
今年3月,有消费者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对自己遭遇的维修价格虚高问题进行了投诉。6月,杨浦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反馈:经过调解,被诉方已完成退款。虽时隔3个月,幸运的是该网友退费成功。
针对维修价目“不透明”问题,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致电“啄木鸟”客服热线。客服表示,报价一般是师傅上门后,根据具体故障说明价目,包括修哪几项以及每项的价格。
记者又致电“962512”热线咨询。工作人员答复:10公里内,上门费30元、检测费50元,零件损坏或加氟利昂要根据实际情况收费。一般,添加氟利昂收费200元至300元。
2012年施行的《家电维修服务业管理办法》规定:家电维修经营者不得虚列、夸大、伪造维修服务项目或内容,不得虚报故障部件,故意替换性能正常的部件;2022年施行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明确,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不得收取未予标明的费用。
不过,目前我国还没有明文规定家电维修费用,消费者也无法获知各品牌的收费指导标准,因此,行业从业者“钻空子”的情况时有发生。
专家建议:推动服务标准建设,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张国华表示,将全面梳理12345市民服务热线投诉单,对家电维修主体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予以严厉查处。
上海市消保委发布的主要家电维修企业联系方式截图
8月底,上海市消保委对高德地图和百度地图进行了约谈。针对平台中频发的家电维修乱象,市消保委要求两家企业及时整改:一是对平台上的家电维修商户进行严格审核和清理,二是就其错误行为向消费者进行道歉并赔偿。
同时,市消保委发布了最新版的主要家电维修企业的联系方式。唐健盛建议,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家电维修服务时,要谨慎选择维修商户,注意核实商户的资质和信誉情况,避免遭遇虚假维修和高价收费等陷阱。
维修师傅拆开上盖板。人民网记者葛俊俊摄
服务订单页面截图。人民网记者葛俊俊供图
近日,记者家中的洗衣机出现故障。通过市消保委公布的企业联系方式,记者在某家电品牌售后平台申请了服务。师傅上门检查发现是控制面板受潮导致短路。此次,上门费及更换零件共收费280元。通过对比同类维修情况,记者认为,费用符合正常标准。
不过,相对于这座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尤其在应对夏季“大考”时,全市正规的家电维修网点仍显得供给不足,且维修网点小、散、乱现象突出,缺少大平台、大企业的整合,客观上导致居民无从选择。信息不对称、价格不透明,加上缺乏标准、难以追诉,更让“维修刺客”们肆无忌惮。此外,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大多数居民对“962512”热线平台并不知晓,趁虚而入的“小卡片”倒是成了居民口中的“零距离”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