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说济南市内最具有异域风情的地方,首推位于历城区的洪家楼天主教堂。
这里的人一般都叫它洪楼教堂。
这是一个哥特式的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教堂在欧洲天主教国家非常普遍,但是在济南,这确是第一个。
在此之前,外国传教士在济南所建的教堂基本上都有中国的元素,比如将军庙街的天主教堂,那里面有拉丁文的横幅,又有中文的对联,中西文化相互交融。
(洪家楼天主教堂中庭与侧廊之间的飞扶壁是哥特式教堂的重要结构特征)
但是在洪家楼天主教堂中,你很难再发现中国的元素。
原因很简单,这些外国传教士不怕了。
在建设将军庙街天主教堂的时候,正值清朝前期,中国的国力尚算强大,这些外国传教士忌惮中国的实力,为了减少传教的阻力,他们不得不采用中国文化的元素。将军庙街天主教堂从远处看,和一个地主家的宅院没什么区别。
但是洪家楼天主教堂开建的时候就不同了,中国刚刚经历了“庚子之乱”,八国联军连北京都给占了,还在太和殿广场举行了阅兵,堪称国耻大辱。
中国国力的孱弱,让外国传教士没有了任何的忌惮,他们不再担心老百姓的反感,跪舔洋人的清朝官吏会解决一切,他们也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弱者的世界这些强者没兴趣研究。
(洪家楼天主教堂拥有众多竞相向上、直刺青天的小尖塔,这是升入天国的象征)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就是强者在制定规则。
洪家楼天主教堂是在1905年开始修建。那时候的洪家楼,还是一个村子,不过这个村子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错,北边是蜿蜒的黄河,南边是连绵的青山,东边是成片的村庄,西边是老旧的古城,距离胶济铁路黄台车站也不算远,真可谓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此时,正好是天主教急速扩张的时候,虽然在老城区有地位很高的将军庙街天主教堂。但是由于信徒的急速增加,将军庙街天主教堂地方小的缺点日益显露,一些大的宗教节日和仪式都没有空间举办。于是,天主教会就盯上了济南东边的洪家楼村,准备在这里修建一个规模宏大、造型壮观的教堂。
天主教会当然不会出这笔修教堂的钱,这笔账还得算到中国的身上。修建洪家楼天主教堂的钱,全部来自《辛丑条约》的庚子赔款。教堂的设计人是奥地利的一个神父,叫做科比那利乌斯,劳工则是由附近的中国农民组成。
(洪家楼天主教堂的大门,由不同的花砖拼制而成,十分精致)
当时的施工条件非常差,没有先进的吊装和运输设备,修建如此高大的建筑有着不少的困难。据说当时工人是用“土屯法”(利用斜面原理,先垒个土坡,再把巨石拉上土坡,到达需要高度后把土坡清理掉)将一块块沉重的石料搬运上去的。
可以说,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中国人的血汗。
在修建教堂的同时,天主教会还在洪家楼庄的南边划出了一大片土地作为埋葬外国传教士的坟地,教徒们称之为“主教林子”,四面修筑上石墙,有专人进行看管,院内筑有大祭台和高大的十字架。满院的苍松翠柏,每个墓地前都竖着为传教士歌功颂德的功德碑。
(洪家楼天主教堂的西侧)
据说,当时建设这个洪家楼天主教堂的蓝本是德国的科隆大教堂,虽然规模上有所不及,但是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和总体布局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作为典型的哥德式建筑,该教堂结构合理,建筑质量极高,细部处理精致,整座建筑给人气势如虹、精雕细刻、富丽堂皇之感。
洪家楼天主教堂,面积为1625平方米,西山墙为主入口,东侧有祭坛,正门是三道平行的心型大门,上方有巨大的玫瑰花窗,两侧是对称的高46米的双钟塔。教堂可供千人同时礼拜。在洪家楼教堂里面还有个黄铜铸造的大钟,钟锤就重达一百多公斤。每当钟声响起,声传数里,分外悠扬。此外,教堂中门两侧上部石墙雕有两个石龙头,龙嘴大张,怒目圆睁,雕刻生动夸张。
(洪家楼天主教堂内景)
在二十世纪初,洪家楼天主教堂仍是华北最大的教堂。幸运的是,这处教堂没有被视为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至今仍是济南东部的一大景观。
在1998年,历城区政府将教堂南侧的历城电影院拆除后,以教堂为主景修建了一所广场,这就是洪楼广场,据说当时的欧式广场,整个中国就有两处,另一处在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