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经济,是指具有典型生态系统特征的节约集约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类型上,形成由清洁生产企业组成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在产业布局上,形成由若干生态工业园区组成的生态产业群;在生产工艺上,实现生产过程再循环、再利用,最终表现为整个经济体系高效运转,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与高效生态经济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是低碳经济。后者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高效生态经济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也是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独具特色之处。
专栏二:
北海新区的资源优势
一是土地资源。北海新区目前控制面积526平方公里,其中:采矿用地20万亩,未利用土地35万亩,地势平坦,工程条件相对较好。在国家严格控制土地的政策下,将成片国有未利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具有成本低、不占耕地,不涉及“三农”问题等优势,项目用地可得性较强。
二是矿产资源。初步探明,北海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有贝壳砂、卤水、石油、天然气、地热、建筑材料、岩盐、石膏及煤等26种。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是胜利油田的主采区之一。同时,北海新区还是全国海盐重要产区。
三是风力资源。北海新区是全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累年平均风速为4.6米/秒左右,10米高度平均风速6.4米/秒,30米高度平均风速6.98米/秒,平均风能密度395W/平方米,有效风速年平均累计小时数超过2200小时,为发展风电产业奠定了基础。
四是港口资源。滨州港是河海联动的港口,腹地广阔,其腹地滨州、德州、聊城、淄博、泰安、济南及河南、山西的部分市,经济发达、物产丰富,为发展港口物流及船东经济创造了条件。
五是旅游资源。北海新区原生态风景,丰富的生物资源,以及土著特色风情,是吸引周边地区乃至国内外游客的最大优势。
指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计划
年均增长
预期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6.5
70
60%
550
5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33461
110000
25%
200000
1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15
--
35%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0
5.4
40%
24.2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3
5年累计800亿元
5年累计1200亿元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90%
95%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80%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
1.5
1.27
-3.7
1.07
-3
总供水能力(立方米/日)
1000
80000
150000
城镇化水平(%)
47%
65%
7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6560
26000
9.5%
44000
9%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7031
13000
22000
11%
进出口总值(万美元)
1500
3000
14.87%
累计实际直接利用外资(万美元)
2000
亿元GDP事故死亡率
0.10
0.09
0.08
港口吞吐能力(万吨)
482
4000
8000
专栏三:
石油化工产业链及重点产品
二是重油产业链。重油是原油提取汽油、柴油后的剩余重质油,利用重油可以产出沥青、基础润滑油、特种润滑油等一系列产品。重点发展重交沥青、基础润滑油产品,并在基础润滑油产品的基础上生产各类特种润滑油产品。
三是丙稀产业链。依托滨化产出的丙稀,重点发展丙稀——环氧丙烷——丙二醇、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丙稀——丙稀腈——丁腈橡胶、聚丙稀腈、ABS合成树脂,开发生产家电及汽车配件、包装材料等合成树脂加工产品;丙稀——异丙苯——苯酚——双酚A、酚醛树脂等丙稀下游产业链条。
四是海洋精细化工。包括新型无毒海洋涂料,舰船特种涂料,玻璃钢船舶涂料,防海生物附着涂料;海水利用工程防腐、防附着产品等。
专栏四:
食品加工产业链及重点规划发展产品
1、大豆深加工产业链。在加工食用油的基础上,开发生产低温豆粕、大豆蛋白、生物包衣蛋白、膳食纤维、纤维素等优势产品,深度开发蛋白肽、磷脂、大豆低聚糖、多肽类化妆品、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和防腐剂等产品。主要产业链包括:“大豆—低温豆粕—大豆蛋白—蛋白肽”;“大豆—油脚—磷脂、维生素E”;“大豆—豆渣、豆皮—膳食纤维、纤维素”等。
2、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主要包括:“玉米—淀粉—葡萄糖—异麦芽低聚糖”;“玉米—淀粉—葡萄糖—氨基酸—肽产品”;“玉米—淀粉—葡萄糖—L-乳酸—聚乳酸(PLA)—聚乳酸共混共聚物”;“玉米—淀粉—葡萄糖—山梨醇—乙二酸(石油替代品)/丙二醇—可降解塑料”;“玉米芯—木糖—木糖醇—无糖保健食品”;“玉米芯—糠醛—糠醇—呋喃树脂”,等等。
专栏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兴信息、生物、高端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国家已经确定,“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北海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明显的开拓和创业性质,吸引企业聚集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未来市场前景和国家产业政策,初步确定将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确定为北海新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专栏六:
北海新区特色旅游产品
北部滨海观光游。以滨海原始自然景观为主线,开发贝壳砂滩休闲、芦苇湿地观光、防潮大地观海、岛屿狩猎等自然观光项目,并开发温泉、垂钓、海产品市场及海鲜品尝等特色旅游。
现代生态农业观光游。以冬枣、农业科技园为依托,开发果园观光、果实采摘、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民俗特色旅游。依托渔村、渔船,开发体验捕鱼、渔民生活等民俗特色旅游。
专栏七:
北海新区空间布局的原则和思路
1、与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相结合的原则。产业的空间布局要依托已有的乡镇、街道资源,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壮大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实现乡镇、街道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特别要考虑已形成较大规模的盐场布局现状,结合产业布局现状,规划北海新区产业的布局。
2、有利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原则。首先要积极引导关联企业集中布局和规模化发展,促进产业相对集中,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发挥集聚和规模效应,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要在区域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重视产业布局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确保与中心城区、周边地区的功能对接,确保区域内各功能区之间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和联动发展,构筑北海新区产业一体化和集聚化发展的格局,力求综合效益最大化。
3、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的原则。北海新区重大产业的布局要充分考虑与东张路、疏港公路及疏港铁路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相协调,依托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和合理流动。
4、与城镇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北海新区大部分区域是农村,农业人口比重达75.8%以上,人口城镇集中化程度比较低,“十二五”期间产业布局将是推动北海新区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产业的集聚和空间优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聚,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断完善,推动城镇职能的转型升级,最终形成区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形成产业-城镇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5、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北海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因此重点产业选择和布局时必须按照建立“现代化河海生态区”的要求,把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入选产业要符合北海新区生态建区的要求,产业规模必须要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之内,产业发展必须要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结合,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构建生态产品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6、与产业特性相适应布局的原则。原料和产品大进大出的产业如钢铁、石油化工、物流等,宜布局在港口和交通要道附近;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产业如盐化工、风力发电等,宜布局在盐场等资源地附近;而高新技术产业等人才密集、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宜布局在科技文化较发达、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较集中的地区附近。同时,在进行产业布局时,要有利于产业链之间形成循环,污染较大的行业与生活、服务区之间应有较远的距离。
专栏八:
辽宁丹东临港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以2005年为基数,临港园区内企业上缴省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省财政给予70%的增量返还,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持主导产业建设。
对临港园区内的所有企业(含在建和新建),免收涉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涉及国家管理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费额,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纳税所在地方财政承担,涉及省级以下管理的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免。
专栏九:
“飞地经济”发展战略
“飞地经济”是指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主要是土地紧张地区、交通不便地区、自然风景区、生态保护区等不适宜再上工业项目的地区)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于“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甲地”,“飞地”有利于解决生产要素不足的问题。对于“乙地”,可以实现政策与品牌共享。同时,可以增加区域内的经济关联和互补性,进一步整合产业发展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充分流动。
国内已有许多城市和地区开展“飞地经济”活动。辽西沿海经济区在锦州西海工业区和葫芦岛北港工业区内划定一定区域,阜新、朝阳在“飞地”里设置企业,这个区域上缴省里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房产税,省财政给予100%的增量返还。
实施“飞地”发展战略构想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打破了地域的制约因素,化解了环境与发展的基本矛盾,使统筹和协调发展有了根本的、现实的可能,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专栏十:
唐山南部沿海地区中心支撑区化工产业准入标准
投资规模标准。大乙烯项目的产能要达到100万吨以上,连同配套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不低于250亿元;ABS树脂产业链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15亿元;聚酯产业链项目投资规模不低于20亿元。盐化工项目投资规模要求不低于1.5亿元。
投资强度标准。化工项目投资强度一般不低于150万元/亩。
技术水平标准。化工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尽量采用当前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如在煤化工中双酚A要采用离子交换树脂工艺等先进技术工艺。
环境保护标准。国家一直没有针对化学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状况的专项标准,入区化工项目暂执行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废气排放标准执行国家《废气排放综合标准》,建设项目厂界噪声应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I类标准。化工企业节能要达到瞄准“国内先进”水平的目标,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
盐化工产业链标准。重点发展盐产品深加工、溴素深加工和苦卤深加工三条深加工产业链。盐产品深加工主要是以工业盐为原料发展纯碱和烧碱,以烧碱产品的副产品氯气为原料发展PVC等行业产品。
3、公路建设。公路建设一是做好与外部骨干路网的连通,二是搞好新区内的路网规划和建设,三是抓好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及危桥的升级改造。与外部骨干路网的连通工程重点建设沿海高等级公路、蔡河一级路(无棣县城至新区)、河北沿海高速与荣乌高速连接线和东张路升级改造。区内道路根据园区建设搞好路网布局和建设。对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及危桥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彻底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