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24年又将接近尾声。纵观这一年,整个AIoT的产业发展可以概括为“稳中有进”——虽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转折性大事件,但政策、技术、应用各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实质性进展。本文将从产业政策、短距无线通信、长距无线通信、卫星直连通信、低空经济、智能网联汽车、GenAIoT、产业安全这八大方向,盘点今年以来的AIoT产业风云大事~
2024年1月,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行动计划选取工业制造、现代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服务、城市治理、绿色低碳等12个行业和领域,推动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2024年7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以下简称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企业所得税政策公告。企业在2024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的专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投入,不超过该专用设备购置时原计税基础50%的部分,可按照10%比例抵免企业当年应纳税额。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指南》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制定物联网领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项以上,引导社会团体制定先进团体标准,加强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0项以上,引领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
2024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移动物联网“万物智联”发展的通知》。《通知》明确了移动物联网发展目标:到2027年,基于4G(含LTE-Cat1,即速率类别1的4G网络)和5G(含NB-IoT,窄带物联网;RedCap,轻量化)高低搭配、泛在智联、安全可靠的移动物联网综合生态体系进一步完善。《通知》部署了四方面主要任务:一是夯实物联网络底座,主要包括加强网络规划建设、提升网络智联能力;二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增强产业供给能力;三是深化智能融合应用,主要包括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助力民众生活智慧化;四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优化价值评估方法、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完善安全保护机制。
2024年1月8日,Wi-Fi联盟正式宣布推出Wi-FiCERTIFIED7认证计划,可提升Wi-Fi7(802.11be)性能并改善各种环境中不同Wi-Fi7设备之间的连接性。
2024年2月,无线科技公司MorseMicro使用基于Wi-FiHaLow技术的设备,成功创造了一个长达3公里的无线连接,并借助该Wi-Fi连接实现了稳定的视频通话,视频通话的连接速度在500米处为11Mbps,即使在3公里处的也依旧还保持在1Mbps。
2024年8月,国际星闪联盟官方宣布,已开始征集“星闪联盟互联互通专项测试”的参与厂商。此次测试旨在确保不同厂商的星闪设备能够进行互操作,并提供一致的性能表现。按照星闪联盟的规定,所有列名的星闪产品都必须通过这项互联互通测试。
在长距无线通信方面,今年的5G标准迎来里程碑阶段——R18标准正式冻结。作为5G演进的新阶段,5G-A被认为是不断拓展5G能力边界、持续推动产业向6G演进的关键技术,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面向更遥远的未来,有关于6G的暗战也已经在全球悄然打响。
2024年6月18日16时30分,在上海举行的3GPPRAN第104次会议上,3GPPRelease18标准正式宣布冻结。R18不仅是5G标准的第四版,更是面向5G-A技术的第一个版本,预示着5G技术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与5G相比,5G-A不仅实现了带宽的提升,更具备主动适配、轻量化、智能化等特点,这些特点将是5G“下半场”技术创新的发力点。
2024年1月,SpaceX成功发射21颗卫星进入轨道,其中6颗可为现有手机提供卫星直连服务(Direct-To-Cell),这也是其首批支持移动通信的卫星。预计未来半年内总共要发射大约840颗,之后还会继续增加。
2024年2月,多家海外卫星运营公司联合发起一个名为“移动卫星服务协会(MSSA)”的组织,旨在推动卫星到设备直接通信(D2D)生态发展,整合地面和非地面(NTN)通信服务,随时随地为任何设备提供可扩展、可持续且经济社会的连接服务。从该协会对外发布的信息来看,推动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是协会重点工作。
2024年3月,据Sateliot官方发布的消息,其今年夏天将与SpaceX一起将四颗新卫星送入太空,以连接近700万台物联网设备。随着这四颗新卫星及之前已经绕地球运行的两颗卫星的部署,Sateliot正式开启了其商业运营。在此之前,Sateliot已经获得了来自50个国家350多个客户价值1.87亿欧元的订单。
2024年5月,低轨卫星(LEO)网络运营商ASTSpaceMobile与美国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巨头Verizon签订了价值1亿美元(包括6500万美元商业预付款和3500万美元可转换票据)的战略合作协议。ASTSpaceMobile将利用Verizon的850MHz频谱,为Verizon的客户提供直连卫星服务。双方合作的目标是增强美国的蜂窝连接,从根本上消除信号覆盖盲区。
2024年5月,科技初创公司哈勃网络(HubbleNetwork)宣布,其已成为历史上第一家直接与卫星建立蓝牙连接的公司。今年3月,哈勃网络搭车SpaceX的Transporter-10任务,首次将两颗卫星送入轨道。而后,公司确认已成功从600多公里外的3.5毫米蓝牙芯片接收到信号。
2024年6月,据企查查显示,中国时空信息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20日在雄安新区注册成立,注册资本40亿元。其中,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持股55%,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
2024年1月3日,全国首部低空经济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公布;2月1日,该条例正式实施,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助力低空经济产业“高飞”。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2024年3月,工信部、民航局等部委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方案指出到2030年,建立“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干”无人机配送网络,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仰望天空,低空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回望地下,智能网联汽车同样蓬勃发展。站在整个产业的角度,汽车网联化逻辑确定,网联化是自动驾驶必然趋势,车路协同优势明显,政策驱动各地车路协同试点建设;站在企业的维度,黑芝麻、地平线等行业明星企业的接连成功上市,也为市场添了把火。
2024年5月29日,工信部规划1亿个11位公众移动通信网号码,这批号码专用于车联网业务,支持智能网联汽车和车联网高质量发展。配置这些专用号码的智能网联汽车物联网卡与手机SIM卡类似,可以通过4G/5G网络,实现车辆与车企后台进行数据通信,满足车内人员日常上网娱乐以及紧急情况下救援语音通信等需求,将为车联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2024年6月4日,工信部网站发布了《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的通知,研究确定了9个进入试点的联合体,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展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试点产品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三大类。
2024年10月24日,地平线股票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股价一度涨超30%,随后回落,最终收涨2.8%。本次IPO,地平线筹集了54亿港元,约合6.95亿美元。目前,地平线已经拥有超600万的智驾方案出货量。地平线招股书称,按2023年及2024年上半年解决方案总装机量计算,公司在国内所有全球高级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方案提供商中排名第四,市场份额分别为9.3%及15.4%。
2024年1月16日,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宣布与微软达成了一项为期十年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为其在欧洲和非洲市场的3亿多家企业和消费者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数字、企业和云服务。沃达丰表示,将在未来十年投资15亿美元,用微软的AzureOpenAI和Copilot技术开发其以客户为中心的人工智能,并将用更便宜、可扩展的Azure云服务取代其物理数据中心。此外,微软也将投资沃达丰管理的物联网平台。
今年年中,“微软蓝屏事件”全球刷屏,引起了各行各业对网络安全的高度重视,AIoT产业更是重中之重。最近几年,海外发达经济体针对物联网产品网络安全出台了一些法案和政策,包括美国物联网安全标签计划、日本物联网安全标签计划、欧盟《数据法案》、英国《产品安全和电信基础设施法案》以及新加坡、德国、芬兰等国开展的物联网安全标签计划,可以看出,对物联网产品安全采取统一的措施已成为共识,尤其是针对物联网安全基线形成全国统一规范非常重要。
2024年1月,美国与欧盟签署了一项“关于消费者标签计划联合路线图”的合作协议,推动消费物联网设备安全标签计划的国际互认。同年3月,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公开投票正式通过了物联网安全标签计划。
2024年4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网络安全弹性法案(CRA)》,以保护欧盟的所有数字产品免受网络威胁。其中,物联网产品是该法案适用范围“数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该法案实施后,物联网产品将面临着新的要求,会对中国AIoT领域出海企业带来影响。
2024年7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正就约230亿美元收购云计算网络安全初创公司Wiz进行深入谈判,若交易达成,可能将造就谷歌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收购。但后续该公司表示:“虽然我们对收购邀约感到非常荣幸、受宠若惊,但我们选择继续发展壮大我们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