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短期内传统消费需求受到明显抑制,全市消费品市场严重萎缩。3月以来,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企业陆续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居民生活秩序有序恢复,各项促消费政策落地见效,前期压抑的部分消费逐步释放,市场销售回暖,但整体压力犹存。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5.6%,低于全省平均增速8.6个百分点,列全省第13位。
一、全市消费品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
(一)市场销售季度降幅收窄,月度持续回升
分季度看,二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7.5%,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6.2个百分点。分月度看,6月份,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0.2%,降幅比2月、3月、4月和5月分别收窄49.5个、20.5个、8.7个和3.7个百分点。
(二)限上限下市场同步恢复,限下市场好于限上市场
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消费市场实现消费品零售额55.5亿元,同比下降31.0%,累计降幅比一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限额以下消费市场零售额同比下降22.0%,累计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6个百分点,比限上市场增速高9.0个百分点。
(三)城乡市场均有好转,城镇市场恢复更快
由于城镇市场体量大,受疫情影响严重,疫后恢复也更快。上半年,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5.8%,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23.9%,城乡增速差距比一季度缩小4.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市场二季度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7.2个百分点,乡村市场二季度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2个百分点。
(四)商品零售逐步改善,餐饮收入恢复较快
上半年,商品零售同比下降23.5%,其中,二季度商品零售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3.6个百分点,实体店零售业务稳步回升。从全市几大类重点零售企业来看,医药连锁企业普遍销售较好;汽车企业恢复较快;家电、百货零售企业稳步好转,其中已有部分企业6月份销售已基本恢复到疫情发生前正常水平。
上半年,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4.4%,其中,二季度餐饮收入降幅比一季度收窄37.9个百分点,主要得益于政府全力推动地摊经济、夜市经济的发展,对重新激活餐饮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多数类别商品销售好转,消费升级类商品明显改善
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22个零售商品类值中,5类商品实现同比增长,17类商品降幅收窄,4类商品降幅扩大。
1、基本生活类商品平稳恢复。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同比下降21.1%、39.1%和30.8%,累计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12.9个、15.0个和7.5个百分点。
2、消费升级类商品降幅明显收窄。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金银珠宝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下降25.8%、29.9%、24.8%和38.4%,累计降幅分别比一季度收窄14.1个、22.4个、23.3个和23.9个百分点。
3、药品类、汽车类消费呈现两位数增长。疫情期间催生的汽车需求在全市首场车展的助推下,汽车消费实现逆势上涨。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0.1%,比一季度提升17.9个百分点,拉动限上单位零售额增长1.6个百分点。中西药品类增势平稳,同比增长17.6%,增速与一季度基本持平。
4、石油类商品降幅持续扩大。疫情期间,企业开工推迟、旅游市场基本停滞,居民外出大幅削减,油价下跌的利好因为市场需求不足,并未起到促消费作用,相反使得石油类商品零售额降幅持续扩大。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55.8%,累计降幅比一季度扩大4.7个百分点,占限上零售额比重达21.4%,拉低全市零售总额增速8.9个百分点。
二、消费品市场恢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重点行业、企业降幅较大、恢复较慢
1、石油销售持续低迷。从月度销售情况看,自2月以来,全市限额以上单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下降均在55%以上。上半年,全市20家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销售单位只有5家零售额实现同比增长,有6家下降达30%以上,中石油、中石化销售状况持续不佳。石油类商品降幅过大、比重偏高制约了全市零售总额整体增长水平。
2、家电销售恢复缓慢。上半年,全市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下降28.2%,拉低全市零售总额增速1.2个百分点,累计降幅比一季度仅收窄6.0个百分点。全市有家电零售业务的26家限额以上单位只有3家实现同比增长,13家下降达30%以上。
3、大型商超降幅较大。因大型商超在疫情初期经营受到严重冲击,上半年,全市11家销售千万以上的大型商超只有1家实现同比增长,6家下降达30%以上,部分企业销售未见明显好转,恢复较慢。
(三)收入、价格双重压力下消费意愿受抑制
三、加快消费品市场恢复的几点建议
(一)重启市场活力需要政府企业齐发力
(二)发展壮大“夜经济”激发消费潜力
(三)适应商业新趋势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疫情过后,“宅经济”、“微经济”助推了新兴消费,消费者培养起来的线上消费习惯也可能会进一步延续。提倡百货零售企业保留升级线上直播销售形式;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新个体经济”发展,开辟就业空间,给消费市场增添发展活力;支持小型实体零售商(如便利店、夫妻店、小餐馆等)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拓展线上渠道;鼓励餐饮外卖、团购创新升级线上产品和品质,开拓团餐预定、半成品销售、生鲜食材供应业务等;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促进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升级“快递下乡”工程,提升快递网点乡镇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