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经验汇编产业集聚区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一三年四月

前言

近年来,全省上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把产业集聚区建设作为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抓手,抢抓机遇,创新举措,精心运作,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成效显著,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凸显,为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各地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在培育产业集群、完善配套功能、推动产城互动、促进集约节约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为推广先进经验,加强示范引导,促进全省产业集聚区更好更快发展,现将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等26个集聚区的主要经验做法予以印发。请各产业集聚区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学习借鉴。

目录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

发挥富士康项目龙头辐射效应加快建设郑州航空经济示范区

郑州航空港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3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为电子信息。郑州富士康项目2010年落地以来,全方位做好各项保障任务,确保了项目的如期建成投产和综保区按期封关运营。同时,依托富士康龙头项目,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由电子信息制造中心向制造、销售、结算、物流、维修、研发和设计等“六大中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和“雁阵效应”日益凸显。2012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285亿美元,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55%;实现营业收入1265亿元,成为全省首家超千亿元产业聚集区。其主要做法是:

一、围绕项目全力奋战,保障富士康战略计划顺利实现

二、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强力推进全产业链培育

三、大力构建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依托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空枢纽优势,做大做强富士康项目,增强企业根植性,深入挖掘富士康上下游协力商,全力拓展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条,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为平台,以航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构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打造国际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围绕做深富士康产业链,已引进富士康年产30万台60吋超大屏幕彩色电视机生产线和年产1000万支新手机生产线,苹果手机内销分拨中心和结算中心项目,投资5.8亿元的建福科技配套富士康模具生产建设项目;同时引进其他电子信息项目,投资30亿元的香港新世界云海科技园产业基地项目,投资25亿元的美国四海电子郑州基地项目,投资5亿元的郑州永佳电子有限公司液晶电视整机及主板生产项目、投资1亿元的深圳官田电子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精密模切类及塑胶项目、投资1.3亿元的王子年产1.3万吨塑料包装生产项目等。

巩义市产业集聚区

壮大主导产业提升集群优势

全力打造千亿级铝精深加工基地

巩义市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3.3平方公里,确定的重点发展主导产业为铝加工。集聚区建设以来,依托原有较好的铝工业基础,发挥原料优势,2009年以来共实施超亿元铝精深加工项目51个,拉长了产业链条,促进了传统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入驻铝精深加工企业32家,机械、包装、物流、仓储等配套企业63家,铝加工产量达180万吨,占全省的63%,占全国的21.9%,铝精深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50亿元,全国最大铝板带箔加工基地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主要做法有:

一、培育特色产业链

对区内龙头企业采取“助力战略”,组织企业赴广州、佛山等铝型材生产地考察,参加中国国际(上海)铝工业博览会、德国杜塞尔多夫铝工业博览会,加强与富士康等下游客户对接,邀请省有色金属学会专家授课,举办集聚区铝精深加工产品展、铝加工业发展趋势展,优先保障用地,加大财政奖励,引导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调整产品结构。先后推动实施了明泰铝业年产5万吨汽车轻量化铝板、鑫泰铝业投资15亿元的铝制汽车散热器产业园、顺源铝业投资10亿元年产15万吨民用和工业型材、万达铝业总投资20亿元年产20亿只全铝易拉罐等重大项目,使全区形成了由铝板箔到交通运输、包装材料、建筑装饰、PS版、餐厨用具等市场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条。同时,积极围绕产业链开展针对性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铝精深加工项目。如,引进的宝鸿实业LED照明灯及LED照明产业化项目,集研发、生产、设计、工程于一体,70%构件为铝挤压材,可大量消化铝产品。

二、强化科技创新

三、完善配套服务

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先后引进物流公司3家、金融机构5家、工程咨询公司1家、劳务服务公司2家,建成了集产品展示、就业培训、电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的公共服务中心。建成河南省铝板带箔质量检测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试制、质量检测等服务。通过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8亿元的中鸿工业园项目,规划建设8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可引进、孵化200家中小型铝终端企业;总投资10亿元的中国铝合金交易市场,是中部做大的铝制品专业市场,具备铝合金材料贸易集散、产品加工、技术服务、机械设备供应、工艺技术交流、产品研发推介、产品检测、仓储物流等多种功能,为铝精深加工产业集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

聚合资源提升结构培育优势

强力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65.89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汽车及零部件、特色装备制造。近年来,集聚区坚持聚合产业资源、提升产业结构、培育发展优势,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奇瑞重工、日本住友等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已入驻企业60余家,总投资120多亿元,完成投资近100亿元,逐步成为郑汴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重要核心和中部地区的主要生产节点;以河南煤化大型空分设备、煤化重型装备制造、黄河空分等为龙头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已入驻企业84家,完成投资96亿元,形成产品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整、产业特色突出的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主要做法是:

一、招商引资,做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

二、资源整合,做强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完善配套,增强综合承载能力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

紧盯龙头企业专业招商

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

尉氏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南部,规划面积18平方公里。近年来,坚持以“膨胀集群规模、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城融合”为主线,着力培育纺织服装和农副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有力推动了产业规模和层次、产业集聚区功能和效益的快速提升。目前,已入驻企业145家,从业人员5.6万人,2012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58.8亿元、税收收入3.6亿元,与2009年相比,各项主要指标均增长了3倍以上。其主要做法是:

一、招大引强,壮大产业集群

坚持围绕本地优势资源,突出主导产业招商,瞄准广东、浙江等产业转出地和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密集地,着力引进符合集聚区产业规划、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项目和企业。纺织服装产业,充分发挥棉纺行业的传统优势,引进了投资12亿元的福甬服装工业城项目,吸引和集聚了尉氏纺织、鑫旺纺织、天隆纺织、新开源服饰、群亭服饰等众多纺织服装企业,相继入驻产业集聚区,全县纱锭规模由2009年的60万锭迅速膨胀到120万锭,纺织服装企业集聚发展到63家,2012年实现产值108亿元、利税10亿元,形成了中原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依托丰富的农林牧资源,相继引进了投资25亿元的雏鹰农牧上市公司、全国最大的清真食品加工企业中原皓月等肉类加工企业,带动全县发展上下游及配套企业28家,辐射带动周边三个乡镇的上万户农民养殖生猪,人均年增收6000元。与此同时,速冻食品专业生产商澳大利亚飞马集团、全国首家棉色拉油裕通棉业等粮油加工企业相继跟进,腾龙皮具、腾飞鞋业、兆丰园蛋业等畜禽加工企业顺利进驻,从宁波、湖州等地抱团引进了14家高档家具企业,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聚发展到79家,产值突破100亿元,利税突破10亿元。

二、培优育强,拉长产业链条

围绕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以提升装备水平、提升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层次为切入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加快推进产业升级。纺织服装产业,以福甬服装工业城为龙头,建立了纺织服装技工学校,用于培训高技能产业工人,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研发生产了莫代尔、莱卡等国际一流的高档面料,并与美国琼斯、法国迪卡侬、香港利丰等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姻,生产国际知名品牌服装,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条,改写了过去“有纺无织”的历史。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以雏鹰农牧为龙头,与高校联合建立了郑州牧专雏鹰学院,成立了雏鹰农牧研发中心,创立了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了覆盖全国大中城市的营销网络,形成了从养殖到熟食的全产业链;以天源面业、霜生金速冻食品为龙头,形成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以中原腾飞鞋业城、中嘉豪箱包园为龙头,形成了从皮革初加工到皮衣皮鞋的全产业链;以浙江家居产业园为龙头,形成了从板材加工到家具制造的全产业链。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全县形成了百万头生猪、十万头肉牛的养殖规模,建成了国家级粮食核心产区和棉花生产基地,80%的农产品实现了就地加工升值,带动农民增收13.5亿元。

三、破解瓶颈,保障产业发展

一是采取拆迁、挖潜、整治、置换等方法,拆除了13家不符合产业政策、产业规划、不环评要求的企业,收回了6家企业的闲置土地,迁村并点建设了居民社区,整合土地资源1738亩,从而为主导产业腾出了发展空间、留足了环境容量。二是通过组建投融资平台、建立行业协会、开展银企对接等方式,成立了众鑫、中林等5家投资担保公司,组织20多家纺织企业建立了行业协会、实行联保互保,加强企业与各商业银行的对接与协作,2012年共为企业争取信贷资金26.4亿元。三是采用岗前培训、以工代训、高校深造等形式,大力培训劳动力,2012年通过职业教育中心定向培训6000人,通过纺织服装技工学校培训高素质产业工人800人,通过雏鹰农牧学院培训高层次技术人员200人,有力保障了企业的用工需求和人才需求。

宜阳产业集聚

明晰产业注重实效

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

宜阳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3.92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00余家。集聚区建设以来,紧紧依托“区中园”建设,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通过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对企服务机制,积极承接装备制造产业转移,有力促进了产业聚集发展。2012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已达126亿元,占集聚区营业收入85%。其主要做法有:

一、突出龙头带动,强化集群培育

二、突出配套体系建设,注重平台支撑

三、突出人才培育,增强竞争实力

集聚区引进由浙商投资3亿元,占地360亩,总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设计22个专业154个教学班,容纳8000名学生,分大中专班的华富商学院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针对集聚区的产业需求和岗位特征,出台规范的制度流程、组织专业的讲师队伍、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对新员工进行基础知识、产品知识、职业化塑造、企业文化等全方面的培训,并随时到企业实践体验,以便获得更多的职业经验、提高职业认知。通过选才、培养、任命、使用、教育提高的闭环过程,公司与个人不断调整职业发展方向,让公司与个人选择最优的发展道路,实现教育发展与企业发展双赢的良性互动格局。仅2012年,华富商学院就轴承专业园的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与河南科技大学、洛轴技工学院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先后举办了6期学习班,培养了近2000名轴承专业技术人才,满足了轴承专业园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

抓提升强招商促转型

全力打造铝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伊川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5.87平方公里,空间布局为“一区两园”,主导产业为铝精深加工和电子信息产业。近年来,伊川产业集聚区依托雄厚的产业优势和便捷的区位优势,强化招商引资,完善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优化功能平台,着力打造铝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铝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链逐步完善。2012年,园区入驻企业65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0亿元,主导产业营业收入占集聚区总营业收入比重达85%以上,较2009年增长了45.7%。产业集聚区对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作用充分展现。其主要做法:

一、围绕传统产业抓提升,着力打造竞争新优势。伊川县是传统的铝工业大县,拥有1.2亿吨矿产资源,电解铝产能84万吨。2009年产业集聚区成立以后,伊川县政府明晰思路,强力提升产业基础,舍力推动节能降耗,借力拉长产业链条、用力打造集群品牌,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类企业的强强合作,与杭州鼎胜集团合作建成了投资40亿元年产60万吨铝板带箔的龙鼎铝业生产项目,与香港丰拓公司合作建设了年产9万吨铝合金涂层板及20亿只易拉盖的铝高端生产项目,同时还与其它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建设了“黑兹列特”连铸连轧、泓昊铝精深加工、洛阳华中铝业高档精密铝型材等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增链补链效果好的铝精深加工项目。目前,伊川县集聚区已建成或正在建的铝精深加工项目11个,投资规模达270多亿元,拥有铝制成品等100余个品种,到2015年,将实现100万吨原铝的全部就地转化,伊川铝工业正沿着“高端化、终端化、规模化”的道路健康发展。

汤阴县产业集聚区

扩量提质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食品、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汤阴县产业集聚区位于县城东南部,规划面积23.4平方公里,目前入驻企业196家。近年来,通过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创新企业服务机制,积极承接国内外食品、医药产业转移,促进两大产业迅速集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有力推动了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明确产业主攻方向,强化产业集群培育

为巩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地位,该县强力推进食品产业生产基地型龙头企业和自主创新品牌的快速发展。以益海嘉里、今麦郎、健丰等企业为龙头,壮大面制品产业集群;以永达、众品、诺金等企业为龙头,壮大肉制品产业集群;以易祥、东升等企业为龙头,壮大脱水蔬菜产业集群;以益海嘉里、阳光油脂、诺利如一等企业为龙头,壮大食用油、植物蛋白产业集群;以六和永达饲料、容大牧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饲料产业集群。同时引进高附加值、高技术食品企业,提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比重,培育发展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集团企业”,进一步强化了对全县及周边地市的农业产业化辐射带动效应。

二、强力推进招商引资,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配套服务功能

为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集聚区积极推进原料供应、物流配送基地以及检验检测平台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链条完整、配套健全、功能完善的产业服务体系。

围绕主导产业,积极推进上游原材料基地建设,将食品、医药企业与农产品种植基地建设及农业综合开发有机结合,建成55万亩强筋小麦和50万亩优质玉米生产基地,1.8亿袋食用菌和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6000万只家禽和90万头生猪养殖生产加工基地,72个高效农业示范园,提高了主导产业本地化配套能力。

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三年内累计投资66.89亿元,大力实施交通枢纽路网及综合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推进众品国际冷链物流、河南科伦医贸物流、集聚区铁路物流中心、河南万庄农资物流、航空物流港、公路物流港等大型物流基地建设,积极打造中原经济区北部现代立体式交通物流中心,为产业集聚区及全县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同时,汤阴县集聚区建设了集资金融通、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科技创新、质量检测、信息服务、展览交易、法律服务、项目审批等于一体的创业大厦综合服务中心,和15万平方的标准化厂房项目,进一步完善提升了产业集群配套服务功能。

针对医药产业人才和技术发展需要,汤阴县依托院校建立技术、人才基地,依托重点龙头企业开展自主研发。产业集聚区引资1.6亿元在集聚区周边规划建设制药高等专科学校,每年可向医药企业提供专业技术人才1500名,为医药产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同时投资1.9亿元,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专为企业定向培育技术人才;为缓解企业融资困难,集聚区积极拓展银企合作,构建对接平台,先后促成广东发展银行安阳分行、上海浦发银行郑州分行、中国民生银行郑州分行、中国银行安阳支行等11家金融部门,与九州、永达、创新等27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争取贷款2.3亿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

浚县产业集聚区

壮大本地企业完善配套服务

打造食品产业集群

浚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6.5平方公里。近年来,浚县产业集聚区把发展食品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壮大本地企业,不断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搞好用工服务保障,推动了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面制品、特色肉制品、饮品和速冻调理食品等四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目前,入驻食品企业达到38家,2012年,集聚区食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从业人员2.3万人,实现利税6.5亿元,分别比2009年增长2.5倍、1.5倍和3.6倍。

一、因势利导,扶持本地企业

浚县原有食品加工产业有一定优势,但企业分布散、规模小。针对这一情况,浚县把培育壮大本地企业作为重点。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规定到集聚区“二次创业”的和外商“一视同仁”,土地实行成本价供应,新项目投产后实现的地方税收转移支付给原企业所在乡镇,对新增技改项目重点扶持,纳入县政府投融资平台重点服务对象。同时,成立以挂职副县长王显伦(原河南工业大学粮食学院教授)为组长的食品产业发展小组,指导企业开展研发设计。三年来,累计为企业协调资金10.2亿元,汉生食品、至真鸭业、百翼蜂业、瑞贝特兔业、安贵食品、辛安面业等12家小企业迅速成长为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本地企业发展壮大后,浚县又积极引导其加强与知名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借势发展,引导至真鸭业、安贵食品、百翼蜂业等企业,分别与新希望六和、思念食品、好想你枣业等公司,实施了总投资30亿元的六和至真食品工业园、总投资3亿元的速冻调理食品、总投资3亿元的蜂饮料项目,极大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影响力。

二、政策推动,加快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原料基地建设,培育全产业链优势。把基地项目纳入贷款贴息范围。对畜牧集中养殖园区、生态养殖小区(场)、适度规模养殖户等修建生产用房的,一切手续从简,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免收土地、城建、环保等行政事业性收费,配水配电由乡镇政府负责解决。利用荒山、荒坡、荒地从事畜禽养殖的,每建一个大棚,县财政补贴1万元。积极推行种、养结合模式,优先支持通过土地流转发展高效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三年来,县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3800余万元,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种养基地180个,绿色生态基地覆盖面积达25000亩,保证了清洁原料供应,形成了农产品从种养到屠宰深加工完整产业链条。

三、保障用工,完善配套服务

成立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抽调5名人事劳动部门专职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建立用工台帐和企业员工台帐,开展员工维权服务。利用县电视台、浚县正月古庙会、举办人才招聘会等,免费为企业发布人才招聘信息。依托产业集聚区综合培训中心,免费为企业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对接受食品企业培训人员,县政府再给予每人200元的培训补助,培训合格后,及时为员工进行职业技能鉴定,不收任何费用。为增强培训针对性,根据企业需要,由培训中心派出技师或由企业聘请专家对员工进行技能提升培训,技师工资费用由政府支付。三年来,累计为企业输送培训员工2.8万人。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

转型升级铸辉煌持续提升谱华章

长垣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共入驻企业452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税收收入355亿元、8.6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2.4倍、2.1倍。已形成了以起重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为主导的特色装备制造业集群,其中起重装备制造业年产30万台整机和165万台(套)配件、中小吨位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65%以上、大吨位高端起重机占全国市场份额30%以上,入驻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86.7亿元。主要做法有:

一、突出招商促转型

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一举应多变、一招求多效”的全局性和战略性举措,瞄准起重行业世界前十强、装备制造业国内前十强,紧盯北汽、天汽等行业龙头及省内郑州、开封等区域整车配套项目,通过放大长垣起重机械名城效应,着力开展产业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吸引关联和配套企业跟进转移。相继引进了西班牙伊利萨尔客车、程普抛雪机、美国泰垣特种车、中航重机与河南矿山合作的火车转向支架、山煤集团矿机制造等一批带动能力强、技术含高的转型升级项目,推进了起重行业向特色装备制造业转型。2012年实际利用省外资金达到28.6亿元,是2009年的4.3倍。起重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72亿元,增长23.8%,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9%。

二、垂直整合促调整

三、强化创新促提升

四、深化融合促集聚

坚持以产城融合、互动发展为导向,着力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推动城市功能向集聚区延伸覆盖,提高产城一体化发展水平。一是提升服务配套能力。累计投入40亿元,实施了集电子商务、投融资服务、产品检验检测、科技服务、商务会展、人才培训、生活服务、技术项目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集聚区与主城区之间的路网、供水、供气、公交、环卫、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公共服务“九个一体化”基本实现,无缝对接率达90%以上。二是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将集聚区内18个村庄规划整合为南蒲、蒲光、花园、高店4个新型社区,以村庄整合促进人口有序转移,加快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目前已完成旧村拆迁面积55万平方米,建成社区面积60万平方米,搬迁入住1.6万人,办理农民转市民2000户,转移农民就业5500人,初步实现了群众“住在新社区,就业家门口”的梦想。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

发挥优势大招商创新驱动育龙头

快速壮大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武陟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9.96平方公里,近年来,按照省政府“四集一转”的总体要求,突出大招商,培育大产业,强化大投入,保障大发展,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295.5亿元、利税35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3倍、3.1倍,形成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两大产业集群,工业制动器年产量占全国的74.2%,是全国最大的医药针剂生产基地。其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产业优势,全力招大引强

二、实施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水平

三、强化要素保障,助推产业扩张

孟州市产业集聚区

依托本土骨干企业完善优化功能平台

全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孟州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1.5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7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8家。近年来,孟州按照“四集一转”、“两提两扩”的要求,依托本土骨干企业,完善优化功能平台,拉长链条上项目,科技创新促提升,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竞争力强的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12年,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68.4亿元、利税22.1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2.9倍、3.2倍。其主要做法是:

一、突出强强联合,培育产业集群

二、完善功能平台,促进产业集聚

针对汽车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需要,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创新设立了保税中心平台,完善优化了土地、融资等服务平台,增强了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保税中心,集聚外向型企业。为了给现有企业打通更快捷的国际市场通道,并吸引更多汽车装备制造外向型龙头企业入驻,引进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于2012年5月份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5亿元的河南德众公共保税中心,2012年12月底进出口监管仓库、集装箱堆场、出入境检验检疫查验中心、报关大厅等建成投用,有力促成了9个超10亿元项目的签约。优化土地收储平台,破解用地难题。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开展了“砖瓦窑、空心村、废弃工矿”三项整治,强制关停了80多座粘土砖瓦窑,拆除了集聚区内3个空心村,将腾出的土地进行复耕,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为集聚区储备9000余亩建设用地指标,确保了招商项目顺利落地。做强融资担保平台,注入资金活力。成立了注册资金16.2亿元的产业集聚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有限公司、金桥融资租赁公司等5家投融资公司,通过设备租赁、厂房抵押、按季度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等方式,累计为汽车装备制造产业项目融资20.4亿元。

三、坚持创新驱动,增强竞争实力

清丰县产业集聚区

明晰定位承接转移倾力打造中部家具产业集群

清丰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6.4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家具制造和食品加工。集聚区建议以来,紧紧围绕率先做大家具产业集群这一定位,突出特色抓招商、开拓创新破难题,着力打造“中部家具之都”,先后引进南方家私、好风景家私、列维士家具等国内知名家具企业,初步形成了家具制造特色产业集群。目前,规划面积七平方公里的家具产业园内已吸纳企业57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3.7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主要做法有:

一、依托优势,科学谋划主导产业

二、招大引强,承接家具产业转移

三、健全配套,打造一流投资环境

坚持“宁让基础设施等项目,不让项目等基础设施”,科学规划,适度超前建设基础设施,倾力打造一流产业集聚平台。累计投资19.5亿元,建成晓月路、建设路等14条区内道路,日供3万吨水厂以及垃圾处理场建成投用。供水、供电、供气、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同步覆盖,实现了“六通一平”;建成标准化厂房30.6万平方米,工业污水处理厂主体完工,集聚区职工公寓楼、展览馆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县建设投资公司注入优质资产1.2亿元,融资规模超过6亿元;土地收储平台累计为项目建设提供土地5300亩;技术研发平台自主研发新产品16种,4种产品获得国家专利;人才培训平台累计培训各类人才8100余人次,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

抓住新机遇加快发展高端装备的制造产业

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立足现有基础和产业优势,以“高端转型、创新升级”为主线,突出“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规模和水平,装备制造集群规模已突破400亿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壮大龙头企业

二、提升产业层次

三、推进战略合作

先后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共举行18次项目发布会、座谈会、签约会等活动,鼓励和支持本地企业依据市场需求,与国内外同行业高端客户进行合作配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如,黄河集团富士康校企实训基地项目,是双方在超硬材料精密刀具多年合作的基础上,结合富士康建立零配件生产基地的需要,政府搭台,促进合作,项目总投资25亿元,全部采用日本进口全自动数控机床金属加工设备。森源电气公司去年8月与西门子签订了8PT开关柜合作项目,11月又与西门子电力自动化有限公司签订了电力保护产品的生产及销售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奔马公司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达成年产5万台混合动力汽车合作协议。巨霸建筑机械公司引进德国和日本先进技术,开发出了全自动智能钢筋打捆机。世英车辆有限公司与北京鸿瑞汽车研发中心合作建设了投资10亿元的年产30万辆电动汽车项目。新世纪机电公司与上市公司北京天壕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生产余热发电配套项目4月将建成投产。

四、强化服务平台

一是建立创新驱动平台。市财政每年拿出300万元,设立专利申请和研发中心资助资金,推动企业加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区内已有8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黄河旋风、森源电气)、2个省级博士后研发基地,累计专利申请量达3000余件,有力地支撑了全市专利申请量连续七年保持全省第一的位次。二是建立投融资平台。对入驻产业集聚区的投融资及担保机构实行资助和奖励,目前共有合众担保等5家担保公司及小额贷款公司为企业提供担保和贷款累计达15亿元;轩辕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等6家股份制银行入驻产业集聚区,累计贷款总额达100亿元。去年底,长葛市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河南省金融创新示范县(市)”殊荣。三是建立中介服务平台。河南省科技厅生产力促进中心所属的863软件孵化器有限公司紧盯长葛装备制造业,近期在产业集聚区征地200亩,投资6亿元建设嵌入式软件与普适计算实验室、工业设计实验室、特色产业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企业创新活动业务总部等863科技园,将有效的引领和支撑企业提高产品智能化开发水平。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

打造平台,完善配套

培育百亿元箱包特色产业集群

鄢陵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6.77平方公里,集聚区建设以来,按照“壮大规模、培育集群、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着力通过“区中园”的形式,强力推进箱包产业园建设,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箱包皮具生产销售基地,初步形成了“南有广东狮岭、北有河北白沟、中有河南鄢陵”的箱包产业发展格局。其具体做法是:

一、依托优势找准产业定位

鄢陵县发展箱包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鄢陵籍常年在广州、白沟等地从事箱包生产经营人员多达5-6万人,创办大小企业1000多家,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的快速转移,一部分人开始回乡创业,分布在各乡镇以家庭作坊为主体的箱包生产加工户就达3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0人。为此,县委、县政府把箱包产业作为鄢陵工业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制定了《鄢陵箱包产业五年发展规划》及一系列支持箱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通过市场化运作完善配套

最初由县政府筹措资金1.8亿元建成箱包产业园,高标准建设了20栋24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5万平方米的箱包辅料商贸城、3万平方米216套职工公寓和职工餐厅,并对入驻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实行五年摊位免租、五年免费使用仓储等“五免五减”优惠政策,为产业集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010年8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阳光集团将鄢陵箱包皮具产业园进行了资产整体转让,成立了许昌金博利箱包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实现市场化运作。目前,许昌金博利箱包股份有限公司先后投入11.6亿元,建成9万平方米的箱包皮具商贸城、20栋三层连体标准化厂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配套设施,集标准化生产、辅料配送交易、箱包产品展示、产品研发、物流配送、信息服务和园区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园区初具规模。截止目前,累计入驻箱包生产企业59家、辅料销售企业46家、箱包销售企业120家,生产和代工国内外箱包品牌121个(生产品牌36个、代工品牌85个),年生产能力300万箱(件),产品远销日韩、西欧、美洲、中东、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30亿元,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利税3.5亿元。

三、实施品牌带动提升集群发展水平

县政府制定了品牌发展战略,设立了名牌名品发展基金,县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对企业争创名牌产品给予奖励,每年举办箱包皮具博览会,扩大箱包产业集群品牌知名度。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品牌研发能力建设,2010年箱包产业园与陕西科技大学合作成立金博利箱包工程研发中心,2012年金博利箱包工程研发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金博利”、“伟达利”2个自主品牌荣获省级著名商标。积极引进名牌企业,相继与广东省箱包皮具协会、河北白沟箱包皮具协会和浙江温州商会结为战略合作伙伴,百堡利、大红鹰、金璐达、梦特娇、威豹等8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企业入驻鄢陵箱包产业园,有力地提高了鄢陵箱包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临颍县产业集聚区

立足优势瞄准闽商着力打造休闲食品产业集群

临颍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23.72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食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以来,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致力“强龙头、拉链条、建基地、创品牌”,积极探索“种养加工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引进亿元以上食品企业20多家,产品涉及糖果、果冻、饮料、烘焙等7大类30多个品种,拥有盼盼、亲亲、巧巧、喜盈盈等一批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行业知名品牌,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休闲食品基地。其主要做法有:

一、发挥优势,找准主导产业

在建立产业集聚区之初,临颍县就基于三方面考虑,把休闲食品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并把闽商作为重点招引对象。一是临颍县具有雄厚的粮食初加工基础。临颍县是粮食生产大县,从90年代初,就发展起各类粮食加工企业40多家,特别是南街村集团、北徐集团、龙云集团等重点企业都是从粮食加工起步的,全县年加工转化小麦能力130万吨,玉米120万吨,储藏加工蔬菜80多万吨,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强大的粮食初加工能力为发展休闲食品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初步建立了休闲食品产业配套链条。90年代中期,在发展强村经济和乡镇企业时,为拉长产业链条,临颍县发展了一批彩印、包装、调料、食用色素等食品配套企业,其中包装印刷企业达20多家,调料食用色素企业10多家,产品除满足本地食品企业需要外,还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10多个省市。三是拥有一批休闲食品龙头企业。临颍县是对外开放较早的县之一,90年代初,就引进了亲亲食品集团、盼盼食品集团、巧巧食品集团等一批知名的福建休闲食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的进驻,带动了临颍县休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瞄准闽商,实施落地招商

三、创新驱动,增强产业竞争力

四、完善质检,注重品牌带动

紧抓质量安全第一生命线、激活品牌拓路第一内动力,致力打造“临颍制造”大品牌。加强食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成了全省唯一的膨化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在建国家级食品质检研发中心。加强品牌培育,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专项资金,激励企业争名创优和产品升级,目前已引进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1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17个。积极引导企业加强标准化建设,做到质量有标准、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标识、市场有监测,目前全县建成国家级、省级等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12个,认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46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培育农产品优质品牌41个,麦恩巧克力棒、高蛋高、艾莉格等一批综合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五、壮大基地,促进农业产业化

政府积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对接基地,把农田作为“第一车间”,采取“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创造性地探索出合同契约型、订单生产型、直接投资型、统一服务型等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展壮大企业原料基地建设规模,打造企业生产运营低成本优势。目前全县25家龙头企业都建立了稳定的可控原料基地,形成了联泰休闲食品、南街村调味品、北徐养殖、龙云蔬菜、中大天然辣椒、杜曲木材加工、天冠玉米加工七大特色农业种植集群,推动土地规模流转32万亩,带动农户12.5万户,全县发展订单农业面积50万亩,企业大宗优势农产品订单加工占70%以上,本县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90%,带动农业增收、农民增效近10亿元,实现了企业发展上档次、农业产业化经营上水平、农户增收上台阶的良性互动。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

扩大优势拉长链条加快推动煤化工产业提升发展

义马市煤化工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0.55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煤化工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来,依托资源和煤气化产业基础,发挥煤化工技术和人才优势,以产业链式延伸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拥有规模以上煤化工企业16家,形成了年产甲醇、1,4-丁二醇等各类煤化工产品210余万吨的产能,已成为我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其主要做法有:

一、合理定位,科学规划

二、创新方式,强化招商

三、加强引导,创新驱动

郏县产业集聚区

创新体制强化集约

促进主导产业高效集群发展

郏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6.26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和医用制品业。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省级品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集约节约,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实现了健康持续发展。目前,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35家,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近130亿元。主要做法有:

一、培育龙头企业,壮大产业集群。

二、创新管理体制,强化制度保障

三、强化集约节约,产业高效发展

西峡县产业集聚区

转型创新扩规模科学集聚促发展

西峡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24.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3.67平方公里。为加快打造以龙成、西保、通宇集团为龙头的特钢及冶金功能材料产业,以西泵、西排、西铸公司为龙头的汽车配件产业,以宛西制药、仲景大厨房、果然风情为龙头的中药制药及绿色食品加工产业,狠抓落实,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已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助推器。2012年,累计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21亿元,增长16%;税收完成7.4亿元,增长14.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3.5亿元,增长48%;新增就业人数2921人,达到35102人。新增投融资公司2家,累计达5家,全年为企业融资16.3亿元。与2009年相比,主营收入、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就业人数,分别增长92%、37%、184%、7528人。主要做法有:

一、抓项目、拉链条,推动产业转型扩规模

二、抓作风、创环境,打造良性发展氛围

三、抓节约、理思路,推动集约用地全覆盖

一是把全年供地总量的85%以上配置给企业,有效破解了土地供需矛盾;二是规划建设“区中园”,引导同产业、同链条的项目集中发展;三是严格规定投资规模亿元以上的项目可进入产业集聚区;四是按政策核定供地,切实控制项目用地规模,杜绝盲目占地现象发生;五是规定凡引进入园企业形成的引资额、工业产值全部归属于引资乡镇,并实行税收分成;六是从协议、土地“招、拍、挂”文件和土地出让合同上,依法在土地利用、投资强度、项目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要求;七是加快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鼓励企业进标准化车间,目前产业集聚区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用地面积占产业集聚区工业用地总面积的48%;八是每年投入3000万元以上资金,扶持鼓励企业进行土地平整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荒山荒沟整治面积占产业集聚区用地面积的68%以上,亩均投资强度达到了288万元,2012年获“全省国土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

民权县产业集聚区

立足优势创新发展

强力推进中国制冷设备产业基地建设

民权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2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近年来,立足制冷产业优势,做实制冷产业基地基础,强力向“中国冷谷”建设目标迈进,产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内现有工业企业108家,“三上”企业63家,规模以上企业45家。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85.8亿元,同比增长21.2%;税收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28.6%;从业人员2.6万人;固定资产投资108.2亿元,同比增长43.9%;实际到位省外资金36.4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主要做法有:

一、多措并举,强力培育特色产业集群

二、务实重干,全面加强载体建设

(三)注重创新,全力提升服务水平

认真践行“企业是政府的上帝,政府为企业服务天经地义,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成立项目指挥部,开展建设大会战,推行“5+2”、“白加黑”工作法,干部吃、住、工作在一线,为招商企业提供360度全方位服务。深入开展“企业发展服务年”活动和“机关干部进企业”活动,认真落实为企业免费招聘工人、免费上岗培训、免费技能提升“三免”政策。大力推行“四个一”工作法,即县委、政府定期召开一次企业运营情况分析会,职能部门一旬到帮扶企业走访一次,县领导一月到联系企业现场办公一次,县工业领导组一季度召开一次银企洽谈会,及时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夏邑县产业集聚区

强化招商引资创优发展环境

着力培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夏邑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9.44平方公里,近年来,通过抢抓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创新机制、加大投入,积极承接龙头企业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集群培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其主要做法有:

一、立足自身优势,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依托农产品和人力资源优势,按照“纺织产业做大做强膨胀规模,服装产业招大引强培育品牌”的思路,加快承接转移,积极引导纺织服装类企业集群式发展。一是规划建设了8平方公里的纺织服装产业园,对园内纺织服装类企业统一布局。二是注重园内的产业配套,围绕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建设标准厂房、污水处理厂、物流中心、市场等配套设施,提高了集聚区产业配套能力。三是针对织布、印染能力不足的关键瓶颈,主要领导带队多次拜访龙头企业,引进南通斯加润纺织有限公司1000台织布机、香港锦悦实业有限公司30万锭纺纱及配套印染等产业链项目。现已形成纱锭170万锭、织布5万吨、服装7000万件的生产能力,覆盖纺纱、印染、水洗、服装等生产环节,拥有赛琪、杰克琼斯、美国IK等著名品牌,实现了纺织服装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零星分散到完整产业链的飞跃,纺织产业向“质量经济”和“品牌经济”跨越发展。

二、制订招商引资线路图,突破瓶颈,提升产业层次

三、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搭建企业发展平台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

坚持产业集群突出产城联动

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区持续提升发展

柘城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2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0.2平方公里。集聚区建设以来,依托自身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完善配套设施,强化科技支撑,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在集群培育、产城互动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截至2012年,共入驻工业项目136个,从业人员4.6万余人。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202亿元,实现税收2.3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5.7倍、6.4倍。产业集聚区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极、主导产业集中区、现代城市功能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其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龙头带动、培育产业集群

二、规划无缝对接、产城联动发展

三、服务功能配套、科技创新支撑

一是筹建柘城县产业集聚区展示中心和专业网站,展示企业发展成果、扩大企业影响、发布企业需求;二是为进一步加强金刚石及超硬材料产业研发能力和质量检测,提高金刚石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建成了河南省金刚石微粉产业检测中心,具备了集新产品研发、专利成果转化、金刚石微粉及制品检验检测于一体的能力;三是加大政府支持,柘城县设立了5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基金,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强化政府引导,推动企业与河南工业大学、东北工业大学、天津药物研究院、郑州大学、郑州“三磨”所等10余家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目前,拥有力量新材料、惠丰钻石科技、鸿翔超硬、杰隆生物、海乐电子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成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拥有博士研究生8人,硕士研究生30余人,高级技术人才150余人。华商药业具备了自主研发医药中间体的能力,拥有3项发明专利。韶华药业聘请在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两名博士牵头组建研发团队,着力研发高科技产品。

信阳市产业集聚区

选准主导产业强化集群招商

从无到有打造产业集群

信阳市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52.36平方公里,由工业城片区和羊山片区组成。截止2012年,集聚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8.1亿元,建成区面积达35.94平方公里,共入驻企业186家,从业人员2.2万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5.4亿元,实现税收收入5.9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2倍、4.1倍。其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规划,高水平打造现代产业载体

我们认真研究产业转移规律,把握市场需求导向,依托信阳区位交通优势,将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家居产业确定为集聚区主导产业,聘请高端研究机构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依托工业城片区,规划建设信阳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示范区,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依据现有企业布局、资源供应和发展潜力,工业城片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终端产品为主要发展方向,编制了主导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视频音频等智能电子家居产品及产业链条,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目前,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省政府批准,智能终端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方案通过了省发改委审批。二是规划建设信阳国际家居小镇。聘请高端设计单位,依托羊山片区规划了制造基地、商业贸易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和新型园区社会,与周边的职教园区、北湖文化科技园区紧密结合,形成特色产业文化,形成大工业化生产、专业化配套、系统化服务、协作化经营的全产业链集聚发展,最终建成集生产制造、物流仓储、商贸会展、教育科研于一体的生态特色家居产业小镇,培育现代家居产业集群。

二、强化招商实效、加快培育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三、创新合作开放新模式,打造现代家居产业集群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

多措并举招大引强

全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实现快速发展

西华县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6.9平方公里,以食品加工和电子为主导产业。近年来,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弯道超车、推动跨越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围绕做大做强食品、电子两大主导产业,不断挖掘劳动力优势,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集中精力大招商、招大商,加快产业集群培育。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01%,是2009年主营业务收入的18.4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2.5亿元,同比增长91.7%,是2009年的23.1倍;安置人员就业2.1万人,是2009年安置人员就业数量的5.8倍。

一、发挥产业资源优势,引进龙头企业

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按需招商

三、优化发展环境,提供高效服务

泌阳县产业集聚区

找准对接点增强引资针对性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取得突破

泌阳县产业集聚区规划区16.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轻工制造和农副产品深加工。面对经济基础薄弱等诸多困难,泌阳县不等不靠,主动作为,针对沿海地区企业发展需求,结合当地优势资源,找准双方最佳对接点,增强承接产业转移针对性和吸引力,成功引进了巨龙科技等81家劳动密集型企业,电子信息和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其主要做法是:

一、抓龙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二、抓难点,破解发展要素制约

一是积极探索,解决用地难题。一方面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在保证产业集聚区和县城建设用地的同时,耕地面积不减反增,全县新增耕地5.9万亩。另一方面,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大量利用废弃地、闲置地进行开发治理。对机械厂、纺织厂、砖瓦厂、造纸厂、非金属材料厂等一批老国有企业进行破产拍卖重组,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1500多亩。二是多管齐下,解决资金难题。把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入到产业集聚区建设,县财政累计投入45亿元完善基础设施。探索“BT”模式,融资1.3亿元开发建设梁河生态工程项目,昔日的臭水沟,如今变成了联接县城和产业集聚区的“碧水江南”沿河景观带。引进民间资金,建设了产业集聚区职工服务中心。三是加强培训,解决用工难题。以豫南最大的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依托,整合全县职业培训机构,采取订单培训、企校联姻、校内车间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每年为产业集聚区培训技术人员8500人。

三、抓联动,推进产城互动发展

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上注重把公共服务向产业集聚延伸,“三纵四横”道路网络把产业集聚区与城区紧密相联,县城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与产业集聚区互通互联、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注重为城市提供产业支撑,区内电子、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可安排劳动用2.4万人。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县城经商、创业、务工。目前,县城建成区面积比2009年扩大了一倍多,县城人口增加近一倍,城镇化率提升了15个百分点。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

项目带动产城互动

强力推进皮革皮具产业集群发展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规划面积13.1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为皮革皮具。近年来,着眼于完善基础配套、增强引资竞争力,在完善水、电、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质检、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了皮革皮具产业的集群化发展。2012年,皮革皮具产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24.2亿元、税收1.63亿元,分别是2009年的3.9倍、4.6倍,先后被评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河南省先进产业集聚区。其主要做法是:

一、找准定位,招大引强

平舆县具有悠久的皮革加工传统,是江淮流域著名的皮革产地,“庙皮”曾是历史上深受国内外客商欢迎的汉口路皮货之一,把皮革皮具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既有资源优势,也有发展基础。为此,集聚区建设之初,着眼于培育皮革皮具这一特色产业集群,科学规划功能分区,东区为皮革产业园,主要入驻皮革加工企业,西区为皮具产业园,主要承接皮具加工产业转移。强化针对性招商引资,重点瞄准皮革皮具行业的龙头企业,认真分析研究他们的投资趋向,建立以商招商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掘和依托各种关系优势,定点、定位开展招商活动,成功引进了帕加尼皮业、瑞昇家俬、鑫企实业等6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重大龙头项目,目前,集聚区共有皮革皮具企业152家,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二、产城互动,完善配套

在县城和产业集聚区结合部建立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投资5.6亿元,实施城区设施延伸工程,修建产城连通道路10条、32公里,形成四纵六横的道路网络,建设水电、通讯、天然气等设施。投资5亿元在产城结合部建设了学校、医院、公园、商贸市场和县文化艺术中心;开发建设了明大凯旋城、华鼎天下城等高档生活社区;投资6亿元在商务中心区建设集商居、休闲于一体的平舆上河城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了中铁物流园和皮革皮具专业市场,开通了平舆至珠三角、长三角、闽三角的物流专线,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输成本,促进了产业集聚区和城区商贸服务业的繁荣发展,呈现出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完善设施,拓展功能

四、发挥优势,强化服务

针对皮革皮具产业用工较多的特点,把招工、培训、生活等项服务作为战略性措施持续推进。一是提升集聚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作用。建立覆盖全县的招工经纪人队伍,定期发布用工信息和组织供需见面会。把招工工作作为招商任务分解到各引资单位,每帮助企业招1名普通工人抵3万元、招1名主导产业熟练工人抵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任务。二是扩大产业集聚区培训中心。新增5000平方米教学楼及学生宿舍楼,整合农业、扶贫、人劳等培训资金,对农民工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帮助进城农民提高技能储备,由集聚区统一分配,为产业集聚区输送劳动技能高、整体素质高的人才。2012年为集聚区企业培训和输送员工3600多人。三是引导农民在产业集聚区就业。在产业集聚区就业的农民工,免费享受职业指导、劳动保障代理等服务,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购买商品房者等额返还所缴契税,暂无购房能力入住职工公寓。吸引农村劳动力和外出务工回归人员到产业集聚区就业,2009年以来,新增就业1.9万人,满足了企业用工需求。

济源市虎岭产业集聚区

多措并举壮大集群

强力打造千亿元级机械制造产业集群

济源市虎岭产业集聚区规划总面积18.97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集聚区建设以来,立足自身优势和传统产业,突出以技术改造和产业链式延伸加快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壮大机械装备、钢产品深加工、精密制造等为重点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2012年,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40亿元,规模以上机械制造企业19家,配套企业31家,已成为我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械制造产业基地。其主要做法是:

一、优化布局,集群集聚建园区

聘请中钢院、中国工程机械协会、中国通用零部件协会等行业知名专家,结合集聚区发展实际及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细化产业定位,科学规划功能区,确定了钢产品深加工、装备、精密制造三大重点方向,并采取“区中园”的方式,建设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三大专业园区,积极引导关联项目、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变项目混装为项目组装,促进产业链条化布局和集群化发展。依托中国民营500强企业河南济钢,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优特钢和钢产品深加工,实施了济钢高强度机械用钢、高洁净基础件用大棒材等项目,打造以紧固件、钢丝绳、轴承等为主体的钢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钢铁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在不增加钢铁产能下,可新增业务收入50亿元,利税3.5亿元;加强与中国兵装集团战略合作,大力发展特殊钢、大型精锻件、石油钻具、限动芯棒、风机轴、液压油缸等高端产品和成套装备,建设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依托电子行业龙头企业富士康,实施了富士康产业园一期、模具生产、精密机械制造等项目,来自台湾、深圳等150余家富士康机械配套企业到虎岭参观考察洽谈投资,加快建设精密制造产业园。

二、绘制图谱,按图索骥抓招商

围绕“特殊钢—关键零部件—成套设备”、“民用钢—优特钢—线材、棒材—钢丝绳、紧固件、小五金”等产业链,精准绘制机械制造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路线图,找准重点跟踪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招商、委托招商、驻地招商、平台招商,大力引进行业龙头企业、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成功引入中国煤科投资50亿元的矿用装备制造项目、中国兵装集团投资32亿元的中原特钢特种钢产业升级项目、上海红加总投资15亿元的机械加工产业园项目;承办了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理事会年会和中国金属制品行业技术交流会,与20余家大型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围绕机械制造这一主导产业,积极补链,引进了投资12亿元的富士康模具项目,使中原特钢和富士康电子零配件之间搭建起“优特钢-模具-手机组件”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整合聚集;在钢铁产业上延链发展,引入了投资5亿元的江苏巨力钢丝绳,促进产业缝合断层、填补空白,带动了济源机械加工产业的提速增效。三年来,集聚区围绕图谱累计引入钢材深加工企业17家、装备制造企业21家、精密制造企业12家,实际利用省外资金160亿元。

三、完善配套,健全功能强支撑

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新建道路69公里,铺设供排水管网84公里、燃气管网53公里、供热管网18公里,新建变电站3座、干线电网50公里,全面提升了集聚区承载能力。先后与中科院、西安交大、中钢研究院、武钢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加强合作,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重点实验室5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0余个,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建设职教园区,大力推动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与富士康等机械制造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各类技术人才1.2万人次,满足机械制造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组建了虎岭工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民生银行济源虎岭城市商业合作社,大力推动银企合作,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特别是利用富士康的项目优势,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沟通,融资20余亿元,圆满完成了30万平方米的厂房代建任务。

THE END
1.2024年家电十大品牌家电品牌有哪些十大品牌网CNPP重磅推出2024家电十大品牌排行榜,家电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有海尔、美的、西门子家电、海信、三星SAMSUNG、TCL、卡萨帝、小米、松下、创维。十大家电品牌由品牌数据部门通过收集整理大数据分析研究得出,旨在告诉消费者家电什么牌子好。https://www.cnpp.cn/china/list_92.html
2.买家用电器哪个平台比较好买家用电器哪个购物平台好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买家用电器哪个平台比较好,以及买家用电器哪个购物平台好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1、买电器哪个网站好 2、网上买家电哪个网站好网上买电器注意事项有哪些 3、网上买电器哪个平台好? 4、网上购物哪个平台质量好又便宜 http://xundian.scandiatrailers.com/post/5759.html
3.买电器app排行榜前十名十款买电器最好的app下载了一系列关于买电器app排行榜的专题合集,其中包括京东app、手机淘宝app、苏宁易购app、天猫商城app等,以上这些app提供的家电种类丰富齐全,价格优惠,服务好,配送的速度也是超级快的,提供上门服务,售后也无需担忧,用户能够放心的在这里选购,让大家在网上购买家电也能更加放心,需要的用户快来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购物平台https://www.ddooo.com/zt/mdqappphb.htm
4.家电行业关注度分析,洞悉市场动向490.阜新家电维修,数值1 491.齐齐哈尔家电维修,数值1 492.义乌小家电批发市场,数值1 493.家电消费网,数值1 494.十大家电品牌排行,数值1 495.家电行业利润率,数值1 496.兖州九彩家电,数值1 497.上海家电以旧换新,数值1 498.家电联保公司,数值1 499.格力智能家电app,数值1 https://www.xy0797.com.cn/page9?article_id=6971&pagenum=8
5.哪个购物平台靠谱都是正品?网购网站十大靠谱排名天猫是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B2C平台,汇集了众多知名品牌旗舰店。正品保证、七天无理由退货等政策让消费者购物无忧。 3. 苏宁易购(Suning.com) 苏宁易购是中国领先的O2O智慧零售商,提供正品行货、全国联保服务。在购买家电、数码产品等方面,苏宁易购是不错的选择。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5086093652656407
6.TCL官网TCL电视家用电器智能家居商用产品探索TCL官网,体验高科技生活。在这里您可以找到最新TCL电视机型,空调,洗衣机,冰箱和其他智慧家电产品。本站还提供各类商用电器产品,光伏产业,设计故事等其他信息。点击了解!https://www.tcl.com/
7.成都十大家电维修公司成都电器维修服务哪家好成都专业的空调家电故障问题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成都有许多知名的家电维修公司,那么成都专业电器维修公司有哪些呢?空调维修找哪家比较呢?本文根据系统算法统计推荐的结果整理出了为大家介绍成都十大家电维修公司,包括快益点、小蜜蜂维保汇、帮到家、强强联保、九零零家庭服务等比较靠谱的家电维修公司,一起来看看吧。 01 https://m.maigoo.com/top/438981.html
8.电子商务模式分析(精选十篇)根据目前家电电子商务应用的实际,家电网络网络零售模式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家电连锁零售企业的网上商城模式、家电第三方B2C平台模式、家电生产商自建平台模式和门户网站销售模式。据调查数据显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中,用户经常访问的还是以淘宝为代表的C2C类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是小型家电网络零售为主,B2C平台的应用已发展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m23rmb8.html
9.箭头服务箭头联保提供专业家电售后平台联保平台服务网点查询、家电安装维修、家电联保、售后预约系统、提升家电品牌形象;https://m.chinalianbao.com/
10.京东下载京东官方版下载(购物平台)2023京东商城不仅有着数万品牌和4020万种商品,而且还专门进行了分类,总共有家电/手机/电脑/母婴/个护/服装/图书/食品/旅游等13大品类,这样就能使用户轻松的查找到想要的商品,所售商品皆为正品行货,更添加全国联保/机打发票/放心购物/快来下载京东商城2023最新版吧. 平台特色: 1.新人大礼:188元新人礼包免费领 2.https://m.18183.com/soft/4398670.html
11.铁血网瑟瑟网搜同网泰美网东莞家电网致力于打造电器网络大数据平台,专注于电器领域企业服务的门户网站。提供专业电器行业资讯、电器商机、电器招商、电器企业及产品。http://www.ctbwm.cn/
12.康星电器加盟康星电器加盟费多少钱加盟电话法律申明 立即认领 修改纠错 联系删除 康星电器官网展示了详细的康星电器加盟电话、康星电器加盟费用、康星电器加盟条件及康星电器怎么样等信息。同时,康星电器现面向全国空白区域招商,康星电器加盟—— 诚邀经销商共创未来!点击查看更多 集成灶加盟、集成灶品牌、集成灶十大品牌等信息! https://m.chinachugui.com/br/co-konse/
13.家电维修app平台有哪些?家电维修app排名手机家电维修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里的家电数量也越来越多,家电维修APP可以解决了家电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IT猫扑网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家电维修app平台下载,为你推荐有啄木鸟家电维修、创维家电小哥、安信速邦、超级联保等家电维修app下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大家电清洗、回收、维修等上门维修服务,维修过程严格管理,价格透明,https://www.itmop.com/key/jiadianweixiuapp/
14.中松集团中松商城珠海中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十大空调品牌广东家电商会常务理事单位证书 TCL战略合作证书 中国联保证书 中山家电协会证书 中国市场学会创新与品牌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器行业十大匠心品牌 中国电器行业品牌建设十大贡献人物 中国市场信用AAA级信用企业认证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有中国市场信用AAA级信用企业认证 http://xn--fiq003d.com/a/chanpinzhongxin/
15.中松集团中松商城珠海中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十大空调品牌广东家电商会常务理事单位证书 TCL战略合作证书 中国联保证书 中山家电协会证书 中国市场学会创新与品牌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电器行业十大匠心品牌 中国电器行业品牌建设十大贡献人物 中国市场信用AAA级信用企业认证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有中国市场信用AAA级信用企业认证 http://www.pascmio.net/
16.燃气热水器哪个牌子好燃气热水器十大品牌有哪些燃气热水器十大品牌之十:统帅是海尔集团继海尔、卡萨帝之后的第三个子品牌,是海尔集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推出的定制家电品牌。1998年,统帅品牌作为海外行销平台出口欧洲市场,2011年,统帅以“定制家电品牌”定位亮相。 关于燃气热水器品牌的介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了。相信有了上面有关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燃气热水https://www.zugou.com/baike/932-238644.htm
17.家电维修家用电器全国维修服务平台同城家电维修服务平台专业上门维修、清洗保养、安装拆装移机空调,中央空调,热水器,燃气灶,油烟机,集成灶,洗衣机,冰箱,电视,壁挂炉,空气能,电热水器,冰柜,消毒柜,蒸烤箱等家用电器产品,找附近的家电维修公司就上同城家电维修。http://project.ddmap.com/
18.全国联保家电售后服务家电安装电器维修神州联保是第三方维修安装售后共享平台,提供家电售后维修、家电安装与家电清洗等服务,,欢迎全国家电商家入驻及维修商合作加盟,咨询热线400-830-9995。http://www.szlb.vip/
19.小台式电器冰柜小台式电器冰柜哪款好?看实拍,买好货!整体来说,大平台的产品就是值得信赖。 大小正好,冷冻效果好。 物流很快 冰柜虽小 但是很好 够用 TOP 5 荣事达(Royalstar)小冰柜家用小型冷冻保鲜迷你冷藏商用卧式冷柜单用储母乳柜节能省电 【一级节能 全国联保】单温 72L 500000条评价 96% 好评度 买家印象: 容量适宜(2785) 不占空间(1935) 外观漂亮(905)https://yp.m.jd.com/737c54e495f835bc3a0.html
20.空气能热水器什么牌子质量好又实惠(中国空气能采暖十大名牌)家电品牌成立于1991年,集R&D、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主要经营家用空调、中央空调、空气热水器、家用电器、冰箱等产品。1996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成立初期,主要依靠家用空调的组装和生产,已发展成为多元化、科技化的全球工业品牌。 格力(GREE)这款200L空气能热水器一体机,双级强劲制热,同时采用电子阳极防腐棒http://www.baidudw.com/979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