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笔记本电脑质量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上。自去年“3.15”惠普“质量门”事件曝光之后,应该更加谨慎发展的笔记本电脑市场似乎改善不大。那么,用户遭遇最多的笔记本电脑质量问题是什么?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市场困境?
笔记本电脑质量问题频出
中国消费者协会1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计算机类产品投诉达18,053件,在投诉量最多的商品和服务中位居第七;且计算机类产品投诉量与2009年同期相比上升29.8%,成为投诉上升幅度前十的商品和服务之一。
而根据ZDC日前进行的调查统计,有近七成的用户表示其笔记本电脑在使用期间出现过质量问题,这似乎已经成为用户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大多数产品难逃“一年魔咒”
十大顽疾成为用户“不可言说的痛”
在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数据中,2010年计算机类产品投诉主要表现在:笔记本电脑出现死机、异响、高温以及黑屏、花屏或屏闪等故障;部分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后维修服务不及时;不少厂商随意解释国家三包规定,逃避企业责任等。而仅从笔记本电脑产品质量方面来看,ZDC的调查结果与中国消协发布的数据相符。
目前,电脑自动关机或死机、主板显卡等硬件故障、电池寿命短和液晶显示屏故障较为常见,均有两成以上的用户遭遇过这些问题。其余外壳、光驱、键盘和接口故障等也占有一定比例。
笔记本电脑产品十大顽疾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的使用感受,成为用户心目中“不可言说的痛”。然而除了这些,用户在产品售后维修过程中往往还要遭遇各种刁难和阻挠。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困境?厂商和消费者又该从哪些方面去改善这种局面?
●薄利不应是厂商偷工减料的借口
说到“质量为本”,似乎老生常谈,但又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消费者,买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的产品,才能对这个品牌、这个企业产生信赖。所谓品牌形象,便是从其所售出产品过程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
(图)产品质量是品牌的根本
但是随着IT市场产品价格战不断激烈,传统PC行业的净利润已经跌入谷底,微薄的利润逐渐成为一些厂商在用料和制作环节上偷工减料的借口,而用户则成为厂商不负责任行为的无辜买单者。近年来,笔记本电脑行业各种“质量门”事件频发,产品部件问题不间断,厂商的推卸和逃避让不少消费者伤透了心。
只有厂商在源头上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以优质产品面向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销售渠道猫腻重重急需治理
目前,用户除了在品牌官网、品牌专卖店、家电3C卖场等相对较为安全的渠道购买笔记本电脑外,仍有大部分消费者会将传统的IT卖场及网上C2C数码商店等作为自己的选择。这部分渠道的经销商往往比较混乱,商家为获取利润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将产品偷梁换柱、以水货、样机或者返修机充好欺骗消费者、不提供发票无法保证售后等等作为较常见的行为,在用户购买产品的过程中就已经为产品的质量问题埋下隐患。
只有加强市场整治,各品牌完善已有的销售渠道,提高经销商诚信意识,保证用户在购物过程中享受应有的权利,才能有效杜绝日后产品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
●售后维修不该是最难过的坎
笔记本电脑出问题已经够让消费者头疼,然而根据部分用户的反馈,售后维修才是更难过的坎。根据ZDC的调查,在笔记本电脑出过质量问题的用户中,明确表示对产品维修过程“非常满意”和“满意”的用户占40.8%,而有28.6%的用户持“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态度;同时有38.0%的用户表示产品维修费用“十分昂贵”,其中16.7%的用户选择放弃维修。
只有加强品牌售后维修点建设,提高售后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才能更好体现品牌价值,长久的保护用户权益。
●消费者维权意识待提高
在部分消费者眼中,国外品牌似乎更能代表品质和地位,从而一味的对其盲从和迷信,但不少国外品牌都对中国市场和欧美、日本市场实行双重标准。遭遇同样的质量问题,当外国用户得到免费维修和高额赔偿之时,中国用户却很少能得到同等待遇。虽然在去年多个国外品牌陷入“质量门”之后,其对消费者漠视的态度让不少用户都更加理性的选购产品,但全民维权意识仍有待提高。
只有消费者自身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在消费过程中更加理性和谨慎,不再盲目的迷信大品牌、洋品牌,才能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
结语:中国笔记本电脑用户不断增长,在体现了国民消费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使笔记本电脑质量问题猛增。无论从产品自身来说,还是品牌售后方面,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行业政策、厂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