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姑娘一年买10多件小家电为了收纳它们又花了近万元新闻频道

这个五一假期,你出去玩了吗?在杭州上班的23岁姑娘小余,早在放假前就制定好了自己的五一宅家计划——连续做5天美食犒劳自己。

“其实我对厨艺并不精通。”小余说,让她能在厨房做精致美食的底气,源于她去年毕业后陆续购置的10多件小家电。在小余的厨房里,满满当当摆放着她这一年来买的各种小家电:空气炸锅、直饮水机、自动打蛋机、气泡水机……

为了在自己不到4平方米的厨房里摆下这些小家电,小余充分发挥在“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不仅买了洞洞板、挂钩等收纳工具,还专门定制了立式置物架,总花费达到了上万元。

像小余一样的这届年轻人,为什么会对小家电爱得如此“深沉”?

为了收纳小家电又花上万元买各种工具

一张精致的碎花桌布、一口小巧玲珑的煎锅,加一个“万物皆可炸”的空气炸锅……简单动手,就可以收获一顿丰盛且漂亮的午餐。然后拍一张相片,发到朋友圈,收获一轮点赞,顿时幸福感满满。

当代年轻一代,也许不是天天在家做饭,但对做什么美食用什么小家电非常“门儿清”。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整个小家电市场5100亿元,有望在2023年超过6000亿元。在这其中,90后、特别是95后的消费者,逐渐成为小家电的主力消费军,约占总消费人数的四成。

如果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描述的是古人劳作的场景;那“机机复机机,家里塞满机”描述的则是一些年轻人家里厨房的场景:破壁机、豆浆机、酸奶机、咖啡机、烤串机、早餐机、蒸蛋机、面条机、料理机、面包机、拌肉机、烤饼机……

先不说用不用,光摆在那儿,看着就是烟火气,仪式感也已到位。

去年毕业,小余只身来到杭州工作。为了排解一个人在异乡生活的孤独,本不擅厨艺的她爱上了做饭。对于小余这样的厨房小白来说,制作美食离不开万能的烹饪器具。

像小余一样,不少人都有这个不知道如何在厨房收纳小家电的烦恼。杭州人林小姐去年搬新家后,一口气买了空气炸锅、直饮水机等5种小家电。因为小家电太占空间,林小姐家的餐边柜已放不下了,不常用的早餐机只好被她锁进了阳台柜里。

在小红书上搜索“厨房收纳”,目前已经有了4万多条笔记。为了不让摆放乱糟糟的小家电影响心情,小余参照家居博主的布置思路,下单了一个台面置物架、一个立式四层置物架和洞洞板、挂钩等收纳用具,为厨房专门制订了改造计划。

电饭煲、电磁炉必须放在台面上,买了个结实的铁艺台面置物架,把空气炸锅和养生壶放在第二层,一下子腾出不少空间。

立式置物架是测量过料理台和冰箱之间的距离后专门定制的,一个窄长的木架,用来放置榨汁机、破壁机、打蛋器等小电器。“这些东西的利用率不太高,放在台面上占地方,收进柜子里又懒得去找,放在置物架上显得有条理多了。”

小余还在料理台的墙面上贴了洞洞板,锅盖、砧板、调料盒等小物件都能“卡”在墙上,利用了垂直收纳的空间。“现在网上还有很多利用死角的收纳工具,对于像我这种道具多、空间小的人士来说太有用了。”

小余算了一笔账,入手这10多件小家电花费了1万多元,买专门收纳小家电的工具,差不多也花了近1万元。花费2万多元钱买这么多小东西,这在很多人眼中看起来有些不值的投资,小余却觉得很值,“说白了,不论是买小家电还是买专门的收纳工具,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精致”。

各种各样的小家电

到底是真需求还是伪刚需

2020年初,伴随着疫情后起飞的“宅经济”,再加上直播带货的飞速崛起,小家电开始“攻占”年轻人的厨房。

小家电厂商不断细分消费者的行为习惯,通过推出烤串机、打蛋器、早餐机、豆芽机、空气炸锅等品类,给消费者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仪式感和新的体验。

虽然厨房的空间基本都已利用,但小余最近还是花了近300元,在厨房里又添置了一台气泡水机。因为爱喝碳酸饮料和气泡水,对于这种自制气泡水的工具,小余毫无抵抗力。“一台机器不到300元,大概可以打100多瓶气泡水,算起来比买市面上的巴黎水划算多了。”

五一放假前,小余还买了煮蛋器,“看美食博主拍的视频,煮蛋器不仅可以做出熟度刚刚好的水煮蛋,还能同时蒸速冻包子和粗粮,一顿简易早餐很快就能搞定”。

像小余一样,林小姐也对自己最近买的干果机表现出了“真香”。“蔬菜、水果、肉、鱼,晚上睡觉前扔进去,第二天早上就能美美地吃到不添加任何添加剂的美食,而且口感还不错。”

现在,干果机在林小姐家的另一个妙用,是每个周末给家里的宠物狗做一顿鸡肉干,放进冰箱就能吃很久。

不过,有投资成功的小家电,就有让两个厨房爱好者直呼“踩雷”的小家电。

小余还买过冰淇淋机、榨汁机,“清洗太困难了,用了一次,就被我放在阳台柜里‘吃灰’了。”

林小姐说,自己“投资”失败的是一款早餐机。一边是热牛奶的煮锅,另一边可以煎鸡蛋、火腿肠,只要换一个锅,还可以热三明治或做华夫饼,分区操作同时开工,看起来是很棒、很科学的设计。但实际使用下来,早餐机一次只能煎一个鸡蛋或一块三明治,相当于小朋友一顿的量。而热牛奶的小锅,往往煮了十几分钟水还没开,效率远比直接扔进奶锅要低得多。半年使用下来,林小姐的使用体会是:颜值很高,但实际作用也真的小。

很多消费者确实也是“三分钟热度”,“种草”后购入,使用几次立刻“解毒”:“它没有想象得那样方便”“它没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精致”“我的厨艺不支持我使用这些产品”……

体验几次后,小家电只配在角落里吃灰。在二手商品销售平台上,面包机、养生壶、电烤箱等小家电是主流,很多打着“全新”“九成新”标签。

今年年初,某二手商品销售平台公布“十大无用商品”的名单,破壁机位列其中,空气炸锅则是排名第一的闲置商品。

从数据上看,回过神来的消费者也没有那么好“糊弄”了。据奥维云网数据,2021年厨房类小家电(12个品类)零售额为514亿元,同比下降14.1%;零售量为2.4亿台,同比下降13.5%。

尽管有些小家电作用鸡肋,但因为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颜值高、价格低,总让包括小余和林小姐在内的厨房“颜值党”忍不住接着“剁手”。

“我最近看到一款奶茶机,功能很齐全,可以热奶、烧水、煮咖啡,还能打奶泡,只要200多元。”小余说,看到短视频里功能多、颜值高的奶茶机,她的这颗想购买的心,又疯狂跳动了。

家电行业分析人士梁振鹏指出,高端化、品质化、智能化、科技化是未来家电行业的趋势。小家电领域未来亦将在智能化、高端化中寻求更大的市场空间。

THE END
1.家用电器产品排行榜家用电器价格参考1、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生活电器成为了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洗衣机、干衣机、电熨斗让我们的衣物随时保持整洁;吸尘器、扫地机器人让家里时刻干净;剃须刀、吹风机等生活小家电让我们的生活更为舒心。 2、厨房电器的存在会让你的做饭过程更加轻松,饭菜也更美味。常用的厨房电器有油烟机、燃气灶、https://m.maigoo.com/product/list_92.html
2.无印良品必买家电推荐:平价又实用,日本人都抢的10款!日本的「无印良品」,主打简约时尚的生活用品,除了人气的零食、杂货和衣物以外,家电一样非常好买!由夏天必备的电风扇开始,到家居必备的香芬喷雾器、空气清净机、音波电动、吹风机都有卖。下面为大家推荐了2020年无印良品必买10款家电,绝对是每个崇尚简约家居风格人士的必备好物! https://m.mafengwo.cn/gonglve/ziyouxing/345544.html
3.2021首发新家家电必买清单2021首发 新家家电必买清单你们要的家电清单来啦~ 好多装修好的友友都来私信我关于家电的清单,这次趁着最近在家挺空的,所以就整理了一下里面包括我自己家里有在用的,也有一些是好友力荐的,我都通通整理出来了~需要的自取~ 摩柏智.能马桶 K4000https://m.zhuxiaobang.com/weitoutiao/1688230715454472
4.必买这些家电虽然小贵但用了让人上瘾智能门锁扫地机器人干衣【必买】这些家电虽然小贵 但用了让人上瘾 家电可以说是目前任何人都离不开的一个品类,其实大家买家电的目的都很简单,就是为了改善生活,不吹毛求疵的说,任何一种家电的目的都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 除了像传统的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外,其实现在还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家电品类,但是对于这些新兴家电很多人都不太https://www.163.com/dy/article/HIBLVE89051189P5.html
5.家居需要用的家电有哪些?全屋家电购买清单,建议收藏家电是家居便捷生活的必备产品之一,在选购家电的时候,我们往往是一时不知道怎么选,不知道需要哪些,又或者是买了以后根本不会用到的家电,白白浪费钱不说还占据了空间,那么日常我们需要的家电有哪些呢?全屋家电清单有哪些呢?往下看看吧。 全屋家电本身便有多种,尤其是在现代这个各种好用的家电齐全的情况下,人们更是https://m.zhuangku.com/dt/71484/news-124350.html
6.家电选购终极指南,家电选购避坑必看攻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家电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购买家电时,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产品的性能、价格、品牌等因素,还需要了解一些选购技巧和避坑攻略。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份家电选购的终极指南,让你轻松避开选购过程中的陷阱,选购到适合自己的优质家电。 https://www.lbdj.com/zixun/369032193.html
7.实用小家电选购攻略!南方plus小家电怎么选 选购指南 说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小家电,你会想到什么?寒冬需要取暖器、沐浴需要热水器、干燥时用加湿器、“回南天”必备除湿器等等,这些“神器”应该如何选购?往下看,小编给你支几招。 取暖器篇 冬天常见的房间取暖设备有:空气能热泵、空调、壁挂炉、电暖器等。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207/25/c6720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