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时代,街道干部的职责之一便是解决就业问题,然而由于北滘镇实在太穷,几乎没有一家像样的企业,何享健背负的就业问题就变得极为棘手。
1968年,何享健以“生产自救”的名义,与其他23位北滘镇居民一起筹集了5000元,组建了“北滘街办塑料生产组”,由何享健担任组长,正式开启了创业之路。
当时,生产组的条件非常艰苦,需要组员回收废旧材料,然后用简易的手工机器,将回收来的废旧材料加工并生产成塑料瓶盖、药用玻璃瓶和皮球等。整个生产流程,都在一个20多平米的小屋子里进行,属于典型的作坊式生意。当组员们在小作坊里工作时,何享健则在外面跑业务,由于没钱住旅馆,经常在车站里凑合一宿,肚子饿了就喝随身携带的红糖水。
在经历几年作坊生意后,生产组的命运也迎来了转机。
1973年,中国引进了一批民生工程,一批配套产品的采购订单被分发至各地生产,其中一批汽车配件的采购订单便落在了顺德市。何享健立马把握住了这个机会,将生产组的塑料及玻璃工艺进行改进,将原来产品升级为五金制品,拿下了这一批采购订单,通过订单赚到了钱。
尝到甜头后的何享健,果断调转了生产组生产的方向,开始大规模生产金属制品,并将生产组更名为“北滘公社塑料金属制品厂”。很快,金属制品厂便积累了10多万元的资本,职工发展到了60余人,厂房面积也增加到200多平方米。
通过生产金属制品挣到资本后,何享健花大价钱聘请了一批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了工厂的生产研发水平,将产品线拓展到了刹车阀、橡胶配件等。
不久后,金属制品厂又更名为“北滘公社汽车配件厂”。到了1977年,汽车配件厂已经实现年产值24.4万元,利润达到2.6万元,职工人数超百人。
1980年,何享健经过一番市场研究后,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开始进军家电行业。
当时,国内家电行业发展迅速,居民的家电消费需求被极大地挖掘出来,消费者购买家电都必须凭票购买,整个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何享健所处的顺德市,由于与香港、澳门相近,经常会有港澳同胞带家电回大陆探亲,而外商到顺德市投资也大部分会选择家电行业,使得何享健也想从家乡的家电红利里分一杯羹。
然而,要做家电整机制造,便需要开发或引进生产线,成本相当高,这道门槛使得何享健没办法一下子参与到家电整机制造,只能从一些门槛较低的配件加工开始做起。
于是,何享健决定将电风扇作为进军家电行业的突破口。
1980年,何享健的配件厂合作了第一家客户—广州第二电器厂,成为“钻石牌”电风扇的配件供应商,正式踏入了家电行业。在生产电风扇配件的过程中,何享健和工人们发现生产电风扇并不是特别难,便开始研制电风扇,并于同年成功生产出了第一台“明珠牌”电风扇。
二、空调
在电风扇取得了成功,何享健把目光开始放到了空调领域。
三、事业部改革
在梳理了整个组织结构后,何享健还开始大胆放权,分清各层级关系,也划分了权力和责任范围。例如,总部对事业部的考核只有绩效,不达标的事业部,其管理团队要集体辞职。
在完成事业部改革后,何享健又推行了MBO改制,即管理层收购机制。
四、并购拓张
2004年,美的集团通过收购美国美泰克公司多家海外子公司,曲线持有了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75%的股权。当时,荣事达在国内洗衣机的市场占有率位居第3位,美的集团通过这种方式顺利进入到洗衣机领域。之后,美的集团又收购了荣事达中美合资公司中方的全部股份,使其成为美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同时获得了荣事达品牌在冰箱、洗衣机产品上的五年使用权。
同样在2004年,美的集团以2.35亿港元收购了华凌集团42.4%的股份,成为华凌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开始进入冰箱领域。当时,华凌集团在2004年的冰箱销量为54万台,营业收入为36.55亿港元。在收购华凌集团之后,美的集团不仅得到了其80万台冰箱的年产能,使冰箱年产能达到200万台,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华凌集团在冰箱制造商的技术。
2005年,美的集团收购了江苏春花吸尘器公司,成立了“美的春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2年时,美的集团便拥有了制造吸尘器的技术,不过并没有打响知名度。通过收购春花吸尘器,美的集团既提升了吸尘器制造技术,也在吸尘器领域拥有了知名品牌。
2006年,美的集团成立了“美的清湖净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开始进入净水器领域。同年,美的集团开始生产加湿器,并于一年后进入到烤箱、节能灯等领域。
2008年,美的集团花费143.83亿元,收购了无锡小天鹅公司(简称“小天鹅”)24.01%的股权,加上之前持有的部分,共计持有小天鹅28.94%的股份,补齐了自身在洗衣机业务上的短板。之后,美的集团于2018年吸收合并了小天鹅,使其成为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小天鹅是中国知名的洗衣机品牌,目前也是极少数能同时制造全自动波轮洗衣机、滚筒洗衣机、搅拌式洗衣机全种类洗衣机的全球第三大洗衣机制造商。
2010年,美的集团花费5亿元,收购了江西当地的照明龙头企业—贵雅照明公司,并投资建设了美的江西光源新基地,进入到照明灯领域。
通过在家电领域的一系列投资并购,美的集团在2010年时便已经发展成为涵盖数十种产品的综合家电品牌。横向拓展的同时,美的集团也不断进行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深入到各个家电产品的核心技术领域。
1992年,美的集团与日本芝浦电机制作所、细田贸易株式会社合作,成立了“顺德威灵电机制造有限公司”,主营生产RP塑封微型电机,进军空调核心元部件领域。
1998年,美的集团收购“安徽芜湖丽光空调厂”,为美的集团的空调挺近华东并辐射全国建立了重要根据地。同年,美的集团从万家乐集团手中收购了“东芝万家乐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和“东芝万家乐电机有限公司”40%的股权,随后又受让了日本东芝在两家企业各20%的股份,成为合资公司的中方控股股东,掌握了空调压缩机和电机两项关键技术,在空调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内少有的既有空调生产能力,又有压缩机及电机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
1999年,美的集团开始进入商用空调领域。一年后,美的投资设立了“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家电物流领域。
2001年,美的集团收购了日本三洋磁控管工厂,进入到微波炉核心部件磁控管领域。随后,美的集团又实现了变压器的生产,延伸微波炉配套的产业链条。
2004年,美的集团与重庆通用机械集团共同成立了“重庆美的通用中央空调设备公司”,开始进入到了大型中央空调领域。在收购的四年后,美的集团的中央空调收入已经达到53亿元,占其总空调业务收入的15%。
通过横向与纵向拓展产生的规模效应,美的集团在2010年营收达到1100亿元,成功进入千亿收入级别俱乐部。此时,何享健也提出了“再造一个美的”的大胆计划,即到2015年将销售收入扩大一倍至2000亿元。
五、断臂求生
在何享健喊出“再造一个美的”计划后的第二年,美的集团便开始陷入危机。
2011年中旬,美的集团财务数据出现三年来首次下滑,虽然销售规模同比大增近60%,但净利润同比增长仅14%,且除冰箱以外的所有产品均出现了净利润下降。到了2012年,美的集团下滑态势更加明显,营收同比下跌了26.89%,净利润同比下滑6.25%。
事实上,美的集团在2010年之前的业绩增长,除了依靠大量投资并购以及严控上游配件成本外,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当时推动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虽然美的集团覆盖的产品线众多,但各产品在单价以及盈利能力上均不如当时其它的头部品牌。例如,在空调业务上,当时格力电器的毛利率就比美的集团高了近5个百分点。
随着2011年家电补贴政策的全面退出,市场开始降温,美的集团整体高增长的局面也消失了,经营危机开始显露。美的集团遇到政策取消,立刻采取降价走量以及严控成本的措施,结果却没有消费者买单,造成了2011年美的集团在营收、净利润双下滑的窘境。
面对危机,何享健意识到过去“大规模+低成本”模式的扩张是错误的,必须马上纠正。随后,何享健将美的集团董事长的位子交给了方洪波。
2012年,方洪波正式接替何享健担任美的集团董事长,并担任美的电器董事长和总裁。
在接掌美的集团后,方洪波进行了一系列“断臂求生”的动作,开启美的集团史上最大规模裁员,在一年内砍掉了7万名员工,关闭了10余个工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变卖大量厂房和设备,将美的电器产品型号由2.2万个削减至1.5万个,SKU数量削减50%,砍掉了美的集团所有不盈利以及与主营业务无关的产品品类。
2013年,美的集团通过吸收合并美的电器的方式,在深交所主板上市,发行价为44.56元,共发行6.8亿股,成为了A股市场上首例非上市公司吸收合并上市公司的案例。
除了在业务、产品、组织上做减法,美的集团还于2011年启动了以“产品领先、效率驱动、全球经营”为三大主轴的重大战略转型。
在产品领先上,美的集团在多地建设了研发中心,增加研发人员,通过提高研发水平,推出了免清洗抽油烟机、智能投放洗衣机、钛金鼎釜电饭煲等新型家电产品,提升了公司整体创新能力。
在效率驱动上,美的集团积极推动机器人替代生产人员,提高公司自动化水平,提升生产效率。
在全球经营上,美的集团也从早期的代工模式,转变为了收购海外品牌和自建海外工厂。
通过改革,方洪波逐渐将美的集团的业务拉回到正轨。2015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1200多亿元,基本恢复到了2011年水平,更重要的是,其净利润几乎是2011年的3倍不止,盈利能力对比之前有大幅的提升。
六、TOB业务
虽然方洪波成功把美的从泥沼中拽了出来,但问题很快又再次袭来。
家电虽是刚需用品,但由于更换周期长,且随着普及率增加,市场增速逐渐趋缓。所以,家电行业常年处于白热化竞争状态,美的集团经常要与友商进行鏖战。
方洪波清楚,如果只在家电行业进行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即便短期有领先优势也很容易被超越,为了建立真正的护城河,他决定在家电业务外,让美的集团开始将战略重心转移至TOB业务。
所谓TOB业务,即是对商户端的业务,而非美的集团之前针对零售端的业务。在决定发力TOB业务后,美的集团又重新开启了并购潮。
2015年,美的集团通过境外全资子公司MECCAInternational(BVI)Limited,收购了德国库卡公司5.4%的股权,在一年后又将持有比例提升至10.2%,成为了德国库卡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之后,美的集团于2022年全面收购了德国库卡公司股权并将其私有化。德国库卡公司成立于1996年,曾在德国法兰克福交易所上市,是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之一,旗下客户涵盖了医疗、电子、食品、消费品、航空、太阳能等诸多细分行业。
2017年,美的集团收购了以色列高创运动控制公司,其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技术领先的运动控制公司,专门为设备制造商及自动化系统供应商,设计并提供标准化与定制化运动控制解决方案的公司,客户涵盖了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
2020年,美的集团花费超过7亿元,间接控股了“北京合康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该笔收购,美的集团除了强化在商用中央空调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外,还可以获取到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核心业务工业变频器、伺服系统等重要配件的制造技术。同年,美的集团收购了菱王电梯有限公司,成功进入到电梯领域,并进一步深化了在智慧楼宇、智慧园区领域的布局。
2021年,美的集团收购了医学影像设备专业制造商—“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东医疗”)控股股东29.09%的股权,成为了万东医疗的实控方,开始跨界进入医疗设备行业。万东医疗在国产医疗设备领域是元老级的存在,其目前产品覆盖了CT、MRI、GXR、DSA、US等高端医疗设备,被业内人士称为“国产飞利浦”。
2022年,美的集团通过旗下“安庆威灵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在安徽成立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战略新基地,准备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赛道。
经过一系列并购后,美的集团也从原有的家电巨头,成为了涵盖汽车零部件、工业机器人、电梯、压缩机、变频器等业务的TOB业务产业巨头。
在互联网时代,市场对美的集团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美的集团也于2021年提出了新的战略主轴,分别是科技领先、用户直达、数智驱动、全球突破。
其中,科技领先放在了美的集团战略主轴的首位,美的集团在近年来对技术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从2019年开始,美的集团一直加大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研发费均超过了100亿元,到了2023年,美的集团的研发人员占比已经超过50%。
重视技术研发也帮助美的集团建立了技术壁垒。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美的集团拥有了2.8万多项发明专利,在全球排名第7,在中国企业和全球家电行业中排名第一。在美的集团重点发力的TOB业务上,美的集团在电梯、智能控制、电机、压缩机、芯片、汽车零部件等业务上均有大量专利技术加持。
2023年,美的集团的商业及工业解决方案业务收入近千亿元,占其总营收的比例超过26%,而2020年时这个比例还只有18.5%。在2023年美的集团各项TOB业务中,新能源及工业技术收入为279亿元,同比增长29%;智能建筑科技收入为259亿元,同比增长14%;机器人与自动化收入为311亿元,同比增长12%;均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速。
可见,TOB业务正逐渐成为美的集团新的营收增长引擎。
七、布局海外
从2023年开始,美的集团便开始计划在港交所上市,并递交了招股书。不过,作为A股市场上的现金流大户,美的集团截至2023年年底,还坐拥自有资金816.73亿元,经营性活动现金流也突破了579亿元,看起来并不缺钱。
美的集团极力想推动港股上市的背后,实际上是其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国内市场不一样,海外收购通常需要外币资金才能进行,美的集团虽然货币资金充足,但外币资金却较为紧缺。随着美的集团加强海外市场的开拓,其在外币资金上存在着明显缺口,而人民币转外汇经常会出现汇兑损失,相比之下如果能从港股直接融到外币资金就更为划算了。
从2007年在越南设立首个海外工厂,美的集团便一直在布局海外市场。虽然早期布局主要是以代工模式,但后来也转向了收购和自建海外工厂,朝海尔集团看齐。
2010年,美的集团收购了埃及Miraco空调公司32.5%的股权,获得了该公司的品牌、市场以及渠道优势,顺利进入到非洲市场。一年后,美的集团又收购了开利空调拉美公司51%的股权,将其作为美的集团在拉美地区开展空调业务的桥头堡。
2017年,美的集团收购了伊莱克斯在北美的“Eureka”吸尘器业务,进一步整合了自身小家电在全球的布局。
除了收购海外品牌,美的集团为了强化全球供应链能力,还加速在海外建厂。
2022年,美的集团的埃及生产基地和泰国空调新基地分别完成建设并投产,其中埃及洗碗机工厂花费了2500万美元,规划洗碗机年产能高达150万台。
2023年,美的集团又耗资逾7亿元,在巴西建设新工厂。在未来几年,美的还计划在印度、泰国、埃及、意大利、巴西、墨西哥等国家建厂。
截至目前,通过大手笔的收购海外品牌与海外建厂,美的集团在海外已形成了东芝、美的、Comfee三个全品类品牌,以及开利、Eureka等13个细分品类专业品牌,拥有了完整的品牌矩阵。另外,美的集团在海外还拥有了17个研发中心、22个主要生产基地,海外员工超过3.5万人。
美的集团的出海,还不仅局限于原有零售端品牌,而是将后期打造的TOB业务优势也带到了海外。
为了发力海外,近年来除了产品和业务,美的集团还搭配了强有力的营销手段。过去数年来,美的集团斥资赞助了英超、西甲等欧洲顶级足球赛事,以及南美和东南亚知名足球俱乐部,以强化在对应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2023年,美的集团实现营收3737.1亿元,同比增长了8.1%,完成净利润337.2亿元,同比增长了14.1%。从2015年开始,美的集团营收与净利润均能保持稳定增长,尤其是在净利润端,即使是增长最低的一年也能有3.43%的增长率。可以说,在方洪波的改革后,美的一直在朝着蓬勃发展的一面阔步前行。
现在的美的集团,已经很难用单纯的“中国品牌”或“家电品牌”去定义,成为全球科技巨头,或许才是美的集团真正想要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