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清洗是物体表面受到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污染层或覆盖层称作污垢,去除这些污染物或覆盖层而使其恢复原表面状况的过程称为清洗。工业清洗是一种多学科融合的专业技术,目前产业链较为完整。其产业链上游产业包括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机械、电气设备等零部件,以及胺类、脂肪酸类、盐类、表面活性剂等各类化学产品;中游包含工业清洗设备、工业清洗服务、工业清洗剂;下游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如汽车、轨道交通、船舶、航空航天、家电、消费电子、光伏、光学、五金、电镀等领域。
一、行业上游情况
1、钢铁
虽然近年来在“双碳”政策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产能产量“双限”。但进入2023年,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钢铁产量保持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支撑了下游行业和新兴产业对钢铁在量和质上的更高需求。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粗钢产量101908万吨,同比持平;生铁产量87101万吨,同比增长0.7%;钢材产量136268万吨,同比增长5.2%;焦炭产量49260万吨,同比增长3.6%。
2、塑料
进入21世纪后,我国塑料工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塑料制品业的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从业人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10年我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塑料消费国,塑料制品出口能力也相应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塑料工业也进入战略性调整阶段,在保持收入和利润增速的同时,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强调塑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塑料制品业逐步向绿色低碳、环境友好可降解的方向转变。
3、化工(表面活性剂)
二、行业中游情况
为避免产品因污染物而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清洗已逐渐成为工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工业清洗已成为服务于工业生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服务行业,不仅成为一个需要专业技术、专业设备的新兴产业,而且已经从最初的以单一化学清洗为主要清洗方法,发展成为今天利用化学、物理、机械或生物的多种方法联合作业的清洗技术体系,已逐渐形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并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近年来得益于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拓展,以及随着我国产业升级以及国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的崛起,工业清洗作为确保质量和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环节,其市场需求呈现出稳健的增长态势,从而推动市场规模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清洗剂市场规模增长至460.2亿元,同比增长6.15%。
产量及需求量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5-2022年我国工业清洗剂产量从8万吨增长至12.3万吨,期间CAHR为6.34%;需求量从9万吨增长至13.5万吨,CAGR为5.96%。
绿色环保清洗剂的研发与应用正逐渐成为行业内的主流方向。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以及环保政策的不断加码,我国工业清洗行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环保理念的结合,推动工业清洗技术与环保技术的深度融合,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艺制定全方位的清洗解决方案,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清洗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双赢。
目前我国高效多功能清洗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渍,如油脂、水垢、锈迹等进行定向清洁,大大提高清洗效率。例如在在物理清洗技术方面,高压水射清洗和干冰清洗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优势。除了化学和物理清洗技术外,生物清洗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壮大。微生物清洗和酶制剂清洗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工业清洗领域崭露头角。
三、行业下游情况
目前工业清洗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已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医疗卫生、机械、印染、石油化工、化学化工、电子等行业。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工业生产对清洗剂的需求量和种类有所差异,例如目前汽车制造、电子制造、金属加工等行业都是工业清洗剂的重要需求方。预计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演变,工业清洗剂行业将继续发展并适应各个行业对清洗的需求。由此可见我国工业清洗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1、汽车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我国已是全球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国家。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
虽然2017-2020年市场需求疲软,产销量保持下滑态势,但我国仍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国。同时进入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疫情的防控措施的常态化,以及在国家购置税减半政策、地方政府促汽车消费政策叠加下,我国汽车行业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带动产销量上升。截至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乘用车产销量分别达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商用车产销量分别达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
2、医疗卫生
近年我国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医院数量、医疗机构床位数量、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显著增长。数据显示到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07.1万个,其中医院3.9万个,在医院中有公立医院1.2万个,民营医院2.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万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4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7万个,门诊部(所)36.2万个,村卫生室58.3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万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26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91个。由此不断增长的医疗卫生机构,使得工业清洗下游需求不断扩大。
三氟化氮生产中的主要杂质包括四氟化碳、氧气、氮气、一氧化氮等,四氟化碳因与三氟化氮性质相似较难去除,是下游客户衡量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中船特气高纯三氟化氮的纯度可达到5N,主要产品技术指标处于行业一流水平,各类杂质含量较低,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发布《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在“产业延链工程”中明确提出盐(矿)化工、生物化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方向。其中在盐(矿)化工行业重点加强氟、硅、磷等矿产资源的高值利用,发展超净高纯氢氟酸,特种含氟单体,第四代含氟制冷剂等含氟化学品,高品质氟树
近几年由于高纯石英砂国内供给不足,再加上下游光伏、半导体等领域需求旺盛,使得其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一路上行。据《中国基金报》报道,国产高纯石英砂价格由2022年年中的5万元/吨涨至2023年3月的14万元/吨。而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数据,2023年初至2023年9月,高纯石英砂(内层砂)的价格由不到10万元/吨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聚偏氟乙烯(PVDF)行业产能达到12.35万吨,同比增长6.93%。同时,PVDF产能向头部企业集中,2023年PVDF产能CR4达到60.62%,浙江孚诺林、东岳集团、内蒙三爱富、阿科玛氟化工产能分别达到2.8万吨、2.5万吨、2万吨、1.45万吨。
我国碳酸乙烯酯下游消费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应用终端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近年来,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行业快速发展,我国碳酸乙烯酯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产能产量也大幅上升,已成为全球最大碳酸乙烯酯消费国和生产国。此外,我国碳酸乙烯酯产能分布较为集中,2022年CR6接近80%,其中浙江石化以26.06%的占比位居国
近年来随着下游市场不断发展,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不断扩容,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6-2022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从25亿元增长到72.4亿元。估计2023年我国聚酰亚胺薄膜市场规模在80亿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