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昆明3月18日电(记者何赟通讯员洪和兴)“家电下乡”本是党和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改善民生、振兴家电产业的一项重大惠民之举。然而,在云南省澄江县,一些不法商家却盯上了这一“红包”,终日虎视眈眈想着钻政策空子,最终让本应当落入农民“口袋”的补贴“红包”,却进了经销商的“腰包”。
2月12日,云南澄江县人民法院以贪污罪一审判处澄江罡羽太阳能销售部负责人李进、李浩源两父子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至此,云南澄江县检察院查办的经销商骗取补贴资金系列案件全部审结。而其余涉案的被告人徐旭初、袁朝甫、张红光、汤林,早前已经被法院以同一罪名一审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七年、一年缓一年六个月、十个月缓一年。除徐旭初、袁朝甫上诉外,其余均服判。
日前,澄江县检察院对负有监管职责的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分别进行了走访,发现检察建议落实情况良好,两单位正积极整改中。
家电下乡,经销权成了“香饽饽”
为扩大农村消费拉动内需,2007年12月我国开始试点家电下乡政策,澄江县的家电下乡工作于2009年2月20日正式启动,至2013年1月底结束。
据澄江财政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财政部门共兑付补贴资金2241万元,其中家电下乡类补贴878万元,补贴数量30015件,家电产品销售额达8005万元;汽车摩托车类补贴1363万元,补贴数量15685件,家电产品销售额达6740万元。
数据中的家电下乡产品是否真正进了寻常百姓家已发放的补贴资金是否也全都进了老百姓的“口袋”2013年7月,澄江检察院对家电下乡工作情况进行调查。
考虑到“骗补”行为是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的犯罪行为,澄江检察院决定初查。于是,该院调取了创美电器商行的家电下乡补贴名册,从成千上万的“领补”农户开始逐一核查。
一个月后,排查结果显示,创美商行录入的近半数销售信息果然有假!澄江县院随即对经理张红光果断立案,并决定扩大核查范围,迅速组织多人同时对多家经销商展开调查。
听闻张红光被正式立案调查,检察机关正在力查“家电下乡”骗补行为,澄江“家家电器经营部”负责人汤林终于坐不住了,自知难逃一劫的他主动到检察机关投案自首。
随后2个多月,在由澄江县农村环保能源工作站组织落实的另一惠农政策项目——“巩固退耕还林太阳能热水器设备安装项目”实施中(以下简称“退耕还林太阳能安装工程”),集中实施了大量骗补行为的太阳能经营商户袁朝甫、徐旭初、李进、李浩源也相继被“挖出”。
经对多个经销商深挖细查,最终发现“骗补”现象相当普遍且严重,国家给老百姓的补贴“红包”,相当部分落进了经销商的“腰包”。
那么多的补贴资金是如何被骗取的呢
补贴“红包”如何进了经销商的腰包
检察机关调查显示,6名涉案经销商的骗补手段大同小异,主要是用花样翻新的手法获得农户身份信息,采取虚报、多报销售量的方式骗取国家财政补贴。这是最普遍常用的方法。
汤林共借用了二十余户农民的户口册和身份证,虚构、虚增购买家电下乡产品的事实和数量,录入家电下乡信息管理系统,成功骗补1.3万余元。张红光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顺利骗补2万余元。其中,张红光在多次骗补成功后,胆子越来越大,嫌借证数量少效率低,直接用免费赠送小额家电换取农户身份资料,然后用大额家电申报,成批量地录入了虚假销售信息骗补。至案发时,其尚有2万余元补贴款因信息可疑被拒付。
另外,在“退耕还林太阳能安装工程”中,经销商把13%的补贴算成自己应得部分,故意降低报价恶意中标,然后不执行招标要求及退耕还林政策中“竟标太阳能应为家电下乡产品,应给退耕还林户享受国家家电下乡补贴”的规定,而是单独或与施工方合谋利用收集到的安装农户身份资料申报补贴后占为已有。
云南精纳米工贸有限公司法人徐旭初在低价中标500套“退耕还林太阳能安装工程”后,转包给袁朝甫等三人安装,并要求三人在安装时,除向安装农户收取“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外的其他费用,还必须收集全安装农户的户口本、身份证复印件。工程完工验收合格后,二人合谋由袁朝甫出面在澄江申请家电下乡产品经销资格,并以其经营部名义用高过中标“太阳能”近一倍的“标识卡”价申报补贴,骗取补贴资金10万余元。限额发放的该类“标识卡”全用去骗补,一套都没落下。
同样的,澄江罡羽太阳能销售部两任负责人李进及其儿子李浩源,利用“退耕还林太阳能安装工程”施工中获取的122户安装农户身份证、户口本,成功骗领补贴4.5万余元。另外,二人在日常经营中还虚构3农户、虚增9农户购买家电下乡产品事实和数量,骗补近0.5万元。
检察官揭秘,“骗补”现象普遍
澄江县检察院查办的=该系列案共贪污20余万元,人均涉案数额虽然不大,但涉及5家家电下乡产品经销商,共计6人,约占澄江经销商总数的30%,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同时,办案检察官还发现,“虚增农户购买家电数量”骗补的情况最多,数量庞大难以一一查清,近五分之四的经销商或多或少均有所涉及,约50万元的国家财政补贴近全都进了经销商“腰包”,约占澄江四年家电类补贴资金总额的5%。
一个人口不足16万的小县城,竟然出现了如此规模如此数量的骗补行为,实属罕见!
预防检察官进行了认真剖析,认为:澄江“家电下乡”政策在短短四年的实施中,就出现了大量“骗补”违法犯罪,这绝非偶然!
最根本原因是政策的配套落实制度,其“致命伤”就是“商家代垫补贴方式”。澄江的骗补现象均发生在采用“商家代垫补贴方式”方式的2010和2011年这两年间,而在之前2009年和之后的2012年却鲜有骗补情况。这充分说明这一简便兑付方式存在着“致命”漏洞,因为这种由商家“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审兑补贴方式,在非常便民的同时,也给商家弄虚作假大开了方便之门,一旦监管措施和力度不能同步跟上,“骗补”现象将在所难免。
针对政策实施、部门监管存在的问题,今年1月,澄江县检察院及时向县财政局、县工信局发出了检察建议。提出“重视警示教育,加强监督管理,狠杀商业歪风邪气,着力培育社会正能量。”等具体建议。
(原标题:商家钻政策空子骗取家电下乡补贴检察官建议加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