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年建江南省,这边是安徽省的前身,而当时的省府位于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其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
当时的省会是这样的:
直至1667年安徽正式建省,但至少经历的8个城市成为省会或临时省会。
但那时的长江中路人民政府却已经陪伴在合肥人身边。
六七级地震都抗得住
“省政府大楼,那个坚固啊没得说,连六七级地震都抗得住!”当2008年记者和当年86岁的张坚聊起省政府大楼时,他连连夸大楼如何厚实和坚固。张老原来是安徽省政府行政处的工作人员,在省政府大楼里工作了30多年,青春岁月都是在这幢厚重的苏式建筑里度过的。
张老告诉记者,建国初期,安徽省政府还没有成立,那时安徽的行政核心分为“皖南行署”和“皖北行署”,50年代初合并成安徽省政府之后,就开始了省政府大楼的建设。其中,南楼是1956年左右建好,北楼是1954年左右建好。张老当时是北楼建设工程的一名负责人,每天天一亮就要来到工地开工,天黑了才能回去休息。“这个楼是省设计院一位姓张的老工程师设计的,没有苏联人参与,但是仿照苏联模式设计的,因为那时候流行这个,都觉得苏式的好看。”张老说。
让张老印象最深的是大楼打地基。当时,南楼的地基大约打了2米多深,北楼大约打了3米多深,这么深的地基给大楼的坚固打下了基础。同时,大楼的墙壁非常厚实,张老说,这两幢楼都是一楼的墙壁特别厚,二楼稍微薄一点,越往上越薄。这种结构让大楼的抗震能力很强,一般的地震都很难撼动它分毫。
挖地基时还挖出来两只石狮子
有趣的是,当时造大楼挖地基的时候还挖出来两只大石狮子,除了其中一只的嘴唇有点磨损外,两只狮子保存得都比较完好,据文物专家鉴定,这两只狮子是明代的文物。省政府大楼所在地以前是老合肥的“状元桥”和“状元楼”,那时候,考中的状元都要来这里走一趟,专家推测,这里明代可能就是一个衙门。这两只石狮子在省政府内存放了将近半个世纪,直到2003年,合肥市文物所的专家才将它们带走,现在摆放在李鸿章享堂的大门前。
刘义桃老人采访当年82岁,这位省政府的老电工眼看着大楼慢慢盖起,并且在里面服务了30多年,所以他对这幢大楼的变迁了如指掌。
原标题:安徽省委省政府搬迁:揭秘省政府“前世”对比图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