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以下选项中主要反映了这一观点的是()
A.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B.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C.树欲静而风不止
D.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客观性。题干强调的是事物存在的客观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项,出自《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意思是:树想不动,但风在吹,亲人不会因为子女想要尽孝而长命百岁,体现了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选择C选项。
2.我国古代流传的成语、俗语、名言大多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理,下列古语与哲学道理对应正确的是()
A.堤溃蚁孔,气泄针芒——否定之否定规律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对立
C.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D.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A项,“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意思是:一个小小的蚂蚁窝可以使堤坝渗水溃决,一个小小的针眼儿可以使气全部泄光。比喻小处不慎可能酿成大的祸端。这体现了质量互变规律。A项对应错误,排除。B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对应错误,排除。C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指只医治疼痛的部位,不追究病根。比喻处理问题不从全局考虑,什么地方有问题就在什么地方解决,临时应付。这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C项对应错误,排除。D项,“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项对应正确,当选。因此,选择D项。
3.下列格言与其反映的哲学观点不对应的是()
A.熟知不等于真知——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质的区别
B.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主观唯心主义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指导实践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题干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映的是实践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因此,选择C选项。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C.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D.结构变化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答案】B
5.一般而言,下列商品中哪一种需求价格弹性较大()
A.蔬菜B.洗发水
C.打印纸D.手机
【解析】本题考查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时,需求量立刻随之减少或增加,就说明这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反之,若商品价格的上下浮动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影响不大,则说明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一般来说,粮食、电力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最小;而汽车、珠宝等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则较大。A项、B项作为日常消费品,其需求量是比较稳定的,受价格变动影响不大,故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C项作为办公耗材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它的需求量也是比较稳定的;D项虽然在现代社会中普遍使用,但它并不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商品,而且手机的使用周期较长,在手机价格上升时它的需求量就会下降,而当价格下降后,需求又会快速增加,故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大。因此,选择D选项。
6.宏观经济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是()
A.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B.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的增长率
C.合理的产业结构
D.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解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政策。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有: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因此,选择B选项。
7.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一般会导致()
A.本国出口增加
B.外国入境本国旅游不变
C.本国进口增加
D.本国旅游收入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汇率。汇率上升,指一国的货币对外价值上升,或称该国货币汇率上涨。举例来说,汇率上升前,100本国货币可以兑换50外国货币;汇率上升后,90本国货币可以兑换50外国货币。不利于出口,利于进口。兑换的本国货币少了,外来入境本国旅游的人数就会减少,本国旅游收入减少。因此,选择C选项。
8.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海关部门禁止某类商品进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调控。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包括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经济计划是由国家统一制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指导和影响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一切准则和措施,它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汇率政策、税收政策等。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是经济手段,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和海关部门禁止某类商品进口是行政手段,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是法律手段。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
9.甲经营水果店,乙为甲做果箱。甲为了薄利多销便以较低价格出售水果,这不但使得甲的水果生意火红,而且乙的果箱也供不应求。这说明了()
A.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其互补品价格的变化
B.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其替代品价格的变化
C.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其互补品需求量的变化
D.一种商品价格变化会引起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商品与货币。互补品是需要与另一种商品一起消费的商品。两种要一起消费才能使消费者得到满足的商品互为互补品。商品之间的互补性往往是不对称的,其互补的程度因商品特征而异。水果和果箱是互补品,当一种商品的需求增强时,其互补品的需求也会增强。其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种商品需求的增加。因此,选择C选项。
10.价格杠杆是政府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之一,下列不属于价格杠杆的手段和形式的是()
A.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B.限制公办大学的学费
C.提高水、电、气、石油价格
D.实行家电下乡补贴
【解析】本题考查价格杠杆。价格杠杆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措施促使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来引导和控制国民经济运行的手段。价格变动不能增加或减少国民收入总量,但会改变国民收入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阶层居民之间的分配。价格的调整和市场价格的变化,影响着交换双方的实际收入,引起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会增加农民收入;消费品销售价格提高,会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在各工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家电下乡政策补贴,扩大了农村消费,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由此可知,ACD项属于价格杠杆的手段和形式。因此,选择B选项。
11.()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A.红军长征
B.遵义会议
C.一二·九运动
D.七届二中全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次会议开始确立实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因此,选择B选项。
12.《梦溪笔谈》曾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誉为“中国科技上的坐标”,它的作者是()
A.徐光启
B.沈括
C.袁枚
D.僧一行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梦溪笔谈》作者是北宋的沈括,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技上的坐标”。因此,选择B选项。
13.我国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后汉书》《三国志》《战国策》属于其中的()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三曹指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全称,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B.战国七雄指的是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秦国、鲁国
C.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指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D.“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战国七雄指的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和秦国这七个国家。鲁国是西周以及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姬姓诸侯国,B项错误。因此,选择B选项。
15.下列关于维生素C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过量使用可引起不良反应
B.食物中的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各类新鲜蔬果中
C.参与构成人体机能,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D.加热后易遭到破坏
16.下列诗句与蕴含的物理学原理对应错误的是()
A.卧看满天云不动——相对静止
B.满架蔷薇一院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C.峰多巧障日——光沿直线传播
D.楼台倒影入池塘——光的折射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A项:“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意思是在船上看天际之云,满天云彩一动不动,云彩与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船上人不觉其动,其实云彩与船同在运动。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项正确,排除。B项:“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蔷薇的香味飘得满园都是,是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无规则运动,所以香味飘得到处都是。B项正确,排除。C项:“峰多巧障日”意思是山峰太多,巧妙的遮住了我远眺的视线。体现了光沿直线传播,被山峰挡着的地方则无法看见。C项正确,排除。D项:“楼台倒影入池塘”,意思是池塘中有楼台的倒影,这水中的倒影是由于光的反射,属于平面镜成像。D项错误,当选。因此,选择D选项。
17.(多选题)以下描述与文学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A.《山海经》——“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
B.《吕氏春秋》——“兼儒墨,合名法”
C.《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四库全书》——“体大而虑周”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卢布韦组织属下门客“兼儒墨,合名法”编撰《吕氏春秋》。鲁迅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BC项正确。A项:“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是指《永乐大典》。《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收录古代重要典籍至七八千种之多,上至先秦,下达明初,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包括宇宙之广大,统会古今之异同。A项排除。D项:“体大而虑周”说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被誉为“体大虑周”,指文体分类细致周密。D项排除。因此,选择BC选项。
18.(多选题)在中国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特点,对一些特殊年龄有具体称谓。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古人所说的“年方二八”是指男子年满28周岁
B.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
C.古人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男子到了30岁应当成家立业
D.古人所说的“垂髻之年”是指男子年老时的状态
【答案】A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并选错误项。A项:年方二八指女子年龄刚刚十六岁。A项错误。D项:垂髻意思是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D项错误。因此,选择AD选项。
19.(多选题)下列有关“化学之最”正确的是()
A.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B.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气
C.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D.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银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物理化学知识。A项:甲烷(CH4),俗称瓦斯,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是天然气,沼气,煤矿坑道气等的主要成分,也是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A项正确。B项:人体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符号:O。人体化学元素含量排名从高至低:氧、碳、氢、氮、钙、磷、硫、钾、钠、氯等。B项正确。C项:金刚石俗称“金刚钻”,是一种由碳元素组成的矿物,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亦是自然界由单质元素组成的粒子物质。它是目前在地球上发现的众多天然存在中最坚硬的物质,天体陨落的陨石中也有金刚石的生成态相。C项正确。D项:铁、铝、铜是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上述三项金属中,人类最早大规模冶炼和使用的是铜,最晚的是铝。银是古代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金属之一,是一种重要的贵金属。银在自然界中有单质存在,但绝大部分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于银矿石中。D项错误。因此,选择ABC选项。
20.(多选题)下列关于传染病的说法正确的有()
A.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
B.饮水及餐具消毒,饭前便后洗手均属于预防性消毒措施
C.易感人群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可将病原体排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