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我国将计划生育政策列入宪法,这个计划整整持续的32年,等到2015年才宣告结束。2016年二孩政策全面放开,2021年国家又开始鼓励三胎。
生育计划从限制到放开再到鼓励,其中到底经历了什么?
1964年,我国人口普查结果为6.94亿,19832年首次突破十亿,到2020年,更是达到14亿的巅峰。
眼看着中国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国家为什么还要鼓励生三胎?
能吃饱饭了
在我们国家成立之初,外国人就断言,没有任何一个中国政府可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那个时候,中国仅有7亿人口,1亿公顷的耕地粮食产量仅为2264亿斤,人均300斤,再加上分配不均,很多地方都吃不饱饭。
在这种情况下,若想增加人均粮食产量,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人口数量。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发明出了农药、化肥,培育出了优良的粮食品种。
袁隆平院士带领他的团队培育出杂交水稻,将水稻产量由1950年的141公斤增长到1998年的450公斤,将近提高了四倍,完全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迄今为止,我国的粮食产量得到大幅提高,不仅仅打破了最初外国人的预言,更是将粮食出产到外国。
中国今天的粮食完全可以养活14亿人口,就不再需要用减少人口数量来提高人均粮食产量,反而需要更多的人投身到国家建设中,大量的人口可以给国家带来更多劳动力。
但这种粮食增产,欣欣向荣的大好未来伴随的却是奋斗的那一批人的老去。
老龄化愈加严重
我们做个假设,假如1960年有100个人出生,平均每个家庭4个孩子。到1985年,他这100个人响应国家号召,晚婚晚育、计划生育,于是分别结婚生了一个孩子,又有50个婴儿出生。
这个时候,最开始出生的这批人正值中年,身强体壮、精力充沛,迅速投身到了国家的建设中去。
从1990到2010,是这群人最有价价值的二十年,也是我国快速发展的二十年。
这二十年,我国的经济、科技、技术、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仅仅得益于我国优秀的政策,还得益于这么多人口带来的廉价劳动力。
有一个更专业的词来形容这种现象:人口红利,在“人口红利”的促进下,我国的国家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是到了2020年,最开始出生的这批人60岁了,到了退休的年龄,而第二批出生的人35岁,正值中年。这个时候国家发现,由于计划生育劳动力锐减,相比上个时期少了将近一半。
同时,国家要面临的养老问题也十分严重。
国家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平均寿命达到80岁,意味着国家要养活当年的劳动力20年,对国家经济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对这些人的孩子而言,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结婚后需要赡养4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也是一个巨大的压力。
人口红利是把双刃剑,它可以给国家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国家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人口负担。
从“不能生”到“不愿生”
转眼间,千禧年后出生的孩子最大也有了23岁,马上也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可是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生孩子。
这代“00后”是在国家强盛以后出生的,享受着四个老人和两个父母的宠爱,可谓是“三千宠爱集一身”。
他们大多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十分观念先进。以前,大家认为多子多福,期望能够四世同堂,可是现在,年轻人觉得生孩子并没有什么用,反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
除此之外,来自社会的各种压力也是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重要原因。
房价越来越贵,年轻人很难凭借自己的努力去买房,很多公司会辞退怀孕的女性,养育一个孩子所需要的经济成本太高……
种种原因下,我国的生育率越来越低,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国的整体人口就会呈现下降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劳动力越来越少,进而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
结语
在日本、韩国、德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都十分严重,中国在走向发展的过程中,老龄化也是必然趋势。
因此,即使现在我国有14亿人口,国家仍要提出鼓励三胎的政策,目的就是为了缓解老龄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