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惯例,在展开本章内容之前,我们还是先在此停留1分钟,请你从自身经验出发,思考几个问题。
▍课前思考
▍主题设置的逻辑
想了解PPT软件的使用逻辑,我们还是得从软件整体的设置(或者说是演示文稿的设计规范)开始讲起,也就是我们之前在《2.3用幻灯片母版构建逻辑框架的视觉系统》这篇,提过的「主题颜色」和「主题字体」。
当你预先设置好「主题颜色」和「主题字体」之后,对于软件操作的效率,以及PPT整体视觉的一致性,是很有帮助的。这边主要介绍三点:
▍方便选择调用
以「主题颜色」来说,如果没有自行设置,当你想修改文字或形状的颜色时,就只能使用默认的主题色,或者拉开「其他填充颜色」来选色或输入色值,非常麻烦。
因此,把这份PPT想要使用的颜色,预先设为「主题颜色」,可说是开始做「幻灯片设计」之前的必备起手式。
以「主题字体」来说,我们平常修改文本框的字体,往往都得在「字体」菜单找半天,才能选到我们想使用的字体。但如果你有提前设好「主题字体」,就能直接在「字体」菜单的最上方看到「主题字体」,省去慢慢找字体的工夫了。
方便统一修改
除了调用方便以外,预先设好「主题颜色」和「主题字体」,还有第二个好处,就是后续方便统一修改。
做PPT有个常见的情境是,已经完成大半的演示文稿,却遇到需要改字体或改整体色调的需求。但一份演示文稿动辄几十张幻灯片,一一修改显然相当耗时。
这时,如果你有提前设置「主题颜色」和「主题字体」,并且做「幻灯片设计」时都有套用设置好的主题色和主题字,只要回到「设计─变体─颜色/字体」来切换,就能一键改好整份PPT的颜色/字体了。
以「主题颜色」来说,会依照「着色1」、「着色2」等排序来替换;而「主题字体」则是依照「西文(标题)」、「西文(正文)」等分类来替换。
改变默认格式
除了上述两点以外,使用「主题颜色」和「主题字体」还有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会「改变默认格式」。其中,「主题字体」的影响比较小,只会在你插入文本框时,让原先的默认宋体,改为你设好的「正文」字体。
而「主题颜色」的影响范围就大多了,从文字、形状到图表,甚至是图片,都会被其所影响。以文字来说,如果你把原先「文字/背景-深色」默认的黑色,改成其他颜色,那么后面插入的文本框,就都会变成新的颜色。
如果你插入的是形状,就会默认使用「着色1」的颜色;同样地,如果插入的是图表,也会根据数列多寡,依序使用「着色1」开始的后面几种主题色。
甚至,如果你插入的是图片,「主题颜色」也能对图片的调色产生影响。选中图片后,从「图片格式─颜色」拉开菜单,可以看到「重新着色」最下面有一组似曾相似的颜色,这就是套用了「着色1」到「着色6」的图片调色。
以上,就是主题设置的运用逻辑。
▍图像元素的格式
完成PPT整体的主题设置之后,再来自然往幻灯片中填入内容。然而,对于新手而言,PPT中各种图像元素的格式功能,就显得有些复杂了。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针对文本、形状和图片,这三大类图像元素的格式,来做个简单的整理。主要是两种功能路径:「格式」选项卡,以及由鼠标右键开启的「设置格式」。
从「格式」选项卡调整
先说说「格式」选项卡,也就是在你选中特定对象之后,软件上方会多出的「形状格式」或「图片格式」。一般来说,如果你要做的格式调整,不涉及更细致的参数,只是单纯换个颜色、加个轮廓,直接从「格式」选项卡来调整是比较方便的。比如:从「形状格式」修改形状的颜色、从「图片格式」开启「裁剪」或用「删除背景」抠图等。
值得一提的是,文本和形状在「格式」上是一体两面的,你可以把文本框看作是矩形底上的文字,或者也可以在其他形状里输入文字。所以,在修改这两种对象的格式时,就得注意区分「形状样式」或「文本样式」的差别了。
从「右键」菜单栏调整
再来说说比较复杂的「右键」菜单栏,就是对着特定对象点击「右键」来开启「格式设置」的菜单栏。这通常用在需要更细致的格式参数的情况,比如:要调整颜色的渐变、阴影的效果参数,或者调整图片的亮度、饱和度、色调或透明度等。
先看到文本和形状的部份,刚刚说过它们在「格式」上是一体两面,所以这两者的「右键」菜单栏都是「设置形状格式」,不过往下有分出「形状选项」和「文本选项」,让你能分别就形状或文字来调整格式。
功能上的分类也还算清楚,不论是「形状选项」还是「文本选项」,从左至右都有「填充与线条(轮廓)」和「效果」,前者是用来修改形状或文字本身的颜色,后者则是额外加入阴影、映像、发光、柔化边缘等效果,只需要注意切换「形状选项」和「文本选项」,就能在相同的位置找到同样的格式功能。
至于图片的「右键」菜单栏,则是在上述「填充与线条」和「效果」的基础上,额外加入专属的「图片」功能,让你能够从「图片校正」调整图片的锐化、亮度、对比度,或是从「图片颜色」来修改图片的饱和度、色调──当然,和「格式」选项卡不同的是,它们都可以输入更精确的数值,而不是套用少数的默认样式。
简单来说,想快速改格式、套样式,就用「格式」选项卡来改;而需要精细地调整效果参数的格式功能,则一律用「右键」菜单栏来调。只要把握这样的大原则,不用特别去记具体的操作路径,也能很好地掌握这些格式功能。
▍复合元素的拆解
讲完了文本、形状和图片这三种比较基本的图像元素之后,我们最后来看复合元素,也就是SmartArt、图标、图表和表格。
为什么称它们为复合元素呢?因为这几种图像元素,其实都能看作是文本或形状的组合。比如SmartArt就是多形状组成的逻辑图,而图标也是由多个形状透过布尔运算所得到的;至于表格和图表,我们在之前的「图表篇」提过,可以将其拆解成形状类、线条类和文本类来修改其中图表元素的格式,自然也属于可拆解的复合元素。
那么,这些复合元素的格式功能,在使用上又有什么规律呢?我个人比较推荐的方式是「从全局到局部」。举例来说,SmartArt插入后会显示主题色的默认样式,你可以先从「SmartArt设计─更改颜色」来替换这一整组形状的主色,后续如果有单个形状要突出,再单独选中它,从「格式─形状填充」来改色。
再以图表来说,同样是先从「图表设计─更改颜色」来决定这张图表整体的色调,如果要强调某个数据,再从「格式─形状填充」来修改这个重点数据的颜色。
不过,先设置「主题颜色」来做全局调整的方法,往往只能做纯色填充。如果你想再加入一点质感设计(比如渐变色或阴影),就还是得从「格式─形状填充」一个个慢慢调整,这就显得有些繁琐了。所以,你还得知道如何拆解这些复合元素,把它们拆成一个个形状、线条或文本,就能搭配「格式刷」快速修改格式效果。
那该如何拆解复合元素呢?以SmartArt和图标来说,PPT本身就有「转换为形状」的功能,可以直接拆解成一个个形状组成。功能路径分别是:
经过转换之后,会先得到一整组形状的组合,这时再点「右键─组合─取消组合」即可顺利完成拆解。
如果你想拆解的是表格或图表,虽然没有PPT原生的拆解功能,但也可以藉由粘贴成不同格式来达成。操作方式稍微有点绕,先把表格或图表「剪切」下来,从「粘贴」的下拉菜单找到「选择性粘贴」,选择「图片(增强型图元文件)」,之后再两次「取消组合」就能完成拆解。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的两种拆解方法,都是不可逆的。你会发现完成拆解之后的SmartArt或图表,就真的会变成纯粹的形状和线条组合,不会再出现「SmartArt设计」或「图表设计」,也没办法更改布局或修改数据。所以建议在拆解之前,先在幻灯片外面做个备份,后续需要调整才不用从头再来。
以上,是PPT中复合元素的格式的调整,其实一般的工作情境,先设好「主题颜色」并把握好「从全局到局部」的方式来调整就已足够。至于后续的拆解与美化,就还是得看个人的设计能力了。
▍本章小结
除了上述的三方面,PPT还有更多琐碎的功能,这边就不一一列举了。其实只要搞懂这三点,就足以让你掌握PPT的软件逻辑,并能举一反三,快速找到你需要的功能来完成设计。
《揭秘PPT真相》首版上市后获得了市场的认可,此次再版由作者布衣公子耗时三年全面更新。本书讲解详细,侧重于对操作的具体讲解,能够帮助PPT小白快速掌握PPT的设计规律,学会PPT的美化技巧,熟悉PPT的制作流程,迅速做出简明完整的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