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中新社发朱慧卿作
中央层面频频发力的同时,地方也纷纷推出以“焕新季”为主题的促消费活动。
业内认为,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或将推动家电需求进一步释放,建议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政策,引导废电器电子产品流向正规有资质处理企业。
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
春节前夕,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健全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完善回收网络、培育回收主体、创新回收模式、规范回收行为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任务。
“我国家电家具市场已从单纯的‘增量时代’进入‘增量和存量并重时代’,整体保有量与更新报废量都很大,更新需求进入集中释放期。”商务部流通司负责人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产量为彩电19578万台,电冰箱8664万台,洗衣机9106万台,空调22247万台,微型计算机43418万台,吸排油烟机3970万台。电器电子产品保有量大,集中进入淘汰期使电子垃圾数量激增。
《通知》明确,到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批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培育一批回收龙头企业,推广一批典型经验模式,形成一批政策法规标准,全国废旧家电家具回收量比2023年增长15%以上,废旧家电家具规范化回收水平明显提高。
正规拆解企业存在成本倒挂现象
据了解,目前主流家电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废旧家电回收体系,通过专业的回收渠道,将废旧家电进行分类、拆解、再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为产业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回收渠道有了,接下来的流向路径是否合规中国城市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即便回收渠道逐步丰富,回收效率日渐提高,但部分企业将废旧家电从消费者端回收后,也未将其流向后端拆解的“正规军”。
“拆解成本挺高的,一般我们就直接转卖给收废铁的了,私人回收站给的钱比正规拆解企业的高。”一名电器卖场工作人员向中国城市报记者透露。
记者查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许可管理办法》后了解到,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经营者要取得废弃电器电子处理资格证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具有家电拆解回收资质的企业已超百家。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正规拆解处理企业面临开工不足的现状,究其原因是“拆得越多、亏得越多”。
厦门某环保企业负责人透露,每拆一台电器,真正的终端拆解产物的价值并没办法达到前端回收拆解成本。
“经济成本过高是正规企业竞争不过‘小商贩’的主要原因。”同济大学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此前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正规的企业要负担运营成本、消化环境成本,付出更多的人力、运输等费用。由于不按环保规范操作,非法拆解企业普遍比正规企业的拆解成本低。
完善基金政策扶持“正规军”
为了扶持“正规军”,2012年,国家出台了《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处理企业按照实际完成拆解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数量给予定额补贴。
具体的基金补贴标准为:电视机85元/台、电冰箱80元/台、洗衣机35元/台、房间空调器35元/台、微型计算机85元/台。
然而,调研发现,即便有补贴,仍有不少企业“饿着肚子”。
究其缘由,一方面是由于补贴标准下调。2021年财政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调整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标准的通知》,将补贴标准调整为每台电视机40—45元、微型计算机45元、电冰箱55元、洗衣机25—30元、空气调节器100元,较早期下调了30%左右。
另一方面,审核周期较长使资金发放滞后,企业需流动资金弥补电子废物采购费用缺口也成为其“饿肚子”的重要原因。
2023年底,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有关事项的公告》,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停止对新处理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基金补贴政策。
此外,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代表委员建议,家电以旧换新应逐渐走向市场化、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