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名称: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市场背景:
扬州市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扬州市科学技术局的指导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的原则,围绕“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和科技中介招商、孵化功能的定位,结合运营方博士科技已有的各类创新工具及科技创新资源库,积极探索建设具有扬州特色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市场运营:
■市场荣誉:
荣获第九届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连续两年荣获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与“十大技术转移优秀案例”
连续四年荣获扬州市工作创新奖
春风十里技转路,慢扬州的“快”科创
——专访扬州市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渊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是什么让扬州这座“慢城”在科创领域发展的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的驱动力就是“扬州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建成运营。对此,我们采访了扬州市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渊,一起来了解加速扬州科技创新发展背后的这个“助推器”。
科技成果转化的“扬州模式”崭露头角
甫一走进扬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大门,一面巨大的荣誉墙立即映入眼帘:“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江苏省重大创新载体”、“江苏省技术市场先进集体”……,每块奖牌都展示着对于这座技术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肯定与褒奖。但在扬州市科技资源统筹服务中心副主任许渊看来,其中有一项荣誉至为重要,那就是连续五年蝉联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地方分中心考核总分第一。
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的全国各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统计中,近些年江苏省始终保持在排名前三的位置,这是对于省份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及创新活力最为直观的表达。能够在这样一个全国科创实力名列前茅的省份内脱颖而出,连续五年蝉联分中心考核第一,扬州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一定有着他的独到之处。许渊这样表示:“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我们坚持以市场运营驱动专业化发展,结合本地区域的科创环境与产业特征,打造出一套具有扬州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同时通过招标引入了博士科技这样专业的中介服务商,共同盘活技术要素资源,实现技术交易的增量。”
那究竟什么是“扬州模式”?许渊进一步的解释到:“首先我们打造了一个县市区联动的多层次技术市场体系,实现服务平台的全市覆盖,形成了一套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体系。其次通过全省首创的“团+组”工作机制,将扬州科技镇长团、驻扬科研机构等拥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员深度融合到了扬州技术市场的服务团队中,一方面拓展科技成果供给渠道,另一方面增强了扬州技术市场服务团队的专业能力。第三是尝试将资本要素嵌入技术市场的服务流程之中,汇聚金融机构、股权投资基金、技术经理人等主体,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项目研发、成果转化、融资和上市培育等全链条服务。”
这套模式经过几年摸索和实践,已逐步崭露头角,扬州市技术交易额实现了从2017年的不足10亿元,到2021年近170亿元的跳跃式增长,增幅超1200%。许渊表示:“作为国内经济实力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成为了江苏省内部相互学习、竞争的重点领域。‘扬州模式’在取得一定的成效之后,很多兄弟市场也过来交流和借鉴,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发展进步,将江苏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向高峰。”
让“老城”焕发产业创新活力
扬州是一座“老”城,这个“老”不仅体现在历史文化的悠久上,也存在于城市产业功能与和布局上。“长久以来,扬州一直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存在着发展缓慢,基础薄弱,技术能力单一等问题。如何让扬州这座老城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更新换代,是科技部门重点要解决的问题。”许渊在采访中这样表示。而扬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的建成运营,恰恰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产业重振和发展的新机遇。
近年来,扬州市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政策,同时提出了“533”产业科创计划,对于扬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而言,这无疑给科技成果转化指明了产业方向。许渊在采访中谈到:“在解决单点技术需求的同时,我们积极向这些政府提出的重点产业靠拢,探索从产业链出发,为重点产业打造创新链与服务链。例如围绕经济开发区的光电产业,汇集了中科院100多名青年科学家与当地企业深度合作交流。围绕高邮路灯、头桥医疗器械、邗江的环保等重点产业,通过整合其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各类资源,举办产业技术转移对接等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作、跨区域协同的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体系,有针对性地补链、延链、强链,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实现由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转为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抱团打造产业舰队,以产业赋能促高质量发展。”
正是通过这种产业链带动创新链的方式,扬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促成了大量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同时通过交易又反哺到产业链上各家企业,带动技术升级与转型,重新激发产业活力。这种良性循环不仅体现了科技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打响了扬州区域特色技术市场的品牌。对于技术市场未来如何赋能产业许渊表示:“下一步,扬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将紧扣‘建设产业科创名城’,以构建服务产业科创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目标,以产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通过产业创新综合体打造、海内外资源渠道网络打通、技术经理人培训、技术转移供需对接活动举办、区县联动节点布局等运营手段,形成以‘创新资源×创新服务’为逻辑,纵向与横向打通连接,交错协同,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服务生态,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打造长三角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