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论:在您撰写翻转课堂起源时,参考他人的优秀作品可以开阔视野,小编为您整理的7篇范文,希望这些建议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热情,引导您走向新的创作高度。
翻转课程又称“颠倒课堂”、“反转课堂”,最早起源于2000年的美国迈哈密大学,其中三位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导论这门课程时,面对学生日益减少的兴趣问题,尝试用新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翻转课堂应运而生。翻转课堂在教学中得到运用并取得教育成效的是在2007年美国克罗兰州的“林地高中”,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上课不是迟到就是缺席,影响了正常的上课进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校的两名化学老师录制pp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结合实时讲解上传至网络,来给缺席学生补课。随后,两名教师大胆的让学生课前在家中听视屏讲解,然后自主地完成该作业或进行实验,作业或者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同伴互助来解决。由于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教师上课讲解,学生回家做作业”的模式相反,因此被称为翻转课堂。2011年,重庆市江津聚奎中学和广州市海珠区第五中学,在我国率先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之后,翻转课堂在我国教育教学中引发了一场教学改革,各中小学和高等院校不断效仿,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也增加了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1.先学后教,自主学习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的目标已经由传统的知识渊博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变,课堂教学也有灌输式教学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倡新知识的学习,首先应该源于学生自己的解读,引导学生自己展开对新知识的理解的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顺序,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实现先学后教,自主学习,教学时空的改变是关键因素。翻转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课堂的翻转,实现了“教”与“学”的翻转,学生首先在课堂外借助视频、指导性解读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师生、同伴互动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
2.注重课堂互动、交往和探究
知识的碰撞是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借助师生互动、同伴交往促进不同思想、不同角度和不同思维的交锋,从而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无声”状态,无声无思考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然后进行机械记忆,在反复记忆的过程中学生的识记性基础知识不断地巩固,但是理解性和创新性知识却不断地丧失,学生对新知识没有自我的分析和解读,而只能简单地依靠教师的方法进行模仿。这是中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新时代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所在。翻转教学模式正是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课下的自主学习对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互动,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认同和反驳,从而构建学习共同体。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是通过改变“教”和“学”的顺序,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借助师生互动、同伴交往,增加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郭文良,和学新.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3-6.
[2]胡廉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可行性研究[J].科技视界,2015,01:207+255.
[3]刘海晨.渊源、特征及挑战:翻转课堂的思考[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4,12:56-58.
作者简介: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感器原理;教学探讨
传感器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它涉及光学、电磁学、电子学等多门学科领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之一[1]。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新型传感器日新月异,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传感器原理及微传感》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课,在大三下学期开设,课程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各类传感器的应用。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的要求逐步提升。这门课是对学生已学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对于本三院校的学生,由于其理论水平偏低,传统的教学模式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从而适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成为教学过程中探索的重点。秉承改进教学模式、探索教学方法的理念,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经过改进引入到传感器原理及微传感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翻转课堂概述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2]。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3]。而翻转课堂与此恰恰相反,信息传递被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则放在了课堂之上,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协作实现[4]。作为教师,需要调整教学策略,在不干预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通过及时的评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不仅把翻转课堂应用于课堂教学,还在实验教学中进行尝试,真正体现出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学习活动才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
二、教学实施过程
为了把翻转课堂的理念应用于《传感器原理及微传感》的整个教学过程,经过三个学期的探索,通过以下具体措施,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1.教学流程改革。在“传感器原理及微传感”课程的理论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堂上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在内容上侧重讲解各类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内部结构,而在传感器的应用上则是简单地举若干例子。这样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过程,常常会给学生带来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学习起来缺乏兴趣和动力。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单单是课程内容的传授者,而是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与促进者;学生则从被动的内容接受者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流程如图1所示。
2.教学内容改革。在教学内容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复杂而枯燥,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对该课程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采取了可选择性的教学内容。在布置教学内容时将每个专题分成原理、应用和扩展三部分。原理部分和应用部分针对某类传感器,比如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和微传感器等,而扩展部分则是传感器在某方面的应用,比如传感器在手机上的应用、传感器在智能家居上的应用、传感器在医疗方面的应用等等。每组学生在相互协作的同时可各有侧重,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查找资料和制作课件中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特别是在扩展部分大家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将在生活中发现的传感器的应用拍成视频或以图片的方式呈现给大家,比如新近开发的银行智能服务机器人、机器人餐厅的机器人服务生和无人驾驶汽车,并且把涉及到的传感器分门别类。作为教师,在解决同学的难点问题之余,考虑到新型传感器在汽车电控技术智能化、网络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和传感器在手机上的应用。一学期中分两个专题将这两方面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对每次课上教师的讲解内容都有所期盼并带有浓厚的兴趣。
三、课程考核
教学过程的改革需要配套相应的考核体系。期末考核取消传统的笔试,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提交两份报告:学习报告和设计报告。学习报告要求学生总结本课程一学期的所学所得,设计报告则要求学生按照正规论文的格式撰写。课程成绩中期末考核、课堂讲解、实验设计和团队合作各占四分之一。将学生的讲解与团队合作分别纳入课程考核中,提高了学生对各个环节的重视程度,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实现。
四、结论
通过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传感器原理及微传感课程的教学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企业和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1]童敏明,唐守锋,董海波.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1-25.
TeachingResearchofthePrinciplesofSensorBasedonFlippedClassroom
LINHong1,2,QUBo2,LISui-qiong2
(1.WenzhengCollege,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104,China;
2.SchoolofElectronic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SoochowUniversity,Suzhou,Jiangsu215006,China)
《企业管理》课程是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但因为《企业管理》课程不像机电、汽修、计算机、烹饪、美容美发等传统技工专业的专业课程那样具有易于进行实践操作的特点,而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概念性技能,以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行为的条理性等为目标,所以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一直都没有一套合适的方案适用于该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和当前技工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历层次相匹配。因此,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达成及满足社会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需要。笔者在总结多年《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当前技工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不一致
通常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基层管理者、自主创业者、家族企业继承者三项,目标特点就是注重基层管理技能的培养。但是在《企业管理》课程实际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却更多的是管理理论或原理的讲授以及高级别管理概念性技能的培养,理论性、概念化的教学内容占主体。这些“高大上”的教学内容与技工院校注重实用性基层管理技能、日常工作事务处理能力的培养目标显然是不一致的,也和技工院校学生的文化层次不匹配。
(二)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方法单一
《企业管理》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因其填鸭式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所以教学效果不好。而教学效果相对较好的也是最常用的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常用教学方法,因为有些案例比较陈旧或者片面或不够贴近学生生活,甚至有时各任课老师重复使用相同案例,老生常谈,导致学生对案例有距离感,无兴趣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甚至厌烦这种常规教学模式。随着“新三中心论”理念的兴起,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广泛被应用,初期因其教学模式新颖,教师课前准备充分,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应用的深入,此种教学方法也逐渐被形式化,每一个环节都流于形式,最后的教学效果如何可想而知。
(三)校企合作在教学层面应用不够广泛或深入,落不到实处
《企业管理》课程除了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技工院校普遍与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去企业实践实习。这种“学练合一”的一体化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因为企业要考虑到自身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正常化,学校受师资力量和日常教学安排等各种原因的限制,学生深入企业实践实习的机会其实并不多,或者实习的内容是毫无技术含量可言的简单重复性劳动,与学校课堂上学习的管理内容不能对应,达不到巩固拓展,加深理解校内知识的作用。
二、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
技工院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文化基础较弱,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而很多学生对于来技工院校学习的目的也不够明确,对所学工商管理专业更是一无所知。笔者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上都会问学生一个问题“为什么选工商管理专业?对这个专业了解吗?”大部分学生不能明确回答,甚至有部分学生说是家长的安排。这说明,本来很多学生就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而是被动的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所以他就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这就需要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要应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或方法来使教学内容或课堂活动吸引学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结果。
(二)参与性更强,更喜欢亲自去尝试
现在技工院校的学生都是九零后,具有鲜明的个性独特,比较自我的时代特点,不喜欢受约束或被动的接受某些事物,更喜欢参与性强的事物,喜欢亲自去体验去感受。相较于外界强加于他的思想、观念等他更容易接受自己实践所获得的认知。
(三)对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有高度依赖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对于新时代的技工院校的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和Wi-Fi无线移动网络等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大部分学生对这些事物已经产生了高度依赖性,无论课下课上一分钟不看手机,不上网都会让他们感觉不自在。所以说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新技术已经对传统课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现在以及未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三、《企业管理》课程“翻转课堂”的探索和应用
(一)以微课为主导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应用-主体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学习
网络学习是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网络课堂是集网络教学、数字资源管理、在线视频课堂和学习社区诸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络平台。基于网络和电脑的普及化以及学生自主性发挥的需要,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课程传统课堂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以微课为主导的线上自主学习,后一部分是回到课堂内的展示、讨论、答疑、评价环节。
1.微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因为技工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基层管理者,技工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学习目标又不够明确,所以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仅要注重知识点的选择,更要注重知识点在应用层面实操性的引导,就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去“用”或是“做”。比如在讲到“人本原理”时除了要将原理的内容进行讲解外,更要详细讲解人本原理在“薪酬、福利、员工活动、员工培训、晋升渠道”等方面是如何体现应用性的;而在讲到“组织”一节时,除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组织、组织产生的原因等基本概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际运作过程中组织结构是如何进行部门化、如何设定各工作岗位的。
2.微课的自主学习
3.回到课堂内的学习
(三)现有校园资源的利用-课堂外的实践活动
1.校园中的应用实践
2.校园中的活动开展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数字化校园;高职院校
一、调查背景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主的高等教育,其无论是学生群体特征,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资源的获取和教学环境的利用,都与基础教育乃至本科教育有较大的不同。现有的研究表明:翻转课堂在基础教育方面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和资源均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1];同时,国内高校联盟的研究也证明,利用MOOC、SPOC等形式的翻转教学可有效开展混合学习,具有易于服务高校教学、有效降低学习难度、重新定义师生角色的优势[2]。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本科院校进行的,很难直接作用于高职院校。不y发现,各国及相应的研究机构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不同的学习对象要有不同的实施模式,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比最终的分数更具说服力。为此,本文借鉴部分高校实验翻转课堂的经验,在全省6所高职院校开展了翻转课堂现状和实施效果的实证调查研究,以数据分析来正面回应“翻转课堂是否促进高职教学效果”的诘问,帮助广大师生对翻转课堂教学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一)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实施翻转课堂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明确影响翻转教学效果的因素;其次,通过对师生的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在践行翻转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提出数字化校园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的对策和建议,为促进高职教学的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依据。
(二)数据处理方法
本次在线调查共获取1856份调查数据,剔除明显不符合的特征记录(如全是A选项,或有规律的局部全A、全B选项等),将余下的1738条数据从后台数据库中导出到Excel表中,另存为以制表符分隔的文本文件,方便R软件利用read.delim函数进行处理。为避免局部隐性非可信数据对整体分析结果的影响,并考虑便于处理结果的可视化分析,本次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处理,随机选取其中200条记录进行量化分析,共进行5次,然后取均值作为最后的分析结果。实验采用R软件计算一级变量和二级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然后从整体上依次分析“应用现状”“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总体评价”之间的回归关系。
三、结果分析
(一)一级指标的数据统计
分别对4个一级指标包含的变量值进行计算,求其均值和标准差,结果如表2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应用现状的均值最低,其次是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与总体评价的均值相当,而标准差正好相反,总体评价的标准差最小,应用现状的标准差最大。这说明学生对当前翻转课堂的教学现状满意度最差,且不同学生群体对慕课网、可汗学院、网易公开课等教学形式的了解差别较大,对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环境、教学场所和翻转课堂的大面积推广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分散性,反映出高职院校在建设支持翻转课堂的数字校园和教学场所方面的水平参差不齐,各校在推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的力度也有较大的差别。
调查发现,学生在接受翻转教学时感受的教学效果,能直接体现在总体评价上,这说明,学生对翻转教学的兴趣、参与度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整体认可和肯定。因此,学校在推广翻转教学的初期,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基础准备工作,如构建流畅的数字校园环境、精心设计高质量的微视频、建设丰富的配套教学资源等,让学生在接触翻转教学的初期就能感受其巨大的魅力和有效机能,从而成为翻转课堂的追随者和参与者。
(二)二级变量统计
经软件计算并从分析结果得出公式:y=1.29275+0.21663x1+0.02256x2+0.51497x3。
从回归分公式可以看出,应用现状包含的二级变量,如共享微课资源、教学场所、大面积开设翻转课堂和数字校园支持翻转教学的软硬件环境,直接对总体评价的满意度造成显著影响,表明这些客观条件是翻转教学的关键要素和基础,提供通畅的教学资源访问和舒适的教学场所,以及保障软硬件设备的正常运行是保证翻转教学效果的前提。
四、建议与启示
从以上4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数据统计分析,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翻转课堂的应用现状:从应用范围来看,多数的院校还没有普及和大面积推广翻转课堂教学,实际应用的翻转教学课程寥寥无几;从支撑资源来看,数字校园的基本环境是比较健全的,但缺乏丰富和有针对性的微视频和外链接的微课资源;从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对体验过的翻转教学持较肯定的态度,没有明显的偏好和否定的意愿;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给予一致的较为积极的好评,但在翻转教学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学生的评价一般。基于以上结论分析,对高职院校落实教育信息化的教学创新,推动翻转课堂的未来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翻转课堂的平台和资源
调查表明,尽管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校园方面的建设卓有成效,但专属慕课和微课的教学平台还很欠缺,不足以支持翻转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的慕课和微课平台,能使视频学习和师生的网上互动交流顺畅便捷,方便师生及时检索到自己所需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要采取共建、共享的网络资源建设模式,及时推出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微视频、PPT、电子学案和在线测试等网络资源,为翻转教学的实施提供技术和资源支持。
(二)提升教师对翻转教学的驾驭能力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兴趣
(四)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任何教学模式的创新最后都要接受效果的检验,翻转课堂也不例外。如果课程还是采取传统的终结性教学评价方式,很显然这违背了翻转课堂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也不符合评价活动的驱动性特征。因此,要建立综合的评价新机制和新方式,可以通过在线测验、课堂报告和辩论、学生作业以及纸卷考试等多种形式来进行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形成多维、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通过评价结果能真切地体会到翻转教学带来的效果,会自觉、主动参与翻转教学活动,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卜彩丽,孔素真.现状与反思:国内翻转课堂研究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6(12):26-28.
[2]T苏燕.SPOC支持下的生态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6):100-102.
[3]池忆.翻转课堂的学生满意度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15(6):85-87.
[4]祝智庭,管环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6):66-67.
OnPresentSituationandtheCountermeasuresofFlippedClassroom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intheDigitalCampus
CaiBinbin,SongChuping,LiShaoqin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职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x.2015.07.049
ApplicationofFlippedClassroomTeachingModein
"ElectronicComponentBasicApplication"TrainingCourse
ZHAOPinzhu
(FuzhouElectromechanicalEngineer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School,Fuzhou,Fujian350011)
Abstract"Flippedclassroom"isanewteachingmodel,inparticulartoplayauniqueroleintheteachingofvocationaltrainingcourses.ThroughtheapplicationofelectronictechnologyprofessionalandvocationalskillstraininginelectronicTeachingexplorationandpractice,theinitialconstructionofvocationalunique"fliptheclassroom"toapplythenewmodel,andpresentsflippedclassroomimplementationoftheapplicationshouldpayattentionto.
Keywordsflippedclassroom;secondaryvocationaleducation;teachingmodel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重新建构,提出了“课下知识传授,课上知识内化”,教学过程强调“以学为主”、“先学后教”、“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认,教师不是课堂绝对的主角,更多地成为学习的引导者。表1是翻转课堂教学转成与现行教学模式的区别对比表。
1电子技能实训课程现行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结合点
由于电子技能实训课程在中职学生中更侧重其知识的实践特性,所以在运用翻转课堂中,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讲授材料在按教师制定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进行知识的前期储备,课堂上侧重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互动,通过交流了解各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内化建构知识体系,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因此,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的结合点如图1所示。
2电子技能实践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2.1电子技能实训翻转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
图1电子技能实训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结合点
2.2电子技能实训翻转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
下面以“电子元器件基础应用”的实训项目“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为例,简要介绍笔者在“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课中的应用。
(2)教学目标分析。在讲授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课程时,教学任务是掌握多谐振荡闪烁电路的结构特点、工作过程、主要元器件名称、作用。
在课程知识层面目标上能掌握并理解电路的结构特点和工作过程,技能层面目标上掌握使用万用表、检测各种元器件,掌握在万能板上安装多谐振荡闪烁灯电路的规范工艺和方法,并有能力检查电路故障和排除故障。
(3)生情分析。电子类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接受度比较排斥,学生对感性的仿真动画和互联网视频比较感兴趣,而翻转课堂中制作的上述动画视频可以很好地弥补中职学生缺憾学生课前观看动画视频吸收效果较好。
2.3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评价
教学流程设计:在本课程设计中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分别实现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提升,教学流程见表2所示。
3实训课运用翻转课堂的评析、思考
3.1案例评析
(1)课前(知识传授)。课前预习是实现翻转课堂效果的重要手段,现行教学模式中并不非常重视课前预习,知识传授主要是在课堂讲授实现。在中职电子技能实训课采用翻转课堂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原理、工作过程更加形象、生动;在实施该项目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制作了共计长达二十分钟的五个学习子项目的视频及动画并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学生,提出基础性和拓展性的问题。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性学习,翻转课堂中课前学习使学生可以根据网络工具进行前期学习,学生可以自己掌握观看视频的节奏,也可以选择快进、倒退,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同学交流沟通,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
(2)课中(知识内化)。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通过网上观看视频基本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师通过网络交流浏览课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并针对学生学习产生的问题,提前设计好上课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上内化知识。
首先在课堂上展示形象的熊猫眨眼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并对网络上课前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对该教学内容和重点进行说明,在课堂上教师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小组合作、讨论,体现职教特色的“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色,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项目完成中。在课堂中教师主要起到引领、组织、巡视、解惑的作用,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指导,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别适合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特点,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参与活动过程中,充分激发课堂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实现课中知识的内化提升。
(3)课后(知识提升)。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前、课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将学生制作完成的多谐振荡闪烁灯作品收集整理上传学校信息化教学平台,学生可登入随时查阅。使得课前、课中、课后联成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2实施中职翻转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笔者在任教三个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班级做了一年的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学生人数128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3.3中职翻转课堂结构创新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RobertTalbert教授,经多年翻转课堂应用总结了翻转课堂的实施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
图2翻转课堂实施结构模型图
基于上述结构模型,笔者在中职学校长期教学过程中,得益于所在学校对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的重视,基于中职教育和学生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的实际教学反思,总结归纳出翻转课堂教学流程图,如图3所示。
3.4中职开展翻转课堂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职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有利于教师的有效模式,该模式并不复杂,学生也易接受,是一种适合中职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多元智能复合型人才做出尝试。
[1]张跃国,张渝江“翻转”课堂――“透视”[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8-10.
[关键词]翻转课堂;颠倒课堂;起源;概念;特征;案例;教学模型;挑战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2007年春,该校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开始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1]为了帮助更多的教师理解和接受翻转课堂的理念和方法,他们于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House),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做法促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此外,翻转课堂的推动还要得益于开放教育资源(OER)运动。自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件运动(OCW)开始,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ED(TED的教育频道)视频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的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式教学的发展。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传统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后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的,从而形成了翻转课堂。随着教学过程的颠倒,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各要素的对比的主要情况。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翻转课堂使得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交互和应用的中心,但他们仍然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指导的时候,教师便会向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自此,教师成了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
伴随着教师身份的转变,教师迎来了发展新的教学技能的挑战。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他们需要在实际的参与活动中通过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新的教学策略达成这一目的。新的教学策略需要促进学生的学习,但不能干预学生的选择。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使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的评测还便于教师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围绕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创的新型教育教学方式不断被开发,其核心是借助信息化及网络化推动教育教学的前进与发展。翻转课堂是高速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在教学领域中新开发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尤其是信息化发展与新型教学方法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化的发展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更丰富的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及学生能力两个方面质量的提高。在教育领域中,借助信息化技术,翻转课堂的创新方式当前被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笔者围绕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将其融合,为教学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通过阐述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发展,由此进行信息化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方法分析,最终给出信息化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
2.翻转课堂的发展及教学模型
翻转课堂的起源应该追溯于2000年,拉格教授及普莱特教授在2000年的时候发表的著名论文中提到翻转课堂的概念。贝克尔教授在国际十一届大学教学会议上首次提出翻转课堂的概念。世界著名的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其学院开展了翻转课堂的实验教学,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翻转课堂领域的领军人物。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第一种模型,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资源,以及网络上的课程资料,通过在线的讨论获取课程的基本知识。之后,学生通过课程的测试完成学习任务。
(2)第二种模型,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记录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教师加以引导,解决学生的问题,并补充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理解课程的内容。
(3)第三种模型,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及课堂学习两个部分。在这两个学习过程中,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学习的前提,为学习环境及学习情境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总之,信息技术虽然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建立途径,但是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多样的、丰富的及个性化教学资源,提供多种途径的交互方式。比较传统教学环境,这种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更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3.结语
本文阐述了信息发展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影响与作用,对信息技术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教学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互联网信息的获取教学、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及互联网信息的再创新三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发展对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影响及作用的深入分析,引入信息技术的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在人员成本、设计成本、教育教学多样性、互动性及趣味性等多个方面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今后创新性教学模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意义。
[1]王晓波,牟艳娜,李奕,刘彭芝,吴志宏.慕课――多元在线教育形态的创新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2).
[2]顾小清,胡艺龄,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2013(05).
[3]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4]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5]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
[6]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