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库,是居民用来停放车辆、存放杂物的地方。而在扬州市顾庄社区顾庄新村小区,这里的一间间车库却被赋予了新功能、新使命,成了爱心缝补、义务维修、跑腿代购等一个个便民服务点,专为居民解决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3月11日,记者走进这家老小区的便民“车库群”,探究小车库里的“大服务”。
镜头一:
“好人裁缝”连续27年免费缝补衣物上万件
“老胡,请你帮个忙,裤子炸线了,等着穿呢”“不急,先坐会,五分钟就好”。上午8点,邻居梁永宝赶到13号楼一间车库,找胡金海帮忙。胡老接过裤子,戴上老花眼镜,坐在缝纫机前,便开始埋头缝补。老人动作娴熟老练,不到5分钟,裤子完好如初。梁永宝接过裤子直夸:“针线活就数老胡,手艺好,心更好。”
今年77岁的胡金海,是一名党龄40多年的老党员。老胡心灵手巧,年轻时学过裁缝,有一手细致娴熟的缝补手艺。退休后,闲不住的他便想着为左邻右舍做点事,他便将自家车库改造成缝补坊,为街坊邻里免费缝补衣物。一传十十传百,从来的人很少到“门庭若市”,老胡的善举受到越来越多居民的敬重,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胡裁缝”。他觉得人不能忘本,就将自家车库取名为“初心补衣坊”。
车库不大,只有8平方米,却摆满了缝补工具和材料,脚踩缝纫机、电动缝纫机、锁边机,裁缝剪、颜色各异的线和成捆的拉链,琳琅满目。车库门前,胡金海还专门摆放了几张小凳子,他缝补时,邻居可以一边等一边聊天。据他粗略估计,27年来,自己缝补的衣物已达上万件。
在车库墙壁上悬挂着一块“好人工作室”的牌子,与老胡常挂胸前的党员徽章交相辉映。据了解,正是胡金海一针一线的坚守,让他先后获得了“江苏好人”“中国好人”的荣誉称号。
镜头二:
党员劳模把车库共享,专为邻居维修小家电
上午9点,步行不足百米,位于12号楼的一间车库里,73岁的周建明正忙着为邻居老李维修电饭煲。一旁的老李正与其他三人打扑克、聊家常,人人脸上挂着笑容。很快,电饭煲提示灯不亮的问题被成功解决,周建明一边为大家倒水、一边提醒道:“老李,电饭煲修好了,打完牌,记得带回家。”
在街坊邻里眼中,周建明就是一名“老好人”。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车库,不仅为大家提供休闲娱乐的场地,周建明还利用自身特长,为街坊邻里免费维修各类家电。
原来,顾庄新村小区始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是主城区典型的老旧小区,受空间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老年活动室。为了让老年居民有个休闲娱乐的场地,老党员周建明主动请缨,腾出自家车库,提供娱乐设施,每天义务为邻居提供小家电维修服务。邻居许定奎说,为了方便大家使用车库,周建明直接交出两把钥匙,由他和另一名邻居保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
在车库的书架上,周建明的荣誉证书堆成了小山,其中一本“江苏省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显得格外耀眼。周建明说,他曾就职于王庄煤矿,是一名普通的矿工,因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1988年被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镜头三:
保洁阿姨打造“代购分菜点”,解决独居老人“买菜难”
“吴爹爹,你要的茼蒿、青椒都买好了”“陈奶奶,你要的粑粑柑,不多不少正好2斤”……在27号楼一间车库门前,张瑜正蹲在地上埋头分菜,并逐一致电年迈的邻居下楼领取。对于腿脚不便的那几位老人,她总要挨家挨户送菜上门。
今年40多岁的张瑜,是一名在职保洁员。考虑到老小区老人多,为了解决高龄、独居、空巢老人的买菜难题,她主动与有需要的老人形成结对帮扶,隔三岔五就会帮忙代跑腿买菜,并将自家车库打造成了“代购分菜点”,不仅不收跑腿费,甚至有时还要“贴钱”为家庭困难的老人多送一些菜。
八旬老人余大爷不仅是一位独居老人,还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腿脚不便,难以外出买菜。“小张就像儿女一样贴心,帮忙买了好几年的菜,不仅不收跑腿费,还经常送水果给我吃,我的晚年生活一点都不孤单。”提及张瑜,余大爷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