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照相馆里放了一个小玻璃柜台,柜台里还放着几盒颜色变淡的胶卷,斑驳的墙上也只有一张吴元地孙女的大头像
一个世纪来,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照相馆里的光阴故事还能延续吗?
在杨浦区杨树浦路这条老街上,有一家开办了100多年的老照相馆——天真照相馆。从最早转弯角上的三开间变成了如今的一开间。招牌上“天真照相”四个醒目大字,连同玻璃门腰间贴着的一条孩子十连拍的表情照片,很好地解读了这家照相馆的主业——拍儿童照。
浦东居民摆渡来拍照
天真照相馆店主吴元地,今年56岁,从事摄影行业将近40年,1975年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杨浦服务公司。“当时算软工矿了,很吃香的。”吴元地说,“早期的照相馆一共有五个工种,摄影、整修、着色、暗房、营业,我们都是从学徒一路走过来的,每个工种都要涉及,所以基本功很扎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真照相馆的生意很好,最多时一共有26个员工。凭借杨树浦路万人厂的地理优势,许多老杨浦的居民都在这里拍照。好多浦东市民也带着孩子坐摆渡船慕名而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流行拍的是花式照,什么小方照、菱形照、半寸照都风靡了一阵子,后来八九十年代流行拍小皇帝、小婉君,天真照相馆都有不少戏服可以提供。2001年,碰到转制的大政策,对老牌子念念不忘的吴元地,卖掉自家的房子,花了40万把店盘下来。2003年后,数码照相机开始普及,许多台湾摄影棚开始进驻上海,天真照相馆的生意就慢慢淡了下来,后来吴元地逐渐分发遣散费让员工回家,最终成了现在吴元地夫妇的夫妻老婆店。
儿子结婚也请摄影棚拍照
中央商场维修,雪上加霜的“李鬼”
这里的修理师傅多是干了几十年的“老法师”
市民马师傅乐呵呵地看着修好的汤婆子
天津路251-1,上海中央商场维修公司的招牌旁,是某品牌的维修站。原来,为了分摊租金,租出去一块,而这恰恰也是中央商场的现状写照。计划经济时代,有句话叫“外面买不到的东西在中央商场都能买到”,改革开放后,则演变成“在上海滩其他地方修不了的东西,在中央商场可以修。”但时至今日,随着商品的极大丰富,随着品牌维修的跟进,中央商场的魅力不再为年轻一代的上海人所了解。
中央商场年纪已近百
从上世纪20年代起,中央商场就出现在上海人的生活中。当时在南京东路沙市路附近,聚集了大量以摆地摊为主的个体商贩。到抗战结束时,有大量军需物品如望远镜、水壶等,通过一些中间商“来”到了地摊上。上世纪50年代,零散的个体摊贩被集中起来,建立起了一个合作社,正式取名中央商场。成为较完整的商业区,并且形成零售、修配两大主要体系。当时维修项目只是其中的一项业务。大部分市民都曾到中央商场去修过东西,包括当年流行的留声机、矿石机等,还有木拖鞋、油纸伞等。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商场内的零售业务渐渐淡出,而维修业务渐渐壮大。上海有关部门对中央商场进行扩建,并设立了700多平方米的维修中心。随后,中央商场又在上海的各个区县开设连锁店,最高峰共拥有100多家连锁店。维修项目多达110个,小到计算器、雨伞,大到空调、冰箱都涵盖其中。
至今还是什么都能修
走进中央商场维修公司,几个老年人正坐在简易的椅子上拉家常。他们是到中央商场修理东西的顾客,等待的过程中,他们彼此熟络地用上海话在交流,而一旁埋头修理的师傅也会时不时说上几句。“日常生活中需要修修补补时,总喜欢跑到中央商场来。这里的修理项目齐全,价格便宜、质量有保证。这里什么都能修,像铜汤婆子的修理,独此一家了。”家住附近的老顾客张先生说,“我修一个电熨斗才10多元钱,修把伞2块钱,很实惠。”而据上海中央商场维修公司副总经理谢国辉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中央商场的维修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成为沪上进行家用电器、办公设备等综合性维修的第一块牌子。2007年搬迁到天津路时,虽然面积由700多平米缩小到400平米,但维修的内容并无变化,还是什么都能修,大到一切电器,小到各式箱包、鞋袜。用他的话说,修理中几乎一切的“疑难杂症”都能解决。“亨得利都没法修的老款钟表,我们这可以修;拉杆箱的轮子、杆子坏了,我们也能修;意大利定制的真皮鞋子,底坏了,我们也可以修。”
有些习惯已经无法改变
边缘化的布店、烟纸店、百货店
北京百货:“假领头”生意还能做多久
不少老年顾客来这里挑选“假领头”
百雀羚,这款铁罐盒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蛤蜊油、汤婆子、假领头、百雀羚……石门二路156号的北京百货店里卖的东西都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到店里问询的中老年人清一色地称赞:价格实惠东西好,其它地方都买不到了。但这并不能改变北京百货的搬迁,这家1955年开始存在的老店,2003年遇拆迁时得到静安区政府的帮助才搬到此处,而明年又将因为拆迁面临找地方的问题。一边是国货概念、低廉的价格和老顾客的啧啧称赞,一边是不断上涨的房租压力,能不能继续存在,现在还真说不准。
小修小补小百货
“老先生侬要啥?”“尿素霜没有涨价,还是4块钱。”“薄款假领头卖光了,要明年开春再有货了。”这是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上午,北京百货的营业员们和顾客的对话。因为知道这家店的人,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熟客,店内的对话是清一色的上海话。经理张乐华从1977年就在这家店里工作,如今已是第37个年头。北京百货原名静安区百货修配商店,1955年开业,1992年更名,2003年搬迁。现在四五十平方米的店面内,除了大名鼎鼎的假领头、蛤蜊油、海鸥洗发膏,还有张小泉剪刀、汤婆子、三五牌不锈钢锅等。68岁的薛宝琴说,每年的秋冬季节,都要到北京百货买蛤蜊油,“手脚毛,擦这个特别好,其他地方都找不到了。”76岁的胡阿姨以前住在新闸路,后来动迁到了虹口,当天她和老伴坐着公交车到北京百货是补棉毛衫。“别的地方都不补了。”就是这样的小修小补和各种小百货,让北京百货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国货网帖招来小青年
对于很多到北京百货买东西的顾客而言,购物本身还是一种怀旧。近年网络上不断兴起的国货热,让不少小青年到这里来追国货。“东西实惠,也是品牌。小年轻不知道,这还是中国的国礼呢。”顾客陈先生说。陈先生所说的国礼是百雀羚,这款国人至今都记忆犹新的铁罐盒,创立于1931年,曾经是当时社会名媛贵族的首选护肤佳品,其独有的芳香伴随着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璀璨巨星引领着一个时代的芳华,甚而当年流连沪上的宋氏三姐妹及英、德、法等国驻华使节夫人之间也推崇使用代表东方时尚的百雀羚,而最近它又在网络上红了起来,还直接影响到这家小店的销量。又如,流行于上世纪的假领头在2012年卷土重来大放异彩,成为一股无法抗拒的热潮,这使得一部分小青年也到北京百货来一探究竟,甚至有一次周末排起的购买假领头的长队一直延伸到店外好几米。说到这里,张乐华特意找出一张媒体新闻照给记者看。
明年拆迁新门面还没着落
以前北京百货在石门二路140号,上一次拆迁时得静安区政府支持搬到156号,都在北京西路附近,和北京百货的名字相符,且租金也比一般店铺要优惠些。“这里的老顾客都知道,老店延续了几十年的进货渠道,东西好,不涨价。”张乐华说起这点很骄傲,“有的客人搬到其它区县去住了,还会坐一个多小时的车特地到这里来买东西。”张乐华说:“商店能够维持到现在,主要还是靠附近的那些老顾客的支持。哪怕老房子拆迁了,换个地方再营业,也希望在这附近。”而前来买东西的不少附近居民也称,最好不要出静安区,因为已经习惯了。
临青绸布店:员工经理仅一位
临青布店已经从五开间缩到了两开间
松潘路烟纸店:老板换了好几茬
弄堂烟纸店过去确实给居民提供了许多方便,可是随着大卖场、便利店的铺开,烟纸店的生意大不如前
“不想做,真不想做了,实在不能做了。”松潘路明德里弄堂口有一家小小的老式烟纸店,老板肖长福直呼不想做了。他向笔者表示,烟纸店在这个年代已经被边缘化,再加上自己的岁数大了,是该享享清福了,自家的烟纸店不打算再继续经营下去,现在正在等动迁。
螺蛳壳里做道场
“肖老板,指甲钳借一借”
记忆中的烟纸店
“老早的人穷啊,家里没有钟,唯一的一块上海牌手表要给爸爸戴着去上班的,弄堂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纳鞋底的老太坐在家门口,一声‘阿毛,到弄堂口的烟纸店去看看现在几点钟了’。随即一个7、8岁样子的小孩一路飞奔到烟纸店,还不等跑回来,就在弄堂口喊‘3点半了,可以烧晚饭了’。”居民老张告诉笔者。老张还说,记忆中,夏天的烟纸店最讨小朋友喜欢,这时节,柜台上会多几只竹壳的广口保温瓶,用装了棉花的布包塞在瓶口,棒冰4分,雪糕8分,小孩最喜欢那种带可可口味的;要是想买1角9分的简装小冰砖,这样的店通常没有,得到稍远的平凉路国营南货店才能买到了。“那时候因为经济水平差,我们经常期待的的是断棒冰,只要3分。”站在一边的吴阿姨补充道。烟纸店在那个年代充当着许多角色,它基本满足了各个年龄层的各种需要。如今的烟纸店却从门庭若市走向了日暮西山。在不远处的周家牌路路口开着一家好德便利店,整洁,便利,24小时营业,它是肖老板烟纸店的最大竞争对手。“现在好多人都认为超市卖的东西正宗,烟纸店里卖的不正宗,其实我们也是从正规门市部进的货。”肖老板无奈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