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脚钉不是单独在起作用,而是综合了器材底板和器材架面板材质的“染色”。明白了这个道理,当觉得手头的钉垫稍有不足时,可以在钉垫的上下两个接触面加上不同材质的薄片来进行调声。例如,石材台面配上不锈钢材质的钉垫会有声音冷硬的倾向,如果暂时不更换台面,就可以用不同材质的木片放在两者之间,从软木到硬木,根据听感来调整到平衡。
8也是上述7的原因,很多脚钉配有防止刮花的圆贴片,材质有硅胶、毛毡、绒布、泡棉等等,镁声测试过,这些材料对声音基本都是负面的,请大家慎重使用。镁声当初为了研发脚钉,收了几套二手的木内和夫,都被上家贴上了原配绒布贴片,撕掉后,以镁声的听音观,应该是更好一些,更加通透。
9所有器材的底板,其实都不是平整的,因为要安装沉重的变压器,螺丝扭力会造成局部凹陷,也会造成底板应力的不均匀分布。这就像琴弦,不同的张力会导致不同频率的谐振。所以,钉垫入门和保险的玩法是尽量放在边角,而听感敏锐的老烧,就可以利用上述原理用第三颗钉在底板找(甜区)位置。
方法是:把这件器材尽量靠近皇帝位摆放,在比较重的边角各放一颗钉,然后一面聆听声音的变化,一面在底板慢慢移动第三颗钉。只要您用心听熟悉的曲目(可以用cd机的重复功能,反复播放10秒左右的片段),一定能发现声音会有微妙的变化,当您听到声音突然变得更加鲜活润泽,那恭喜,您找到了!这个点就是第三颗钉的最佳位置。(也可能有烧友觉得这种玩法不可思议,是玄学,那就见仁见智吧。镁声汇报出来,供大家一笑了之也无妨)
记得吗?前面镁声提醒过一套系统不要用完全一样的多套钉垫,和这种玩法并不矛盾。同样的钉垫带来的是一耳朵的变化,而移动位置的变化,相对比较微妙,在做足了供电和避震的敏感系统才有明显效果。
.
——10如何让脚钉的承重变得均匀——
老司机都知道,如果汽车的4个轮胎气压不一致,行驶在颠簸的路面,振动就更加厉害。同样的道理,我们玩钉垫,也是希望4个脚钉承重尽量平均,这样,才能得到比较好的综合减振效果(当然也有例外)。然而器材的重心多数不是居中的,也就是说,四个脚钉如果都放在边角的话,它们的承重也是不均匀的。这个帖子,就是探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是用3支脚钉,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解决,只要测试出器材的重心,把3支脚钉等距离围绕重心点摆放即可。
(附:测试器材重心的简易方法——用两三个象棋子叠放,高于器材脚座,然后把器材底板压在上面,小心移动器材位置,找到平衡点,这个点就是器材的重心点。)
这种摆法能让脚钉工作在一致的工况环境,对于减振是有帮助的,但由于器材多数是长方形,三支脚钉构成的支撑面积不如四支脚钉,同时也可能导致器材边角的悬臂振动,所以镁声一直推荐脚钉的进阶玩法是用四支。
那么,如何让四支脚钉平均分摊器材重量以取得较佳的减振效果呢?
有几个方法:
一是不差钱的玩法,再买一台完全一样的器材,旋转180度叠放,这样,无论器材的重心在什么位置,两台完全一样的器材,旋转180度叠放之后,总的重心点一定是落在4支脚的中心点。当然,这只是个思想实验,用于启发我们采用后面的方法。
二是在器材顶板使用压镇,hrs、架宗都有这样的产品,摆放位置靠近承重较轻的脚钉,以取得平衡。
三是使用弹性(软性)脚钉,而且是用5支。
镁声开发了这样的产品,叫涅磐S(soft)采用粘弹性材料减振。它是线性的,承重5公斤的高度和承重10公斤的高度不同,但压缩距离是完全相等的。
没有涅磐S,也可以用其他弹性(软性)脚钉代替。这个帖子只是以涅磐S为例,大家看明白原理就行了,手头有其他品牌也可以参照试验。
现在问题简单了:
1、把水平珠放在器材顶板上(或者用手机下载个水平仪app,把手机平放在器材顶板上);用记号笔标记水平珠的位置。
2、在四个角各摆放一支涅磐S。(由于器材重心不在正中心,所以水平珠位置会移动。)
3、把第五支涅磐S塞到器材下面靠近中心的区域,并左右移动,让水平珠回到最初的标记位置。这时,5支涅磐s的压缩距离基本一致,承重也平均分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减振作用,音响效果更上层楼。
(注意,移动第5支脚钉的时候,要避开螺丝头。如果器材底板不平整,也会产生误差。这个玩法对于调整黑胶唱盘非常有效果,镁声的唱盘底座是整块铝锭切出来的,完全平整,只要移动第五支脚钉的位置,就可以调整唱盘的水平了。)
怎么样,想不到用脚钉还有这么多讲究和技巧吧?!
——说说声音的光泽感——
在讨论音响系统各种声音特质之前,首先要厘清一个概念:音响系统自己是不会也不应该无中生有创造出声音的,而是忠实重播音乐软件(CD、黑胶、数字文件等)中已有的内容。要想音响系统能发出有光泽感的声音,首先,音乐软件中所记录的声音,也应该是有光泽感的。有些不对的器材和线材,能让任何录音重播时都带有“光泽感”,例如薄声的CD机或者低档的镀银线,这种“光泽感”,是缺乏变化、空洞呆板、甚至是锐利刺耳的声音,不在此贴讨论之列。
那音乐软件记录的声音中,哪些是具有光泽感的声音呢?
镁声清楚记得,读小学的时候,大姐在学二胡。一开始是用入门的四块多一把的琴(那时几块钱也很值钱了),天天在家咿咿呀呀拉着“东方红,太阳升”,那叫一个刺耳!当时我觉得很奇怪,这么难听的乐器,学他干嘛?后来每次拉琴之前,在马尾弓上擦上松香,声音马上厚润悦耳了很多。(所以多年以后开始玩音响,一看到“松香味”这个词,立刻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
大姐学了几年后,拉出来的曲目越来越好听,就考虑换琴。当时她的老师把自己用过的琴借给她拿回家体验了几天,一开声,我立即就听呆了,音量比平时的几乎大了一倍,悲愤时无语哽咽,如泣如诉;快乐时金声玉振,明亮灿烂。我当时很奇怪,大姐同样的手势和技巧,怎么一下子好听了这么多!(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些都是好琴具有丰富的泛音带来的听感)。
可惜,父母当时的意见是:“这把是好听一些,不过贵两块钱了不起了,冲破天卖八块,哪能要四十多块呢?十倍的价格啊!”
因此,大姐依然用着四块钱的琴,我幼小的耳朵,也继续承受着差琴的摧残。(所以几十年后,当儿子表露出想学吉他的意向时,给他买的第一把吉他,就是制琴大师精调过的古典吉他。)
扯远了,言归正传,我想说的是:声音的光泽感,是由丰富而自然的泛音所组成的,就是名琴和普通琴的差别,就是帕瓦罗蒂和卡雷拉斯的区别。记得网上有个视频,是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大提琴,拉出来的声音对比,有兴趣的烧友可以搜出来用耳机听一听。
镁声爱折腾,发烧三十年,从diy器材到品牌器材,从国产功放到进口功放,从二线品牌到一线品牌,从胆机到石机,从录音室专业器材到民用器材,都折腾了个遍。直到前几年,在大烧的指导下,聆听和调整了多套HIEND系统,才感悟到顶级品牌独有的美声特质,也初步认同了这种观点:多数时候,只有一线hiend品牌,才能发出有内涵有贵气有光泽感的声音。(但顶级品牌堆砌在一起,如果没有行家老烧精心调整,一样会发出刺耳的声音。)
所以结论是:光泽感是和价格挂钩的!
镁声玩过几台口碑很好的专业功放,英国的剑桥sr707,和mc2等等,共同特点是:管子很多,推力很好,初听很惊喜,但和hiend品牌例如高文、FM、诗醉同平台对比,基本无音色可言,鲜活度细腻度尤其是光泽感也不够,再次说明了玩音响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最后还是老老实实用回民用功放。
除了器材,线材也是如此:通过控制导体细丝直径和编织结构,可以设计出不同三频分布和不同风格声音走向的线材,例如细腻柔美的,或者气势磅薄的。然而要想让线材能呈现鲜活、敏锐、具有光泽感的声音,却不是单靠结构设计就能实现的,必须加大投入——更纯的导体,更好的头尾,更低介电的材料,更少的内应力。所以镁声才下重本订购昂贵的市面最高纯度的银线和铜线,镀上24k金,再进行再结晶和深冷处理,然后贮存“陈化”,这样的材料做出来的线材,开声就有光泽感和贵气感。
(上述处理工艺的每一步,都是有理论支撑的。大家都知道“趋肤效应”:因为高频走导体表面,速度更快,所以会比低频先到,造成高低频相位脱节,产生刺耳的听感。黄金的传输速度比较慢,导体表层镀金后,通过再结晶工艺,一来彻底释放线材拉丝过程蓄积的内应力,二来把金原子渗透到导体表层,让表层的高频速度慢下来,尽量和低频同时到达。这种工艺并非镁声原创,而是借鉴了银彩的导体处理工艺,然后自己不断摸索测试了几年,最后才形成产品。)
最妙的是,这种“有光泽感”的线材,服务于普通器材甚至是入门专业器材,也能很大程度改善粗粝感和直白感,让系统发出更加细腻、有“贵气”的声音。已经有很多老烧客户体会到这点,并向镁声惊喜反馈。
除了线材,镁声开发钉垫,也开始注重“光泽感”的表达,并且在涅磐2中成功体现了这一点。放几张客户最近反馈的截图吧——
最后,作为一名动手实践派和耳朵收货派,依然要提醒一下:请不要相信镁声所说的任何一个观点,除非您亲自试听过验证过!
说了光泽感,哪能不继续说说“鲜活度”呢?
其实镁声对于声音的鲜活度的追求,也是烧了很多年之后才真正重视起来的。
最初追求的是声音的大气、厚润和稳重,就像蔡琴老歌那张碟子的风格,所用的音箱是美国rockport的小落地syzygy,喇叭线和电源线是PAD;然后追求的是声音的密度和冲击感,用的箱子是西湖的12寸大书架,线材是当时自己引进代理的台湾线材;后来又换了德国的监听系统K+H。
直到前几年,跟着大烧聆听和调整TIDAL音箱,才对于声音审美有了新的认识。
记得TIDAL音箱刚刚进入广州音响圈子,一众老烧大烧对他是毁誉参半的,钻石高音+陶瓷中音低音的组合,速度感和解析力无与伦比,但控制不好就过于生猛、高低脱节,有些不耐听,尤其是侧置低音的agoria,高大威猛,美轮美奂,但想玩好真不容易。
后来大烧老郭出掉agoria,又迎难而上,入手了当时的旗舰4件套。用了两套fm后级,和一对旗舰AD后级,才终于将他降服。这时的声音,已经几乎听不出钻石高音和陶瓷低音偏“硬”的癖性,而是全频高度一致的速度、解析和线条,音色高贵华美,但又极其通透真实。
.极致的速度,加上极致的解析,结果就是——鲜活!
那两三年,镁声几乎每周都去大烧家里学习,到最后,自己也忍不住入手了tidalcontriva,虽然和大烧的大系统差距很大,但在自己10几平米的小空间,终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声,也总算结束了自己不断换器材的毛病。
回到主题——鲜活,其实不是一种声音品味或癖性,而是声音最基本的素质和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说是音响的灵魂!因为,我们欣赏音乐,其实是要聆听和感悟演奏家通过声音传递出来的情感。鲜活的系统,能敏锐表达出音乐家复杂微妙的情感变化,而木讷的系统,听久了只会让人昏昏欲睡、味同嚼蜡。
那么,发烧友如何才能提高音响系统的鲜活感呢?
镁声认为,要想得到鲜活的声音,依然要从前面所汇报的“定义”着手——极致的速度,和极致的解析。这里要补充一句:速度是根本,解析也是依附于速度之上的。
(待续——)
速度问题下次再细说,先从另一个角度总结一下方法吧:
要让音响系统发出鲜活的声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环境
吸声过度的空间,会损失鲜活度;吸声不足的房间,会损失安定感。关键是把握好平衡。具体做法镁声在前面的帖子里讨论过,这里略过。
二、器材及搭配
一套系统,主要由音源、前级、后级、音箱等几大件组合而成,器材之间的匹配就成为烧友最为纠结的问题。除了功率匹配之外,器材匹配还包括电平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前一级器材的输出动态,无压缩,并使得后级放大电路处于最佳工作点),和阻抗匹配(器材较低的输出阻抗和较高的输入阻抗,可以很好地和前后器材衔接,保持强大的驱动能力)。这方面的内容,镁声之前专门写过帖子,也略过。
三、线材调整
线材对于声音鲜活度的调整非常重要。线材本身的分布参数,直接影响信号电流电压的相位一致性,改变前后端器材的阻抗匹配度。镁声线的设计思路,也是从这些方面入手的,所以有着卓有成效的效果。
由于所有的物体,无论是否通电,都会向外发射电磁波,也会对于自身所处的电磁环境进行调制,所以线材设计和制作一定要做减法,这是实现鲜活度的原则。
任何加入线材的绝缘体物料,都必须是“声音友好型”,——具有超低的介电系数,能减少电磁波的反射,自身能均匀吸收或透过电磁波等等,镁声测试了大量物料,构建了自己的好声材料储备库。
dcm
四、垫材系统
垫材方面的知识点,前面帖子里已经说过,在此略过。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垫材是通过染色,修饰和夸张线条来得到耳目一新的效果,这种声音可能会损失鲜活度或细腻度,要慎重使用。就像图片的ps处理,处理后的图片,看起来再完美,文件的大小总是低于原始文件的,这就说明信息是有丢失的。而好的垫材,是消减均衡有害振动得到效果,耐听度和鲜活度都是有提升的。
回到349楼,继续讨论听感的“鲜活度”指标和物理量的关联。
(镁声认为,要想得到鲜活的声音,依然要从前面所汇报的“定义”着手——极致的速度,和极致的解析。这里要补充一句:速度是根本,解析也是依附于速度之上的。)
极致的速度——
先说“极致的速度”,很多烧友不解:无论用什么线材,听一首曲子,该多长就多长,不会快一秒,也不会慢一秒。怎么会有速度的差别呢?
——这里说的速度,其实是听觉上的速度感,或者说,是加速度。也就是驱动喇叭的功率电流瞬间上升的前沿的陡峭程度。
在212楼镁声有过这样的叙述:“从波形图可以看出,音响器材对于电流的汲取,需要在“瞬间”达到几安培甚至更大,如果线径不富余的话,电流上升的前沿就会变得滞后,造成瞬间“供不上电”,声音就会大受影响。
除了线径之外,所有的线材都不可避免有一定的感抗,感抗也会抵制电流的快速上升。而感抗是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和不同的编织方法来进行调整的,这也是镁声多年潜心研究测试线材的各种复杂结构和编织的重要原因。”
镁声个人认为,如果一款线材鲜活度不够好,除了线径不够粗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线材感抗过大。
镁声很多调声配件,起作用的机理都是控制感抗和容抗。例如,镁声开发的熔丝空开,比电磁式空开的感抗小很多很多,听感就是速度快,能量足,鲜活跃动情感好;镁声开发的金凤凰排插,也是采用了低感抗分线接法,让声音更加饱满健康;而不同镁声线的风格,也主要是通过不同的编织,产生不同的分布参数形成的。
极致的解析——
再说极致的解析。(待续——)
——极致的解析——
再说极致的解析。为了把问题简单化,先以全频喇叭来举例:振膜只有一片,而乐队中有很多乐器同时发声,一片振膜要同时模拟出不同乐器的音高、强弱、共鸣和音色,要完成这项艰难的任务,就需要给振膜音圈提供极其迅捷快速的功率电流,这也是取决于功率电流高速改变的能力。如果瞬间供不上电或者收得不快,几样乐器的声音就会分不开糊在一起,缺乏层次感和通透感,造成解析力差。
所以前面反复提及的镁声的观点是:“鲜活度就是极致的速度,和极致的解析。速度是根本,解析也是依附于速度之上的。”(请注意:极致的速度要求是全频范围一致,不能高低频脱节)。
厘清了这个道理,可以引出很多思考和启发,例如:
——线材的HIFI性和音乐味——
在很多烧友心中,是把各种线材品牌划分为两类的,一类是偏HIFI性,例如NBS,shunyata,第一线等等,强调动态,聚焦,线条,冲击力;另一类是偏音乐味,例如kondo,天仙配,pad等等,强调音乐的起伏感,节奏和韵味。似乎HIFI性和音乐味是对立的,不可兼得,HIFI性好了音乐味就差,反之亦然。
传统偏HIFI性的线材,采用某些技术和结构,加快了部分频段(例如高频)的速度,但没能保持全频宽(20hz-100khz)的一致,会造成高频和泛音部分提前到达,中低滞后,听感就是锐利过头,不耐听;而偏音乐味的线材,有些是通过火地零线的彼此调制,或者是绝缘外包材料的介电特性控制速度的一致,节奏的统一,但总体来说速度会变慢,解析力也会下降,这种线材,只能播放一些特定的舒缓的曲目,遇到大动态“爆棚”音乐,就会跟不上差口气。
耕砚斋
——关于器材火零校准的补充说明——
回看一下自己的发言,感觉有些背景情况没有汇报清楚,导致大家说的其实不是同一件事情。有感于调整器材火零极性可能带来的巨大提升,非常希望群友都能用上这个不花钱的技巧,所以在这里梳理一下:
1、我很认同几位老烧的观点,大厂的器材,火零是不会错的。
2、但如果深究起来,由于大厂装配时,环牛的两个进线线头是不分颜色的,只能随机接到零线或者火线端。
3、环牛的两个线头虽然不分零火,都能正常工作,(所以前面说大厂的器材火零不会“错”),但基于环牛绕法不同,在铁芯产生的感应电压是不同的。其中必然有一种感应电压高,一种感应电压低。
4、感应电压更低的火零接法,声音也会好一些。原因是:感应电压高,会造成地线负荷大,排出杂波的能力变差,而电源地和信号地最终是连在一起的(直接或间接),地线的电位浮动必然造成信号浮动,对声音造成调制。
5、某些品牌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环牛装配前,测试好“正确的”火零,标记颜色。但多数品牌,依然是随机标记安装。
6、幸好,用万用表很容易测试环牛的感应电压(方法见357楼)。如果感应电压相对较高,那就改电源线尾插或者器材尾座进行校正,不花钱,效果提升很大。
7、某些器材用几只牛,可能出现有正有反的情况,造成总的感应电都偏高,懂行的可以每台牛独立一一校正。
8、至于墙插和器材尾插是否左零右火左火右零,这是标准规范,网上有大量资料,不在本帖讨论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