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套自己的家庭影院。所以早在装修时就做好了准备。去年疫情期间,闲赋在家,将影音室完善的想法愈发强烈。于是从去年8月中旬开始,上网查各种资料,与朋友们讨论,上论坛发帖求助,奔波于音响展和各类影音室之间。之后开始选购设备,边买边退,每一个设备的选择都经历过深思熟虑与妥协。前前后后对比研究花了将近半年后,终于在近日大体完工。这期间的一些经历和想法,就此进行一些归纳总结,希望给想入门的朋友一个方向,想升级改造的朋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角度。某些方向坑太大,我尽量简洁叙述。
不过由于装修过程中我并没有参与,因此之前的装修和后续想法产生了一些冲突,目前遇到的问题有:
相信这是很多朋友开始规划家庭影院时会遇到的第一个问题。简单来说,电视在安装的便利性以及画面成像效果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而投影仪却是家用大荧幕最方便与廉价的解决方案。我个人理解是,以视听效果的目的出发,如果没有对超大屏幕尺寸的追求(100寸以上),尽量选择以电视为主。理由有二(以下皆以传统投影仪为考量出发):
从最终视听效果来看,电视在4kUHD标准下的表现也是优于投影仪的。
先说分辨率,电视能够很轻松的做到830万个像素点,而低端家用投影仪的解决方案都是利用成像芯片抖动来实现的。DLP技术还好一点,最终能投射出830万个像素,爱普生为代表的3LCD就只能抖到415万个像素,此时实际像素点就少一半。即使这样价格也已经来到了2万元大关。
那么家用投影想要实现真4K可以吗?可以,得加钱。目前最便宜的真4K投影索尼vw285成交价都已接近3万元了。其次是4KUHD标准中的HDR,这个和显示设备的光输出强度以及控光方式有关。投影仪将光线发出后,还需幕布反射后才能到达眼睛,因此家用投影仪最终的荧幕亮度与投影仪到幕布的距离也有关系(离得越近亮度越高)。如此影响下来,投影的光输出天生就有劣势。在1080P时代还好,但4KUHD标准中HDR要求OLED电视光输出到达400尼特,LED电视光输出强度达到1000尼特。电视机达到这个标准倒是不难,但投影仪即使标称3000流明,到幕布上能有100尼特就不错了,相去甚远。
投影HDR不尽人意还有一个原因是投影的控光没法做到像电视一样好,无法做到极致的对比度(OLED就可以很轻松做到,因为可以像素级控光),这也是很多投影仪亮度高但黑位差的原因。广色域方面投影仪也不够成熟,低端投影的解决方案多为色轮,因此其色彩多以牺牲光输出为代价换取的,导致HDR下的表现就更为糟糕,而高端解决方案价格不菲。
以上种种都是因为投影仪受困的于光源问题,传统汞灯系统寿命过短,标称3000小时,2000小时后就差不多需要更换了。新光源寿命虽长但目前还不成熟:单色激光不算便宜偏色严重;LED光源色彩虽好但亮度不足,且散热问题会导致投影仪体积过大;三色激光价格昂贵等。不过新光源应该是大趋势,可以继续观望。
且不谈新兴互联网投影和激光电视,传统投影选择面就窄的多,预算足够的自然是选择jvc、索尼。如果预算不足,能考虑的也就2万元以下的投影,这个段位不是考虑谁比谁更好,而是考虑谁的缺点更容易让人接受。传统投影品牌就爱普生、明基和奥图码,选择的型号也有限。这里不多赘述3LCD和DLP技术优劣,有兴趣的可自行百度。有机会多看看实机,觉得哪个更满意就买个哪个。
我个人思路是这样:首先要满足大屏幕,那么只能选择投影仪,即使成本会更高。其次论显示效果,传统投影仪>激光电视>互联网投影,而传统投影入户唯一的限制条件是投距,而我家这方面房间条件是可以满足的。最后来选传统投影的阵营,考虑好预算后(2万以内),经过多次实机观看,最终选择了更成熟的技术方案,即3LCD阵营,购买了爱普生TW8400。个人觉得黑位对比度等带来的观感比分辨率更重要一些,而且3LCD的1080P面板开发程度也更成熟一些。其实还有一种思路,预算有限也可以考虑闲鱼收二手,一些曾经的1080P旗舰机在投影仪4KUHD标准下还不够成熟的当下依然很能打。等以后技术成熟了再更换新的投影仪。我是想要体验4KUHD投影的效果,因此没有考虑该选项。
如果选择投影仪的话,会牵涉到幕布的选择。个人建议观影环境在完全遮光的情况下选择低增益白幕为宜,以求色彩对比度达到最佳。灰幕、抗光幕等多少会对画面色彩产生影响,幕布增益过高又会导致可视角度变窄,低端的高增益幕布还会有热点现象。幕布类型有条件的还是选择画框幕,物美价廉。电动幕等虽然省空间,但多少会影响平整度。我最终在结合墙面大小,以及实际投影亮度(幕布越大最终实际投影后的亮度越低,因此并非越大越好),选择了130寸0.9增益的PVC白幕,而TW8400的亮度也足够撑得起这个尺寸。
现在主流功放都带房间修正系统(比如天龙、马兰士的audessy),即使房间没有做声学处理都能对房间内的声音做到很好的修正。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系统反而对音响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当然音响好会更好)。至于功放,选择一台符合自己系统要求的(低端功放最多只能接7个声道,全景声等都需要功放支持才行啊),买预算内最好的即可(二手旗舰也行)。有更高需求的用户可以考虑对功放做前后级分离,本文就不涉及了。我这里选择的是天龙的入门款,搭配老音响,目前来说已经非常够用了。
在有可靠的音响系统的前提下,以看电影为主,还是需要一台蓝光播放器的。在相同片源下,虽然目前盒子画面已经能做到和蓝光播放器差不了太多,但声音差距依然不小。主要问题出在「源码透传」(即将数字音频传输至功放进行解码)上。虽然都是数字源码输出,在AB对比后发现,盒子和蓝光播放器依旧差距巨大。究其原因应该是和信号处理部分有关。而视频格式方面蓝光播放器对蓝光原盘支持完美,建议使用原盘。
而盒子对流媒体的支持更好,时常看流媒体的话还是有必要入手的。Netflix等国外流媒体音频都是经过DobbyAtoms认证的,而通过Netflix认证的设备都可以实现「源码透传」,声音效果非常不错。
至于具体的播放器选择,oppo播放器停产后已经天价,平民的选择只有某科和一些diy播放器。而盒子基本也是在苹果安卓阵营中选择,多看看服务和app的区别,见仁见智。值得一提的是苹果盒子放硬盘资源的时候不能“源码透传”,选购时需注意。
我最终考虑入手某科入门款播放器,搭配Xbox播放流媒体,兼顾游戏。需要注意的是xbox看Netflix时不会自动切换SDR/HDR内容输出,都是强制HDR输出,导致观看SDR视频时体验不是很好,因此不是一套很好的流媒体解决方案。但我看流媒体并非主力,选择性忽略。
低音炮算是声音系统中比较独特存在。低频在影片中烘托氛围的作用无可替代。但低频也是最难调整的,摆位会极大的影响听感,没有做声学处理一定会遇到“驻波”(简单说就是“轰轰”声)问题。而且低音炮也是扰民的根源。市面上的家用低音炮选择很多,但我在经过多次试听对比后,并没有选择家用低音炮,而是最终决定入手二手的影院炮。理由主要还是考虑性价比,在拥有18寸大尺寸单元的基础上,价格却平易近人。
这里有个常识性误区,很多人会觉得尺寸大的音响更扰民。但其实尺寸大并不代表声音大。由于声音在传播时会有损耗,所处的听音位置要获得同样的声压和体感,大尺寸单元所需要电平更小,而小尺寸单元要达到同样的声压和氛围感反而需要更大的电平,通过增加音量来达到同样的效果,故而更容易扰民。但该方案缺点也有很多,太大太重,运输不便,二手购买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该炮属于无源炮,需要另购专用功放,而功放配置又过于专业较难上手,最好有懂得朋友帮忙,否则可能连声音都出不来。我当时购买的闲鱼卖家就不是很懂,连接线做错了(普通RCA线做成了平衡线),功放内置配置也有问题,害我折腾了一下午才调整回来。且影院功放完全没有考虑噪音问题,需配置外部风扇辅助散热。所以并不是很推荐大家尝试。购买低音炮后可以去某宝购买几块钱的脚钉,垫在炮下,对减少低频沿墙传播有一定的帮助。
显示设备方面,有条件最好校正,无论是电视还是投影仪,出厂都不可能达到最佳状态,需要用专业仪器手工校准。调过之后差异明显。音响系统的话自己跑跑功放自带的audessy就够了。低音炮可以找人调一调,因为“驻波”的存在,不同的位置声音差距还是挺大的。对低音炮的EQ和摆位进行调整后,对声音最终的效果有极大的改善。
以上调试自己愿意学的话自己做即可,租到仪器就行。实在没条件,比如周围没有懂的商家或朋友,或者收费昂贵,就算了,不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