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白手起家,创立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广播电视事业,使贫穷落后的中国成为广播电视大国,继而向广播电视强国迈进。广播电视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离不开党的广播电视思想的引领。一百余年,党的广播电视思想经历了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形成了鲜明特色,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实践性特征明显,对广播电视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梳理党的广播电视思想的历史演进,提炼其经验启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历史演进;鲜明特色。
一
研究缘起
2022年1月1日,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发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征文启事,颁布了17条征文选题。其中,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的研究列入第8项。可以说,开展对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的研究,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很具当代价值。
近年来,研究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文艺思想、政策变迁、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学术成果颇丰。相比较而言,研究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在广播电视事业的集中体现,是被实践检验的先进的广播电视思想,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有责任研究、传承好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使其不断发展创新,有力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火热的实践。本文从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进行相对系统的梳理,还有一个目的:以期引起学者们对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政治传播、领袖传播、统战传播以及概念史、知识史等方面的系统的研究。
二
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的历史演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决议。广播电视作为党的喉舌,离不开党的思想的指引。研究者依据《决议》精神,将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分为四个阶段阐释,其原因是这党的广播电视思想主要出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党的百年历程中,先有广播,广播思想出现;后有电视、电视思想产生。但广播电视作为一个概念、一个词汇、一项事业,常常组合在一起,所以我们一并加以阐释。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思想(1921~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经过28年浴血奋斗,于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发展也从此开启了新纪元。这一时期,还没有电视,中国共产党广播思想孕育、实践并逐步成熟。
从1921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广播思想主要有如下内容:
1、无线电是一种进步的通信方法,很重要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包括了马克思列宁新闻理论、新闻思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列宁有两大比喻在中国共产党人中广为传播。其一,列宁在《火星报》第4号社论《从何着手?》中说:“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就后一点来说,报纸可以比作脚手架”【1】。1918年11月29日,列宁给下诺夫哥罗德国民经济委员会的电报曾说,无线电工作紧急而重要。1920年2月5日,列宁致米·亚·邦契——布鲁耶维奇的信中说:“您正在创造的不要纸张、不受距离限制的报纸,将是一件大事”【2】。
1942年1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解放日报》工作时指出:社论、新闻、广播应三者并重。广播比三千份报纸更重要,要成为第一位的工作【7】。1946年初,邓小平在担任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时,刘伯承任军区司令员。中央局和军区决定筹建邯郸新华广播电台,但此时编播干部缺乏。邓小平、刘伯承对中央局宣传部的同志说:办广播电台是件好事,很重要,要抓紧办好,并指示下决心从下面协调编播干部【8】。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发表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他说:“党怎样领导人民呢?除了依靠军政机关、群众团体领导人民之外,更多更频繁的是依靠报纸和通讯社。现在我们铁路不大通,邮政也不大通,和广大群众通点消息,就靠新华社、广播台了。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9】。从上述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度重视广播这一新兴媒体,并使广播在艰难岁月中诞生、发展壮大,成为党和人民的主流媒体。
2、坚持党的领导,恪守党性原则
中国共产党“一大”决议规定:“杂志、日刊、书籍和小册子须由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经办,……无论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应由党员直接经办和编辑”【10】。这一规定源于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给奥·倍倍尔、威·李卜克内西、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就明确提出,党的机关报要由党员担任编辑。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国内尚无无线电广播,但此规定逐步运用到了人民广播的创办中。1931年1月6日,中央红军无线电队成立,王诤任队长、冯文彬任政委;1940年春节,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成立广播委员会,领导创办人民广播,周恩来任主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王诤、新华社社长向仲华等为成员,他们均为共产党员。筹建任务由三局九分队承担,分队队长傅英豪、政委周浣白也是共产党员。其中,周浣白曾任毛泽东的秘书。在人民广播的创办过程中,领导人不但均为共产党员,而且还配备了政委,加强了党的领导。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奉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有新的发展。
1941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统一各根据地内对外宣传的指示》颁布。《指示》明确规定:“广播台及起广播台作用的战报台,应划归通讯社,并设立广播委员会专门负责广播材料的审查编辑,并由宣传部指定一政治上坚强的同志领导之,并经常检查其工作”【11】。这一指示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不到半年颁发的,尽管之后人民广播单设或与电视合并,但“由宣传部一名政治上坚强的同志领导之”一直沿袭到现在。
“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是自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世界上最早的无产阶级政党机关报《新莱茵报》以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新闻事业始终坚持的一个优良传统”【12】。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广播的实践中,培育了坚持党性原则的优良品质,主要内容有:(1)广播是党的喉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2)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未经中央许可,不得播出涉及全党全军全国性的有关文电、谈话;(3)各级党委应关心广播工作,各地应经常接受延安新华社的广播,各地报纸应经常发表新华社广播;(4)揭露国民党的腐败黑暗统治;(5)对敌军广播,要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战斗风格;(6)播音风格义正词严、爱憎分明。
人民广播是中国共产党继报刊、通讯社之后创办的新兴媒体,是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充分借鉴了报刊、通讯社的新闻理念,特别是在党内流传的马克思主义的新闻理论,是人民广播办台的灵魂。但广播的技术性、声音化,又与报刊、通讯社的文字传播不同,因而有其独特性。党性原则体现在人民广播的实践中,与文字传播既有许多相同,又有自身的特色。上述6条,就充分说明了这个规律。
3、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人民广播大家听大家办
4、坚持不懈做好统战广播
5、对专业人才量才录用,关心爱护
对专业技术人才量才录用,关心爱护,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和作法。人民广播是从现代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而来,没有专门的无线电技术人才,要创办广播就是一句空话。列宁重视无线电技术人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样也重视无线电技术人才。红军总部曾根据朱德总司令、毛泽东政治委员的指示,发出通知:被红军解放过来的电务人员等专业人才,要予以优待,量才录用。“1930年底1931年初,中央革命根据地在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际,王诤等报务人员脱离国民党军,参加了红军,成为红军中最早的无线电报务人员”【27】,就是典型的例子。1939年冬,中共中央军委三局创办《通信战士》刊物,毛泽东题写了刊名。1941年,他为《通讯战士》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28】。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高度重视无线电技术和人才,各级干部也是如此。1940年春,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决定建设人民广播电台,周恩来副主席将在北平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读过书,又在武汉罗家墩电台当过技师的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电台机务员傅英豪和妻子唐旦调往延安做广播技术工作,筹备建立中国共产党第一座广播电台。傅英豪被任命为三局九分队队长,一门心思焊接、装配、调试周恩来从苏联运回的散件发射机,妻子唐旦生下儿子傅延延,九天以后就被送到老乡家寄养,食堂饮事员则给唐旦做小米饭、蒸馒头吃。儿子傅延延没有奶吃,每天吃土豆泥,7个月换了5个老乡家,8个月后长得很瘦,唐旦抱回小分队,政委周浣白看见后千方百计买回一只生了小羊羔的母羊,解决小延延吃奶的问题,“并派其勤务员高应其看护小延延,碾小米面,买鸡蛋,买枣,捡牛骨捣骨油喂小延延”【29】。周浣白生活上处处关心分队长,傅英豪一门心思扑在发射机的装配上,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为人民广播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
6、重视和运用典型宣传
7、纠正土地改革宣传中陕北电台的“左”倾错误
8、倡导人人学会写新闻,领袖新闻成经典
9、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
毛泽东对党的媒体的组织性与纪律性向来要求严格,对包括广播在内的宣传工作多次作过重要指示,明确其原则。1948年8月28日,他在《中共中央关于各中央局、分局、军区、军委分会及前委会向中央请示报告制度决议》的第三稿中,加写了“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并不得在宣传中将中央和受中央委托执行中央的路线、政策和任务的机关(即各中央局、分局、军委分会和前委会)处于平列的地位”【37】。毛泽东在这里提出的是党报,但根据党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的做法,这里应包括新华社和广播。1949年3月5日,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中,他强调指出:“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38】。这实质明确了人民广播在新中国成立后将要做的工作,事后也的确如此。
10、发展人民广播事业
1949年6月,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成立了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共同纲领的起草、政府方案的拟定等,由毛泽东任主任,全面开展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工作。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新中国临时大宪章)。《纲领》第49条规定:“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是列宁广播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也是毛泽东广播思想的精髓。
为什么要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而且作为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中国共产党人除了受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影响,更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实践中,体会到了人民广播的威力,说它是“集体的宣传员”“集体的鼓动员”“集体组织者”,当之无愧;说它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比喻贴切;说它是“不要纸张,不受距离限制的报纸”也比较恰当,这就说明了人民广播的重要性。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人民广播虽然已有39座,但离新中国的广播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所以必须要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广播发展思想、发展理论的创立,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广播思想的飞跃。
思想理念的重要性,有一条要看它是如何形成的,即产生的来龙去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对无线电广播事业的论述简明扼要,没有长篇大论,但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上述有3个方面属于传承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实践体验真知,是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结合”而产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无线电广播,中国共产党人想开办无线电广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送来了先进的广播思想,中国共产党传承运用当属自然。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思想多数属于领导人提出,是他们的“领导”地位所决定的,包括广播业务领导。这一特征,在以后的几个阶段也是如此。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视思想(1949~1978)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这一阶段虽遇“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视阈的广播电视思想,大多是广播电视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发展理念,从实践中来,又指导实践,推动了新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这一阶段共29年,概括起来讲,有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
1、广播以发布新闻、社会教育及文化娱乐为重,要学会自己走路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人民广播事业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领导人在京津新闻工作会议确立“初步意见”的同时,指出广播要学会“自己走路”,要根据广播特点,自力更生办广播,不能完全依靠报纸和通讯社,这在业务指导思想和业务实践上有着重大的意义【41】。人民广播原由新华总社管理,1949年6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原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管理并领导全国人民广播事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和新华总社为平行组织,同受中共中央宣传部领导。从这时开始,广播事业管理处(中央电台)、地方电台已成为独立的广播机关,显然不能完全依赖新华总社。但即便作为新华总社的语言广播部,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也没有完全依赖总社,如自己开办“广播演讲”、“记录新闻”,编播党的方针政策文件及人民群众的来信等。不同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广播电台作为机关,独立运行,涉及方针政策、体制机制、节目技术等,这就要学会“自己走路”,才能有效运行。而广播电台方向的“三者并重”,“在今天看来,这三个理念应属于广播节目的内容,表现为广播节目的形态,同时也是广播的核心竞争力。电视诞生后,又成为电视节目编排的指南”【42】。
2、建立广播收音网,发展农村广播网
3、广播要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
1950年5月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菊香书屋会见中央三家新闻单位的负责人,中央广播事业局的梅益、徐迈进和温济泽参加会见。三家单位负责人汇报完人民群众及各方面人士对党和党的政策的意见后,毛泽东说:“报纸、广播,都要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你们还要经常把各方面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反映给中央”【48】。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也是人民广播的宗旨。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经常通过广播、报纸来了解人民的意见,这是一种好办法,因为这样可以随时了解群众的意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1956年,刘少奇在对广播工作的指示中,也明确指出:“广播有各方面的听众,你们应当关心所有听众关心的问题”,“人民关心的事情是很多的,想听的东西也是很多的,各方面都应关心到”【49】。人民广播长期以来通过《听众信箱》《听众来信》以及其它节目、栏目反映群众呼声,解决实际问题,也把群众的意见整理成《内参》,供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参阅,这都是我党广播思想指引的结果。
4、人民广播是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1950年5月5日,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在重庆正式播音。当时,重庆解放不久,西南电台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电台写信给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恳望建设办公用房,邓小平及时批示给予建筑费。1951年,在西南电台成立一周年之际,邓小平为西南人民广播电台题写台名并题词:“人民的广播事业,是传播政策、教育人民和同敌人斗争的最重要的武器之一,一年来,在这一方面工作的同志们是尽到责任的,尚望继续努力,为更高度的发挥它的作用而努力!”【50】
邓小平在这里把人民广播比喻成武器。这之前,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把人民广播比喻成“灯塔”“号角”“喉舌”“指针”“精神食粮”等,但“武器”的功能更多样,作用更广。周恩来在1945年就曾说过:广播的声音是我们党的意志和力量的象征。1951年5月23日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提出:“利用广播、报纸等在全国范围内全体规模上建立党的经常性的宣传工作”【51】。刘少奇把广播排在前,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全体规模上”建立党的“经常性宣传工作”,也强调了人民广播的多样功能作用。
5、应该有大学培养干部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向来重视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1938年创办了延安通信材料厂和通信学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培养无线电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广播人才缺乏,全国省级电台在收音网建设中大规模培训广播人才,以解燃眉之急。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广播干部不得另调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广播专业干部未经中央批准均不得另调。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在听取广播事业局汇报时说:“你们为什么不办大学,搞一个大学好,应该有一个大学来训练干部”【52】。当年,中央广播事业局开办了北京广播专科学校,1959年9月,升格为本科学院——北京广播学院。当年10月,刘少奇到中央广播事业局视察时再次强调:“广播、电视事业今后还要大发展,必须尽早培养各种人才,包括外语干部、记者、播音员和工程师”【53】。在党中央的关怀支持下,北京广播学院不断发展壮大,根据广播电视需求培养各类人才,并为业界输入各类人才,这些人才在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中挑大梁,多数成为业务骨干。
6、重视彩色电视台的开办
7、用延安精神做好广播
1958年底,中央电台广播大楼竣工。这幢大楼建筑面积为68562平方米,于1953年秋天列入国家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1955年12月破土动工,历时3年紧张施工而完成,是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在百业待兴的时代建成,来之不易。广播大楼建成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前来视察,感慨万千。周恩来见到播音员齐越时,充满感情地说:“广播大楼建成了,比起延安的窑洞来条件好多了,你们一定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工作”【55】。
延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培育和弘扬的一种革命精神。2009年11月,习近平在陕西调研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周恩来强调要用延安精神做好广播工作,是人民广播诞生于延安,一直用延安精神办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65年11月15日,周恩来为广播事业题词,也强调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为发展人民广播事业而努力。在这里,强调的也是延安精神,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思想。
8、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1955年12月,毛泽东对新华社发展对外传播提出:“要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56】。毛泽东是对新华社的对外宣传提出的要求,但广播电视也作为遵循,做了大量工作。1956年5月28日刘少奇听取广播事业局工作汇报时,特别强调:“我们一定要照毛主席所说的,把地球管起来。”“像我们这样的国家,请百来个外国人当对外广播的顾问是可以的”【57】。刘少奇在这里指出把地球管起来,最主要的是落实毛主席的指示,切实把对外广播做好。1965年9月5日,广播电视业纪念人民广播事业创建20周年(按当时日期的计算方法),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题词祝贺。毛泽东的题词是:“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1966年3月,周恩来到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党和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要办好广播,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这一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的精髓。
9、注重电视节目的质量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指导、引领我国的广播电视工作,取得不少成就。其原因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政策,提出国内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是主要任务。因此,广播“要发扬延安精神”、“要自己走路”、“要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要重视彩色电视台的开办”、“要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等。这一时期,业界曾照搬苏联老大哥的经验,结果因国情不同(苏联搞“加盟”,我国是“自治”),水土不服,走了一段弯路。纠错以后,一度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以及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灾难,使广播电视事业受到严重挫折。但挫折中也有发展,这都靠的是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的运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主要出自中央领导人,其思想主体的身份逻辑是政治家,思考的问题往往从政治出发,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突出,在举国体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视思想(1978~201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不断发展,党的广播电视思想不断发展,有力指导了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成为广播电视大国,继而向广播电视强国迈进。在34年中,中国共产党的广播电视思想主要有下列方面。
1、宣传工作是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中心工作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总体规划与宏伟蓝图的总设计师,也是改革开放新闻事业的引路人。1980年1月16日,他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讲话中强调:“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59】。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精神污染”,必须坚决予以扫除,以此促进全国的安定团结。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即中共中央[1981]7号文件)中,规定“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要认真进行关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对怀疑、诋毁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和言论,不能放任、容忍,更不允许利用党的宣传工具加以散布,而必须进行有力的批驳”【60】。
1981年2月24日~28日,中央广播事业局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7号文件精神。但此阶段,新闻战线仍然有人站在资产阶段自由化的立场上,与四项基本原则唱反调,暗地里否定共产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在这样一种情况下,1981年3月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指出:“广播电视事业是建立精神文明的重要工具,是宣传党的路线、政策,促进安定团结,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不能传播靡靡之音,不能搞精神污染”。同年11月16日,又听取关于广播电视工作的汇报,提出了广播电视工作的根本性质和任务。广播电视部门经过学习领会,从思想上明确了下列问题:(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服务。(2)广播电视必须努力为全中国和全世界人民服务。(3)广播电视的根本任务,是教育、鼓舞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因此,宣传工作是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中心工作。(4)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优势,争取更好的宣传效果。以上理念形成共识,为广播电视行业全面改革创新打下思想政治基础【61】。
2、“三个并重”与“四级办”
1983年3月31日至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央广播事业局变革为广播电视部之后,广播电视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到会讲话,广播电视部第一任部长吴冷西在会上作了《立志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的报告。这次会议确定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奋斗目标:到本世纪末,要在我国建成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中央和地方、无线和有线相结合的,广播和电视、城市和农村、对内和对外并重(简称“三个并重”)的广播电视现代化宣传网。这个宣传网,要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使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无论在事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方面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将采取“三步走”的战略。同时还提出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简称“四级办”)的方针政策。“三个并重”、“四级办”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最重要的广播电视思想,推动了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大发展。
3、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
中国广播电视要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照搬照套国外的经验,会水土不服。50年代用苏联“老大哥”的做法办广播,结果留下了诸多教训。80年代初,美国的CNN、英国的BBC在世界有其影响,因体制、机制、意识形态不同,更不能照搬照套。那么,要怎样才能把广播电视节目做好,使其走向世界?1980年10月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自己走路”的方针,在实践中又不断总结,1982年强调在坚持“自己走路”发展广播电视时,要积极依靠社会资源,“开门办广播电视”。“开门办广播电视”是“开门办广播”“大家办广播”的演进发展,因为此时已经在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再次归纳、提炼、演绎为“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这一中国话语、中国叙事,精炼、准确,形成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原创性的广播电视思想,从实践中来,又较好地指导实践,影响深远,因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在广播电视事业的创新发展,是研究者经常研究的学术主题。
4、新闻宣传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思想文化界要多出好的精神产品,要坚决制止坏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62】。邓小平希望精神产品的生产必须把社会效益作为唯一准则、最高准则,这一思想是由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保持了鲜明的党性原则,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994年1月,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这个基本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我们在宣传文化工作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社会效益”【63】。这一思想论及的是宣传文化,广播电视无疑列入其中,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则提出了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使这一思想又有了新的发展。
5、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学
6、正面宣传为主
1989年11月底,中共中央举办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党报总编辑新闻工作研讨班。这次研讨班是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后,党和政府依靠人民,捍卫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人民根本利益而举办的一次新闻研讨班。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出席会议并发表了《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他指出:“所谓正面宣传,就是要鼓舞和启迪人们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总之,一切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奋斗的新闻舆论,都是我们所说的正面”【66】。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和全国的广播电视机构举办培训班,认真学习领会落实“正面宣传为主”思想,高度负责地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央广、央视《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联播》等办成了政治传播高地、新闻传播高地。先进典型受到了大力报道,社会丑恶现象遭到批评,为改革开放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这一观点进一步深化了正面宣传为主思想,广播电视领域统筹规划,统一安排,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都做出了出色贡献。
7、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是1989年12月广东广播电视厅经省委正式批准而对广播电视实行的新机制。这一理念突破了长期以来广播电视单纯事业单位属性,使广播电视走上了转型的道路,在新中国广播电视业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67】。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源起于报业。1978年年底,《人民日报》联合8家媒体给财政部递交了一份报告,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人民日报》当初的想法既有搞活经营,也有想拥有一定的经济自主权,以及工资福利不同于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财政部的打算则是,一方面支持《人民日报》等单位,其次也可以卸包袱,减轻财政负担并很快给予了批准。1985年,广播电视在统计分类上被国家列入了第三产业。1988年1月,广东省广播电视厅提出让广东电视台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构想,这一构想得到了正式认可,这就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一思想适应当时广东的改革,在广东实践后又被全国广播电视机构所吸取,走向全国,被广泛运用,并由此给中国广播电视业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8、广播电视是党的喉舌
1989年11月,江泽民在全国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68】。广播电视既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这就担当起了本应担当的“喉舌”的全部使命和职责。
关于“喉舌”的比喻,在广播媒介使用较多。人民广播筹备期间,朱德就明确指出广播是党的喉舌。1945年10月25日,《解放日报》发文介绍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也称:该台是人民的喉舌,民主的呼声。1962年12月,周恩来在听取广播事业局党组汇报时说:“广播是党的喉舌”。
广播是党的喉舌、人民的喉舌,那么电视呢?因为广播与电视的特性不同。广播是单一的声音传播,没有文字、图像,电视既有文字、图像,也出现声音,会不会有所不同?其实不然,马克思恩格斯创办《新莱茵报》时,就希望把这张报纸办成“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69】。所以,江泽民称我国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其实,在1985年2月8日,胡耀邦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所作的《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发言中就指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党媒姓党,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广播电视当然也是党和人民的喉舌。
9、立足全国,面向世界,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视台
10、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生的“六四”政治风波,从反面给广播电视留下了诸多警示。其中有一条,就是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如果发生错误,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灾祸。“血流成河”的谣言就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案例。在理性总结了当时的深刻教训后,江泽民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一重要命题,成为广播电视事业重要的遵循。1996年9月26日,江泽民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70】的重要思想,同时,对新闻媒体如何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提出了具体要求。
舆论导向,新闻界往往把它看成引导舆论的方向。导向错误,满盘皆输。因此,1994年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的宣传思想工作,必须以科学的理念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作用”【71】。江泽民提出的“祸福论”和舆论导向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的重要思想。
11、“三贴近”与“走转改”
2003年初,胡锦涛带领政治局的同志到西柏坡参观,强调要牢记毛泽东1949年进北京前关于两个“务必”的教导。之后,他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新闻宣传方面,则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念,并倡导新闻界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新闻宣传工作和新闻队伍建设确定了正确方向和有效路径。
为推动“三贴近”的实践,使其制度化、常态化,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中国记协及时召开视频会议,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转改”活动,全国广播电视台积极响应,开设栏目,在平时和关键节点“走转改”,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推动了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每年都产生了大量优秀节目、栏目和广播电视作品,涌现出不少优秀播音员、主持人、编辑和记者。
12、资源整合,广播电视合并
2012年7月1日,李长春在辽宁广播电视台考察时指出:“音频视频数字都是一码事,过去这种按技术类型分设的机构已不合时宜”,“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合并要作为规定动作,一定要实现‘化学反应’,不是物理捏合”【73】。李长春还要求电台电视台必须打破各干各的格局,在四个方面实现一体化。一是领导体制要一体化,二是机构要一体化,三是管理要一体化,四是资源配置要一体化。2018年3月,中央“三台”合并,2019年上半年,全国地方电台、电视台基本合并。
13、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重要观点。在这之前的2002年、2003年、2006年,在这之后的2009年,胡锦涛还四次在讲话中阐述“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要善于把握新闻传播规律”,胡锦涛五次谈“规律”,强调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观进一步深化,也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及其编辑、记者和播音员遵循广播电视传播规律进行节目制作和传播,有利于广播电视机构的各级领导按客观规律管理广播电视工作。我国广播电视机构从业人员对新闻传播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在专业化、类型化方面深耕细作,使广播电视的新闻传播形态不断优化,从而也使“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生根开花。
14、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重申了“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2008年,胡锦涛提出各级党委、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2010年初,李长春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各级党委要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充分发挥媒体凝聚力量,推动工作的积极作用”【74】。“三善”的提出,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多年发生的重大社会事件,不少是媒体和网络事件,从中反映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一些党政干部对媒体功能、属性、作用了解不够,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足,出现知识恐慌与本领危机。各级领导“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媒体的需要。因为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将会影响广播电视的发展。而善待媒体,善管媒体,善用媒体,包括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凝聚力,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这个方面来讲,就要改变过去对待广播电视存在的不足,关心爱护、管理好广播电视,并使用好广播电视,扩大广播电视的效能,使其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有党的中央领导人、行业党的领导人,还有广播电视社会组织党的领导人、省级管理部门党的领导人所提出,真所谓“百花齐放”,原创性概念展现了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话语,这是改革开放的国情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广播电视思想的影响力、凝聚力、感染力都很强,较好指导了中国广播电视的实践,使中国步入广播电视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