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设计第一对全频音箱,加上网上购买的二手TEACAG-H500开始,开启了自己的音响发烧败家之旅。
享受了一阵的迷宫式全频喇叭,感觉声音表现直接、锐利、无相位差、但是频响不够平坦、高频过于突出、音域高低延伸不足,低频量感不够,所以开始想要让全频喇叭搭配低音做成2音路喇叭试试看。
第二对音箱使用4寸全频喇叭加8寸低音的搭配,其间更换了两台天龙和先锋的扩大机,希望功放能改善喇叭的声音,结构均已失败收场。啦啊飙升因表现平衡性不佳,分频点声音落差太大,只有低频量感充足,所以这对也成了牺牲品。
第三对喇叭,接受了卖AHE喇叭老板的简易,重新研究二音路,使用AHE喇叭加上现成的分频器,修改分频器的高音电容,让高低音衔接更平滑。再根据喇叭性能设计反射式箱体容积和确定箱体各边比例以降低谐振驻波的干扰。此次特地去木材市场挑选了2.1MM的胡桃指接木来做音箱,旗舰又多购得一台二手TEACA-H500功放。
但人总是有更高的奢望,虽然次音箱高低品延伸已是比之前音箱好许多,但是坏在朋友拿了一对丹拿喇叭的雨后初晴LS5/12A加上自制的前级及AYREV3后级,让我做比较后,觉得自己做的喇叭低频量感还是偏少,人声厚度还是比不上雨后,整体声音偏薄,因此动了做3分频音箱的年头。
在请教AHE喇叭商后,决定再来试做一对3分频音箱,建议使用1寸高音加五寸中音搭配8寸低音,中音使用密闭式音箱结构,声音较为厚实,但是3分频可能不会比以前的2分频好听,还有要调整的部分会更多。不过窝还是决定继续做下去,拆了之前失败的2分频音箱,取其8寸低音来使用,搭配现成的3分频器,设计成类似MTM点音源的地贫反射式音箱,并且使用6公分厚的木板来做箱体。
完成三分频音箱后,再与自己的2分频以及朋友的雨后LS5/12A对比,发现三分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那个现成的分频器造成高音及中音重叠过多,但低频和中频又衔接不足,所以只靠成品分频器是不行的,后来又尝试修改电容,以及学习使用L-PAD做调音改善,虽然盖上后3音路感觉好像很丰富,低频也澎湃,但是高音毛躁,整体细腻度依旧比不上之前的2分频更别提雨后初晴了。
但是再修改分频器的过程中,兴起了自己设计分频器的念头,试做第一对2音路2阶分频器再加上低音的阻抗稳定线路,用便宜的组合音响听DUPRE的大提琴煲单体,顺便进行自己的第三对2分频低音反射式音箱设计。
有鉴于以前都是用实木打造箱体成本太高,加上朋友简易用MDF板试试看,MDF对于声音的内阻高,会与实木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就计划用MDAF来做个钢琴烤漆亮白音箱,并将反射孔改到后方,改善低频音场,一样是降低谐振比例去做,不过手工喷漆打磨音箱是个噩梦,用喷漆罐的漆面难干,瑕疵明显,玩过一次就可以了,这种事还是交给专业的喷漆去做。完成后的音箱,经过几个星期的反复聆听并调整分频器,效果非常好,虽然选用的是很便宜的喇叭,但是声音表现却意外的好,虽然觉得还是比不上雨后初晴5/12A,但是声音柔顺干净,分频过度自然,重叠音少,因此这对音箱搭配TEACAG-H500功放,送给老婆当组合音响听音乐。
在享受一阵子的自制3分频的美好,手痒的去买了一对丹拿D260高音回来,要修改窝的胡桃木2音路音箱,并修改原本的分频器,试着去比较高阶喇叭的差异。
在使用丹拿高音后,高音甜美多汁,果然让人回不去,虽然感觉D260是一只很棒的高音,但是FS1000HZ,分频点要拉高2个8度约3000HZ才能改善FS点阻抗的上扬,但势必中低音喇叭就会很吃亏,因此要发挥D260的实力,就需从新设计分频器,让这一组喇叭搭我的TEAC功放,变成现在房间里房睡眠音乐的好伴侣。
从自制全频音箱开始,开启了自制音箱的败家之旅,从箱体自行设计打造,使用成品分频器,因为不满意表现,自己学习修改分频器,到自己手工搭棚,从2分频到3分频、阻抗稳定线路、L-PAD衰减平衡,无非都是追求心中更满意的声音。其中也有很多的失败作品,声音平衡性欠佳,只好放弃箱体,另造。终于能完成几对自己满意的作品。
今年元旦完成的3音路音箱,自制2阶Bessel3音路分音器,高音VIFAXT25SC9004+中音DynaudioD52AF+低音AHE22L170P箱体使用柚木指接做面板+MDF贴皮革,是目前最满意的作品。
聆听搭配DVD经TOBBYDAC全平衡输入1:1镍钢铁心电流级进式前级,转RCA输出到后级AYREV3。声音柔顺平衡,细节表现清晰透彻,人声韵味足,厚实迷人,是目前最满意且完成度最高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