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10.29
文、图:朱墨青,部分配图来自网络
最近,有个朋友抱怨如今笔记本都不配光驱了,而买来的外置光驱没多久也告罢工,想听听有些书里配的光盘都成问题。
这叫人回想到,作为80后的自己其实还亲历了上一代主流音乐介质的淘汰,这种介质便是盒式磁带。虽然90后也未必没有用过磁带,比如在外语学习方面,但他们在获取音乐方面显然有更多的选择,而80后特别是85前们在初识音乐的懵懂岁月,磁带可以说几乎是除广播电视外欣赏音乐的唯一介质了。我有幸通过磁带迈入了古典音乐的妙境,而幸中之幸则是在磁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之际、在音乐产品相对匮乏的90年代的国内,领略到了磁带的真味。
在南京东路第一百货的斜对面,现在是一块绿地和下沉式广场,而在20年前都是商铺,由环式天桥与对面的百货店们相连,其中有两爿是深深留在我们这年龄的上海人记忆里的:
一家是天桥下的本土快餐荣华鸡
另一家便是西藏路九江路口的上海音乐书店
曾经的上海音乐书店
1996年起我成为了音乐书店的常客,90年代的音响热,使国外原版音像制品大规模出现在国内市场上,当时CD已是欣赏音乐的主流介质,音乐书店的二楼是CD超市,各大唱片公司的最新原版CD叫人目不暇接,对各唱片公司风格的认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然而正价132中价110的价位即使在今天都算很贵的,别说20年前了,显然不是作为高中生的我能消费得起的,何况我连播放设备都没有,只有一个Walkman(索尼FX425)。
尽管如此,每次去仍然要上二楼像参观展览一样地看一遍,然后咽个口水下到一楼磁带区。
索尼FX425
我收藏的第一盘原版音乐磁带,是飞利浦为旅行随身听打造的
超长播放勃拉姆斯作品集
飞利浦1963年8月30日在柏林广播器材展上发布的
用于语音录制的世界首款便携式磁带录音机EL3300
磁带本身的频响曲线(M)经过播放设备的矫正曲线(P)进行均衡后,磁带才能播放出自然的声音
根据磁带背面的方孔布置可识别磁带类别,由下至上分别为一类带、二类带和四类带,空白磁带最外侧的一对方孔(对应磁带的两面)有两个可以移除的塑料片,移除之后可起到写保护作用,商业预录磁带这对孔都是处在移除状态的。若需恢复录制,只要把这对孔用胶带贴上即可。
打开带盒后的内部结构,将磁带密合到磁头上的弹簧式小软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磁带本身的频响曲线并不平坦,所有磁带播放器都内置有一套电路来“削峰填洼”,这一过程称为“均衡”(equalization)。铬带虽然能够重放更加完整的高频信号,从而使之更适合于录制音乐,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则是高频底噪的增加,即磁带的“嘶嘶声”变得更明显了,因此二至四类带需要采用与一类带不同的均衡电路设置(分别称70μs和120μs),以牺牲一部分高频输出为代价起到抑制噪音的作用。播放器上磁带类型选择键的作用正是在这不同的均衡设置间切换,高档的Walkman和卡座还拥有带类自动识别功能——磁带背面的那些方孔就是为了自动识别类别而设的。与此同时,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Laboratories)发布了他们著名的降噪系统,其中于1968年推出的杜比B降噪逐渐成为盒式磁带录播的规范,和上述70μs均衡设置相比,杜比B拥有更好的降噪效果,同时保留有更多高音细节,因此巴斯夫的工程师对之前区分均衡设置的做法表示后悔,后来大部分商业预录音乐磁带(不包括国内磁带制品)都采用了120μs的特制铬带,带盒背面的方孔也与一类带完全相同,我的第一盘飞利浦原版带就属此类,说明书中也指明了在播放器上应选Norm档而不是CrO2/Metal档。
美国杜比实验室(DolbyLaboratories)
因此我当时的“秒懂”实际上误差不小,后来发现,同时开CrO2/Metal档和杜比B降噪会造成高音被过度削弱而声音发闷,而Norm档加杜比B降噪确实是最理想的配置,要比单开CrO2/Metal档有着更明亮的高音和更宽阔的音场。没想到一盘原版带让我把Walkman玩出了最佳性能。
我收藏的与CD同款的EMIAngelStudio系列磁带,封面上标注的XDR是一种可将磁带动态范围拓展13分贝的系统,由国会音乐加拿大分厂于1982年开发
我收藏的DG卡拉扬版贝多芬交响曲原版磁带,两盘有卡拉扬照片者出自60年代版全集(俗称“红卡”),金色封面者出自80年代版全集(俗称“金卡”)
我收藏的一套4盘磁带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阿什肯纳齐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Decca版)
尝到了甜头,音乐书店自然去得更勤快了,但问题是这个柜台就那么几种货,很少再进新货,常常想去碰碰运气却败兴而归,只能感叹也许它曾经辉煌过,我看到的只是一些尾货罢了。不过也有难得遇到新货的时候,那真是能让人激动好一阵子,最令人难忘的是一次居然看到进了一套4盘磁带的拉赫玛尼诺夫交响曲全集(阿什肯纳齐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的Decca版)的大盒装,不管三七二十一马上拿下。当时我可是连最通俗的拉二钢协都没怎么听过,直接从他那晦暗而激荡的第一交响曲入门,成了个铁杆拉赫迷。
在打口摊淘得的两盘华纳旗下Erato的Residence系列,每款收录一位作曲家在一个特定城市创作的作品,也有同款CD
正价版专辑磁带款的装帧毫不亚于CD,这是Teldec发行的马祖尔指挥纽约爱乐演奏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埃格蒙特》戏剧配乐
在打口摊淘得的一系列BBC音乐杂志随刊专辑磁带版,最前方的一款就是笔者爱不释手的埃尔加第三交响曲手稿首次录音的广播节目
飞利浦1992年推出的昙花一现的DCC播放器与预录DCC音乐带
更重要的是,虽然今天获取音乐如此便利,却少了一份当年跑音乐书店和打口摊时的憧憬以及淘到一盘久觅不得的心仪专辑时如获至宝般的激动心情,这想必也是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音乐爱好者们所难以体会的。所以,尽管今天已经没有设备再听它们了,很多也已经发霉,但我一直保留着当年淘来的这些磁带,它们无疑是我爱乐之路上最珍贵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