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论成败如何,只从运营的视角来看,天猫双十一在活动的全流程策划、运营推广方面的动作依然是非常完善和优秀的。
天猫双十一已经走过一个轮回,今年是第13年。2009年第一届双十一成交额5200万,到今年的5403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仍然突破了一个新高。
我们来解读一下:
从整体节奏上看,2021年天猫双十一的节奏和往年比较接近。
9月-10月开始招商,10月底第一波预售(可以理解为第一波预热),承接了11月1-3号第一波正式销售;11月4-10号是第二波预热,接着是11月11号的狂欢;11月11号后一周返场期。
1)传播策略方面
从2019年开始,天猫在传播方面分别在“天猫”和“天猫双十一”这两个品牌上都做了相应的动作。一方面将双十一塑造成稳定的全民活动;同时天猫通过品牌故事的投放,激起用户情感共鸣,提升对“双十一”品牌本身的好感度。
2)站内活动玩法方面
除了各种跨店满减、喵糖瓜分20亿等常见玩法,还新增了新品发布、潮品、品牌会员挑战计划、全明星购物车公开等新玩法。给消费者建立“双十一不只是卖滞销品、低价产品,更是‘买新产品/潮品的好时机’”的新认知。
3)站外内容传播方面
从10月20号的薅猫毛学院开始,价格敏感型的用户就会收到薅羊毛的信息——你既然喜欢薅羊毛,我直接告诉你怎么薅好了。这其实也是一种营销策略。
其他的传播,比如《王小乐不乐》是偏品牌的,唤醒大家购物欲望;全国九个城市的喵糖乐园、天猫理想之城、双十一是个什么节,都是天猫每年在强化“双十一不只是买买买,更可以是其他的”的信息(在后边的分析里也可以看到天猫具体都做了什么)。
到11月1号到3号左右,该了解的都了解了,就开始购买转化策略。站内外的活动、引爆的话题都会被拎出来,还有宣传片视频、榜单等,利用羊群效应引导用户购买。
在整体的营销玩法上,设定某项激励、话题,但是这些激励、话题会通过你自己主动创造内容,或者完成他想要让你完成的任务(比方说让你去逛一逛),让你去积累,去计算、去完成最终购买的过程。
整体来看,大概有五点变化:
1)认知:如何吸引全民参与?
即使你没有参与,肯定也知道今年双十一的一些信息。这就说明今年的双十一已经触达到你,或者在你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认知。
2)兴趣:如何激发你的兴趣和参与感?
但光有认知还不够——知道并不代表会去看,也不代表看了之后就会买,所以如何激发你的兴趣跟参与感,就是“兴趣”解决的问题。
喵糖总动员的互动游戏玩法,通过利益刺激,以游戏的方式让用户参与和分发,在浏览、搜索等动作中不断刺激用户对商品、品牌产生兴趣。
同样小红书、知乎上的各种内容种草、直播,都是不断地刺激用户产生兴趣。
3)购买:如何刺激你产生购买行为?
有兴趣的前提下,你也会因为没钱,或者别的原因控制自己不要剁手,所以需要设计一些东西,刺激你产生购买,这是“购买”解决的问题。
价格本身不是用户产生购买决策的关键,关键在于让用户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围绕用户的行为路径从浏览商品、加购物车、抢券付款的行为进行刺激,以及直播间抢购、折扣优惠、超级秒杀等促销转化手段都属于购买刺激的范畴。
4)忠诚:如何让你产生持续购买行为?
忠诚的最终结果就是:用户在想买某个品类某个产品的时候,会不会想起某个品牌某个公司。
如何让用户有更好的忠诚度?典型的行为有:
整体天猫双十一从认知-兴趣-购买-忠诚,把整个售后、物流都完全贯穿,形成了完整的全链路营销地图。
接下来,我们用阿里巴巴的AIPL模型,解读一下双十一:
认知层面我们重点看线上营销和线下体验两部分。
线上营销部分,微博一般是天猫做内容的重要阵地。10月底的时候,微博就打出了非常有传播度的一个问号:双十一是个什么节?奖品是双十一1111暖心礼金。
从最终结果来看,阅读量12.2亿讨论量156.2万,这个数据还是比较大的。
随着话题热度提升,天猫还发布了一支趣味短片。这个短片有6个分段,从官方的角度告诉你双十一可以是父亲节,可以是母亲节,也可以是情人节,取决于你双十一的时候想要给谁买东西,而这个东西是一份心意一份礼物,而不是因为打折我们才会去买。
但双十一是个什么节,仅仅是一个短片是不能定义的。
天猫的官方账号在话题的社区上,发布了很多好玩的海报:自我调节、好纠节、一年过两次儿童节、一年过两次圣诞节,这些都很有意思。
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双十一购买的东西都不一样:有人买当下的东西,有人买未来的东西。未来会涉及到各种人各种节日,一些东西可以长期保持而且不会变,双十一的时候就会经常购买,这就形成了不同人心中的各种节日。
按照我们的风俗,既然双十一是个节日了,咱是不是应该吃点啥?
之前我记得天猫双十一是想要升级,把这个购物节变成一种节日,变成新的民俗。
比如说爸妈乐开花节,下面种草了很多可以买的东西——爸爸的礼物,妈妈的礼物等等。其他的萌宠节、女生节、潮流节也是一样,都是在定义的节日下面完成具体商品的种草,而这种种草其实就是在实现品效转化的一个过程。
还有10月31号晚上,天猫还用无人机在天上为用户写了星空告白情诗。这些东西本来只是花了一部分钱,并不会直接产生购物行为,也很难衡量带来了多少GMV,更多是凸显天猫本身的品牌和大家对双十一这种节日的认知。
我们用吸引力法则总结一下:
附着力法则:针对特定的目标用户寻找合适的信息渠道,通过巧妙的包装降低用户的戒备心理,有效地传递你想要给用户营销的内容。
环境威力法则:让用户感受到周围环境和人群的影响。比如通过话题、互动完成抽奖,引导用户晒购物车等,都是让整个氛围带动起来。
天猫今年做了一些蛮有意思的东西。
我们在做活动的时候,和老板要多少钱,商品价格有多低,都不是重点,这些都是锦上添花。在商品价格足够低的情况下,老板会觉得是因为商品价格低才卖得好吗?我们更多是在一个还不错的价格上,通过传播效果好的玩法降低运营成本,这才是运营岗位在整个公司的价值。
从淘宝首页底部逛逛进入,就是种草机的页面。它会自带一个搜索词,你也可以删掉自己搜索,然后再点“种草”,就能看到你搜索的这个品类里别人种过草的商品或者是清单,很多都可以搜索到对应的图文、视频、评价、直播等,会比你看到的商品详情页更立体(商品详情页仅仅是官方描述,但这种种草内容是你精准搜索的,会有不同用户不同维度的分析),这种种草的体验会好很多。
当然,你也可以自己种草。
如果你参与种草一定次数,还可以参与抽奖,有机会获得49999清空购物车的大奖。
种草机还有榜单,比如“手机换代选择宝典”“绝不翻车的菜谱”等等,榜单可以根据平台的导向人为干预,也可以根据实际种草情况按热度排名,主要是提供一个围观别人在干什么,在买什么,当下流行什么的一种方式。
喵糖总动员,是通过游戏化的产品设计完成社会化营销的动作。
有两种玩法:集喵糖领红包,扔喵糖领红包。用户可以通过小任务、邀请助力、惊喜宝箱赚喵糖,喵糖越多,红包越大。
游戏化的产品设计有一个好处:给大家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让大家都能放心去玩去交流去索要;而不是直接让那个别人帮忙砍价,一是用户心理有负担,二是容易让人认为爱贪小便宜。游戏化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可以玩得挺开心。
品牌也会有一个种草城,这些种草城根据历史数据的积累,给每一个用户展示不一样的内容。在品牌方面,会鼓励商家直播,根据情况给一些优先推荐资源。这样一是可以激发用户的消费热情,二是激发品牌主、商户的热情。
在榜单方面,今年的榜单更多了,有了一些细化的榜单。比如面部护理、吃喝玩乐的榜单,每个垂类都有对应的榜单,解决用户“我好像有东西要买,但不知道买什么”的这种问题。
李佳琦还专门策划了一个“所有女生的offer”的砍价综艺,以及那个流传甚广的在线文档,看起来特别像是内部的运营经理流出来的种草版本,非常细致。
总结一下,我们在分析活动的时候,不只是看那些花里胡哨的玩法,还有它的底层逻辑是可以被复制和迁移的,都会涉及到活动玩法的三个要素:简化、可视化、闭环。
包含两个原则:
活动任务设计的第一原则:要尽可能简单好懂,步骤少,这样大家才会参与。
天猫是一个巨型平台,上面有数万种业务或者品牌,各种品牌的玩法都不一样,你可能会觉得很复杂;但你只看你感兴趣的一两个品牌,单独的玩法都会比较简单,规则比较明显。
活动任务设计的第二原则:通过玩法进行品牌包装或新品推荐。
双十一很多这种小任务,但逛一逛、摇一摇,玩法上都不是很复杂;而在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品牌主的商品得到了曝光,用户则通过奖品获得了优惠券。给人的感觉就是:优惠是用户自己的劳动获得的,并不是官方强塞给我的——用户会有一种获得感。
当用户是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优惠,从转化的角度,转化率会比不劳而获的情况更高。
购买就是临门一脚了:你知道,也感兴趣了,就差临门一脚让你去购买转化。
那么,平台需要传递什么信息才能刺激完成转化动作?
这就是平台想要传递的。
那用户的行为是什么呢?
但优惠券也有利有弊。
弊端就是:种类太多,计算太复杂,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最优解。好处就是:这么多优惠券,会让用户有一种“占便宜”的感觉。有一张券没有用上,就会觉得自己亏了,要不再凑一下?
为何满减的金额各品类各不相同?
其实各种满减都是有技巧的,它不只是让你觉得便宜。
比如:家电领域的客单价普遍在800、1000左右,为了让客单价能达到1000、1200这样的范围,平台会把优惠券的使用门槛设计成你需要踮一踮脚才能达到,然后才能满减。所以满减的金额更多是围绕提升客单价来设计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凑来凑去总是发现少一点什么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则是心理账户的问题。
心理账户和意外所得账户是两个不同的关系和概念。
当你使用跨店满减,满200减30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付出了200块,但额外收获了30块(或者计算为省了30块);有点像中奖了,属于心理账户的意外收获账户,可以让用户有“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凑一凑”的想法。
而凑一凑,这个客单价就上去了。
那在活动中,我们如何应用心理账户呢?
首先,你要给用户创造一个冠冕堂皇的花钱理由。这里面有一个对用户心理账户进行定义的过程,包括但不限于你在推广过程中给大家强化的意外所得、情感维系等等概念。
其次,给用户发放额外的福利。比如在前一阶段看到的各种红包、优惠券等等,让用户觉得这些“钱”已经到自己手里了,不消耗就会浪费掉,亏大了。本来不准备买东西的人,这个时候也决定要去买一买,而他一旦动了这个心思,他的本金就不见了。
用户与平台关系的一种维持,我们称之为“忠诚”。
让消费者变成用户,持续挖掘用户价值。这几乎是一个真理,对所有的品牌方都很重要,哪怕是手里一堆用户的腾讯、阿里,也非常重视用户资产。
问题是:很多公司并不明白会员的价值。
会员在很多公司是一种挑战,觉得只是原价与会员价的差别,实际并不是。
会员价只是一个抓手,是你给用户的一个理由。当用户成为会员之后,会员的运营非常重要,这个运营就是“用户如何感知你产品、服务的价值”?
从平台来讲,给会员高质量的商品,在售后、物流等方面提供优先支持,都会强化用户的购买决策。
88VIP在今年双十一的存在感挺强的。天猫针对88VIP额外给了一些东西,而且还强化了平台店铺必须有会员。
品牌做私域会员需要对用户进行分层,本质原因是因为精力有限,财务和资源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服务最有价值的一部分人。
什么叫最有价值?
用户喜欢,并且愿意花钱支持——这部分用户是值得投入的。需要把这部分用户筛选出来:哪些是普通的,哪些是高潜力的,哪些是非常优质的,哪些是高活跃有高付费意愿的。我们在做运营的时候,更多是服务于有效会员这种层次,让潜力会员变得更活跃,让活跃会员向付费驱动——这些就会涉及运营策略,促使用户看到我们,促使用户活跃,促使付费转化,促使用户忠诚。
复购是活跃程度的指标之一。
如何让用户主动复购,如何让用户感知会员的价值?
这里面会有一些小任务性质的,比如说会员升级挑战计划,生日的福利,会员专属的购物金等等,这些都是让用户觉得“因为他(用户)是你(平台)的会员,所以你(平台)对他(用户)很好”,因为你(平台)对他(用户)很好,所以他(用户)买东西的时候会再次到你(平台)的平台,完成复购行为。
其实就是这么个逻辑。
我们看了非常多阿里的这种营销玩法、创意、策划,但成也创意,败也创意。创意本身是制造用户参与的一个理由。它可能是有趣的、好玩的,但如果这个创意让用户觉得复杂、麻烦、看不懂(尤其是目标用户有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就要留意一下这个创意是不是有用。
我们经常看AI、看VR,但不确定目标用户是否对这些东西感兴趣。所以在尝试各种新东西的时候,一定要做测试,看看用户的接受度如何,学习成本如何。
双十一不仅仅是一个天猫的品牌,也不仅仅只是一串GMV数字,而是要变成一个节日。
而GMV背后,就是用户忠诚。
不做用户忠诚,用户就会流失到拼多多,流失到抖音直播,所以天猫和品牌主绑定,一定要做会员,一定要落地,所以GMV背后会员的忠诚、品牌的美誉度,都是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