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码2.5亿元,重庆接续实施2024年汽车置换更新补贴政策
汽车下乡2.0:重庆能否撬动内需,为全国探路?
重庆,这座依山傍水的魔幻都市,最近因为一则消息再次吸引了全国的目光:追加2.5亿元汽车置换补贴,将总额提升至5亿元!消息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拍手叫好,认为这是提振汽车消费,助力经济复苏的及时雨;也有人质疑,这不过是新一轮的地方财政透支,治标不治本。
事实上,这并非重庆首次祭出汽车补贴政策。早在今年5月,重庆就已推出过一轮补贴,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在全国范围内都属罕见。而此次政策的加码,更是将重庆推向了风口浪尖,引发了人们对于“汽车下乡2.0”的无限遐想。
回首2009年,彼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推出“汽车下乡”等一系列刺激政策,成功拉动了内需,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重庆此举,是否意味着新一轮“汽车下乡”即将拉开帷幕?
答案或许并不乐观。与十多年前相比,中国汽车市场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市场逐渐饱和,汽车保有量已达较高水平,新增购车需求有限;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汽车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价格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品牌、品质、服务等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更重要的是,与当年“家电下乡”主要面向农村市场不同,如今的汽车消费潜力主要集中在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的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充电桩、维修保养等配套服务难以满足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需求。
地方财政压力也是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近年来,受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而基建投资、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需求依然旺盛,在这样的背景下,大规模的汽车补贴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值得商榷。
重庆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从短期来看,提振汽车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是题中应有之义。汽车产业是重庆的支柱产业之一,此次补贴政策的出台,无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汽车消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为重庆经济注入一剂强心针。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重庆或许还有着更为长远的战略考量。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一直肩负着探索内陆开放新路径,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近年来,重庆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此次政策的加码,或许也是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为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要真正实现汽车消费的可持续增长,重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精准施策,避免政策“大水漫灌”。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优化消费环境。要加快充电桩、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售后服务水平,打消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后顾之忧。
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消费潜力。要鼓励汽车金融、汽车租赁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汽车消费与旅游、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重庆的探索,为全国提供了一个观察样本。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有效激发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重庆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