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产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全球分工和汽车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下,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球汽车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汽车产业现已步入产业成熟期,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处于支柱地位,但增速较为缓慢。相比而言,以中国、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正处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期,该等国家的人均汽车保有量较低、潜在需求量较大、人力成本较低,由此使得全球汽车工业逐步向新兴经济体转移。在前述背景下,国际汽车巨头以及本土整车厂商纷纷加大在新兴市场的产能投入,新兴国家汽车产业借此得以快速发展,并在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2009年起,我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并持续保持全球汽车制造及消费
中心的地位。
2004年至2017年期间,我国汽车产量由507.05万辆增至2,901.54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4.36%。2009年至2010年间,我国汽车产量增幅较快,同比增幅分别为47.57%、32.44%。2011年开始,随着汽车产销量基数的扩大,我国汽车产量的增速有所回落,但其年均复合增长率仍高于国内GDP平均增速。总体而言,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发展,是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2、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
汽车零部件作为支撑和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环节,在―中国制造2025‖、汽车强国战略的新要求下,对构建汽车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汽车工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将起到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下图所示,近年来我国汽车零部件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占汽车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超过7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汽车零部件行业在整个汽车产业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编著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2015-2016)》,在全球汽车工业价值链中,零部件产业的价值超过50%,在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值一般是整车的1.7倍。2015年度,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2万亿元,占整个汽车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44%。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汽车零部件占整个汽车产业的比重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汽车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状况
(1)基本情况
汽车零部件是机动车辆及其车身的各种零配件,一辆汽车一般由上万件零部件组成。按性质分,汽车零部件可分为发动机系统类、传动系统类、悬挂系统类、制动系统类、转向系统类、电气系统类及其他(一般用品、装载工具等),如下表所示:
除上述分类外,汽车零部件按原材料不同,又可分为金属类零部件、塑料类零部件、电子类零部件。近年来汽车生产呈现轻量化、节能化趋势,因此铝铸件(属于金属类零部件)、注塑件(属于塑料类零部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2)国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自20世纪90年代起,全球汽车产业经历了近10年的持续增长。进入21世纪后,汽车产业整体增速开始趋缓,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行业则呈现出快于汽车产业整体增速的良好势头。目前,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呈现以下特点:
①与整车厂相比,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保持相对较高水平
受益于新兴市场快速成长以及零部件企业产品创新,2005-2014年期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率水平长期高于整车厂,其中2012-2013年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利润率分别为6.9%、7.2%,高于整车厂近两个百分点。根据罗兰贝格官方网站发布的《2018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研究》,2014年至2016年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平均利润率分别为7.3%、7.0%和7.2%。
②百强企业仍由欧美及日本企业占据
根据《美国汽车新闻》(AutomotiveNews)发布的2017年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排名中,日本企业占据28个席位,其中排名最高的是电装公司(第4名);美国企业占据22个席位,排名最高的是李尔公司(第9名);德国企业占据16个席位,排名最高的是博世集团(第1名)。由此可见,全球汽车零部件大型企业主要分布在欧美及日本,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余国家汽车零部件的大型企业数量较少,对全球汽车零部件整体格局的影响较小。
③生产和研发向新兴市场转移
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系围绕整车市场的发展进行布局。随着以我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的不断成长,新兴经济体成为整车消费的主要增长区域,由此带动全球汽车零部件的生产、研发向新兴市场转移。根据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整理数据,亚太地区对2015年全球零部件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6%,远高于北美的23%以及欧洲的14%。虽然欧洲、北美、日本厂商具有设计和研发优势,但出于成本因素考虑,该区域企业存在将生产和研发向亚太、中东欧地区转移的趋势。
(3)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1)行业发展历程
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以整车带动零部件发展。该阶段绝大多数零部件企业生产水平很低,生产规模很小,几乎无产品开发和更新能力,从而导致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较差、价格较高,通常只能与规定厂家配套,不能任意销售至其他整车企业。
第二阶段为1978年开始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零部件发展的主要特点仍然是以围绕整车配套为主。供不应求的局面和支柱产业的发展前景吸引了各地政府投资进入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由此涌现出一大批汽车零部件企业,但这些企业规模较小、重复建设严重、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简陋。整车厂的排他性采购使得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依附其生存。
第三阶段为90年代中期到现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零部件生产技术水平迅速发展,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无论从生产能力、产品品种上,还是从管理与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发展过程如下:①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励下,诞生了一批优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②部分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能力,重点零部件企业已基本具备了与整车同步发展的能力;③为降低零部件自制率,部分整车厂将其零部件生产进行了剥离;④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方法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
2)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高速发展、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以及汽车零部件出口市场的扩大,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开展技术升级,跨国零部件供应商也纷纷在国内建立合资或独资公司,从整体上带动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快速发展。
在汽车产业链全球化配置的趋势影响下,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市场也呈逐年递增趋势。除2008年、2009年受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出口额出现下降外,2005年至2014年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均维持较高增速。如下图所示,2005年至2014年间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额由98.89亿美元上升至591.7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1.99%。受整车出口需求、全球经济形势及人民币汇率变化影响,自2015年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金额连续两年下滑。
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群逐步形成
迅速扩大的市场空间促使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向专业化、体系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也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行业规模的扩大,我国逐步形成了东北、京津冀、中部、西南、珠三角及长三角六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各集群地区分布着众多零部件产业园区。行业的集群化发展,有利于分工的精细化、专业化,使信息传递更为快捷、物流运输更易组织,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
②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关系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③零部件向高端制造业升级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研发投入较低、产品质量竞争力不足是行业长期存在的问题,总体来看,国内零部件企业的整体竞争力相比国际巨头仍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逐步成熟,消费者对汽车的安全性、舒适性、美观度等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整车厂对零部件供应企业技术实力、经营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同时国内的产品质量法规与政策日趋完善,使得整车厂及零部件供应商承担更大的风险与责任。行业的发展趋势促使零部件企业不断向高端制造业升级转型,即通过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等技术控制成本的同时,实现产品质量、稳定性及技术含量的提升,进而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④不同品牌整车的配套体系差异化明显
目前,我国汽车产业主要包括欧、美、日、韩和自主等多种品牌体系,各品牌体系零部件配套供应的市场化程度有较大差异。对于国内自主品牌零部件企业,自主品牌是主要的配套市场,而欧美系配套市场只有部分研发能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才能进入,日韩系配套市场则因市场化程度最低而难以进入。
⑤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提供新的行业机遇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产业政策,在购置补贴、免征车辆购置税、用电价格、充电设施建设、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等诸多方面给予了大量政策支持,在政策扶持以及市场需求两方面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2年的约1万辆增至2016年的50.70万辆,已成为汽车产业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给汽车零部件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同时也促使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制造等方面向节能型、环保型、高技术型升级转型。
4、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
(1)系统化
在汽车产业分工细化的背景下,为更好的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整车厂从采购单个零部件逐步过渡到采购整个系统(汽车转向系统、汽车传动系统等),新的采购体制可以充分发挥整车厂、各级零部件供应商各自的专业优势,提高产品品质、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在供货的系统化趋势下,汽车零部件厂商需要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形成研发、采购、生产、库存综合管理能力,促使汽车零部件厂商走向独立化、规模化发展的道路。
(2)平台化
目前国外汽车工业已经广泛采用平台化战略。平台化战略实际上是将汽车从单车型的开发转向系列化、多样化、共用化。平台战略的核心是提高零部件的通用化,尽最大可能实现零部件共享,即可以实现通用零部件更大规模的生产,以减少不断增多的车型数量和不断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而导致的高昂开发本。平台战略能够使降低成本与产品多样性取得很好的统一,通过实施平台战略既可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又可达到一定规模效应从而批量降低单件成本。
(3)模块化
模块化就是将零部件和总成按其在汽车上的功能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高度集中的、完整的功能单元,模块化设计思想贯穿在汽车的开发、工艺设计、采购和制造等环节的全过程之中。实现模块化,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模块化要求模块供应商具备系统模块的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物流协调管理能力。由于模块化的出现,世界汽车业将会出现整车制造商与模块供应商在开发、制造、服务方面的紧密合作。世界汽车工业近来出现了―0.5‖级供应商的称谓,以区别于原来概念的一级供货商,这些规模大、能力强的零部件供应商具有模块化设计、开发、制造和服务等全方位功能,与整车厂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4)环保化
未来汽车产品将以环保为中心,在新型动力开发、原材料选用、汽车使用和报废等环节中充分体现汽车与环境的和谐。在新型动力开发上,研制技术领先的燃油系统,如高压喷油泵、高压喷油器、环保控制单元和装有压力传感器的燃油管等;在原材料选用上,立足于开发零部件的新型替代材料,使汽车零部件轻量化,以减少燃料的消耗;在材料再生利用上,重视汽车报废后零部件材料可再生利用,以减少污染。
(5)轻量化
轻量化是未来汽车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而未来汽车的轻量化实际上就是零部件的轻量化。近年来,汽车铸件不断被密度较低的铝铸件取代,新一代汽车中钢铁等黑色金属用量将大幅度减少,而铝镁合金用量将显著增加。
5、汽车零部件细分行业发展概况
汽车零部件包括汽车热交换系统类、汽车传动系统类、汽车引擎系统类等,各类系统包含的零部件门类繁多。公司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品类包括汽车空调压缩机零部件(属于热交换系统)、自动变速器零部件(属于传动系统)、发动机正时系统零部件(属于引擎系统),其对应细分行业市场发展情况具体如下:
(1)汽车空调压缩机
汽车空调压缩机是汽车空调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起着压缩和输送制冷剂蒸汽的作用。空调压缩机的分类主要有斜盘式、旋叶式和涡旋式,其中斜盘式压缩机成本低、效率高,被大多数供应商所采用;旋叶式压缩机因其体积和重量小,易于在狭小的发动机舱内进行布置,同时具有噪声低、振动小等优点而用于微型车上;涡旋式压缩机体积小、做功大,但其制造精度要求比一般压缩机高,维修成本较高。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三季度,我国汽车空调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510万台。根据法雷奥预测,2016-2025年间,全球汽车热系统行业复合增速大约在3.4%,而中国的汽车空调行业增速将达到6%。
新能源汽车是近两年增速最快的领域,由于驱动电机完全或部分取代了发动机,因此电动车无法采用发动机驱动空调压缩机,而只能采用电动压缩机。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带动电动压缩机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随着马勒和贝洱整合,德尔福、伟世通相继出售热交换系统业务,全球汽车空调领域形成了四大巨头,分别为Denso(日本电装)、Valeo(法雷奥)、Hanon(汉拿空调)、Mahle(马勒贝洱),四大巨头占据了50%以上的份额。目前本土车用空调压缩机企业仍居劣势,大部分整车配套市场掌握在外资公司手中。虽然中国生产的汽车空调压缩机已经具备相当水平,但在设计能力方面,与国外先进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自动变速器
变速器是汽车传动系中最主要的部件之一,用于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并传输动力。变速器功用是:①改变传动比,满足不同行驶条件对驱动力的需求,实现发动机与整车的最佳匹配;②实现倒车行驶;③中断动力传递,在发动机启动、保持怠速运转、换挡和停车等不需要动力输出时中断动力传递;④实现空挡。
汽车变速器按照操控方式可分为手动变速器和自动变速器两大类。在驾驶便利性的需求下,手动变速器的市场正逐步被自动变速车型替代。常见的自动变速器主要包含机械自动变速器(AMT)、液力自动变速器(AT)、机械无级自动变速器(CVT)和双离合自动变速器(DCT),各类自动变速器在设计构造和工作原理上都有明显区别。
2013年我国自动变速器销量733万套,乘用车配套市场份额约为52%。其中AT具有529万套的市场规模,DCT和CVT市场规模维持在100万套左右。AMT多应用于低价车型,市场空间较小。近年来,在终端需求明显提升的背景下,自动挡份额逐步提升,至2016年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渗透率达到40%,其中乘用车自动变速器的渗透率已达到60%。
目前,全球自动变速器供应商主要集中于爱信、采埃孚、加特可、博格华纳、格特拉克等。而中国大部分自动变速器市场被外资及合资企业占领,中国品牌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小。同时,中国品牌企业尚未完全掌握(AT、DCT)核心技术,部分核心零件仍依赖国外进口,已上市产品可靠性仍待提高,导致中国品牌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
(3)发动机正时系统
发动机正时系统通过控制气门的开闭时刻,准确地实现定时开启和关闭相应的进气门和排气门,使充足的新鲜空气得以及时进入气缸,废气得以及时排出气缸,从而保证发动机具有正常、良好的动力输出表现。该系统使汽车引擎保持低高扭矩,并获得高速高功率。
正时系统的传动件分为正时链条和正时皮带两种。正时皮带在发动机中应用已久,技术成熟,成本较低,噪音较小,但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随着造车技术水平和工业发展的不断进步,部分发动机的正时皮带已被发动机链条所替代,与传统的皮带驱动相比,链条驱动方式的传动可靠、耐久性好并且还可节省空间,整个系统由齿轮、链条和涨紧装置等部件组成。
根据Marklines全球汽车产业平台的数据,2015年中国可变气门正时系统的市场规模约为88.21亿元,主要由德国、日本和美国企业垄断,主要供应商包括电装、博格华纳、舍弗勒和爱信精机等。
6、洗衣机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1)我国洗衣机行业发展概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至2017年间,我国家用洗衣机产量由2006年的3,560.50万台增长到2017年的7,500.90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7.01%,具体增长情况如下:
上图中,2010年家用洗衣机产量增幅达到25.62%,主要是受益于2009年开始实施的―家电节能补贴‖、―家电以旧换新‖、―家电下乡‖政策。2011年之后,国内洗衣机行业进入稳定发展期,年度之间的产量变动不大。
如下图所示,近年来,滚筒洗衣机正逐渐取代波轮洗衣机的行业主导地位。2016年4月,我国滚筒洗衣机零售量首次与波轮持平。
滚筒洗衣机符合消费升级趋势,从城市向农村逐渐渗透。预计未来三年,滚筒洗衣机销售占比将快速提升。
(2)洗衣机零部件行业发展概况
洗衣机制造成本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零部件,零部件的质量对洗衣机整机质量有决定性作用。洗衣机零部件种类较多:从产品形态上看,洗衣机的主要零部件包括箱体、顶盖板、平衡块、外筒、内筒、门封、门组件、电机、三脚架、电脑控制系统、底脚板等;按制造工艺划分,洗衣机零部件又可以划分为电机、钢板、注塑件、精加工件、压铸件、电子元器件等。尽管不同洗衣机零部件的制造工艺、原料有所区别,但都主要为洗衣机整机组装企业配套,受下游家电市场的影响与制约,因此其发展特点、经营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洗衣机行业的稳定发展,洗衣机零配件生产企业不断加大投入,从产能、质量、技术等方面全面提升配套能力,以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海尔、小天鹅等一些大型家电企业已经在电机、离合器等上游核心技术领域加强布局,掌控了核心零部件的设计生产,以强化技术竞争力并控制成本。而在非核心零部件领域,我国洗衣机零部件供应商主要为一些五金铸造企业或注塑件生产企业,其产品定制化程度不高。这些企业大多数规模较小,市场集中度较低其生产的铸件、注塑、冲压件通常广泛应用于空调、电视、洗衣机等各类家电领域。
我国家电制造业已进入成熟期,洗衣机零部件行业也随之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民心和质量标准的不断细化,未来市场必将淘汰一批装备能耗高、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产能将进一步向由技术、有实力的厂家集中,洗衣机零部件的市场供给将更加规范和集中。同时,伴随着供应链扁平化的趋势,未来拥有较强参与设计能力、良好用户交互能力、模块化制造能力、模块质量保证能力以及数字化能力的供应商将更具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