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废物品处理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旧家电处理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的发展,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和更换率逐年增大。废旧家电的体积普遍较大,处理较麻烦,产量又在逐年增加,目前有无较有效的处理办法,所以导致废旧家电成为新的城市污染源。部分家电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废旧家电没有被合理的处理,既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也会危机人类的健康。其实旧家电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比如电视机中铜、铁、铝的比例为16%,还有其他有价值物质,总有价率可达69%,电冰箱和洗衣机的有价率也可达到50%以上,空调中的有价物质会更高。而且废旧家电中的塑料几乎可以完全回收再利用。所以合理的处理废旧家电,不仅能将废旧家电中的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还能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但现如今废旧家电的处理主要是通过人工拆解,人力消耗大,对操作者身体有害,处理效率低,处理成本高,有价资源的回收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废旧家电处理工艺流程。
一种废旧家电处理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S1:人工拆解,对废旧家电进行人工拆解,拆除废旧家电中可回收的部件,废旧家电中的冷媒和润滑油部分进入冷媒回收装置,并分离出润滑油和氟利昂,其他部分通过鳞板输送机输送至下一生产线;
S2:破碎,进入破碎室的废旧物料经过破碎机的破碎,将大块物料破碎成小体积物料;
S3:风力选别,将进入此生产线的废料进行风力筛选,在泡棉吸引系统的作用下,风力将轻质物品分离至PUR微粉化处理系统,进行氟利昂的纯化回收和PUR的挤压减容,其余重质物品在振动输送机的带动下进入下一生产线;
S4:磁力选别,利用磁力作用将物料中铁金属进行分离,其余部分进入下一生产线;
S5:涡电流选别,废料通过涡电流选别机进行选别,塑胶从废料中分离出,并进行分类,其余废料从出料口进入下一生产线;
S6:比重选别,经涡电流选别后的废料再经比重选别,对铜和铝进行回收,完成最后的生产步骤。
优选的,所述破碎室内设置安全防爆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破碎室内的安全指标,保证破碎操作在安全模式下进行。
优选的,所述破碎机为锤击式破碎机,铁金属在锤击式破碎机的作用下破碎成更细的铁末,所述的锤击式破碎机的结构简单,破碎比为10~50,破碎效率高。
优选的,所述锤击式破碎机的工作流程是,铁金属从给料口进入破碎机内,经过高速运动的锤子的打击而破碎,破碎机下部设有筛板,小于孔筛尺寸的铁金属通过筛板排至回收区域,大于筛孔尺寸的铁类废料继续受到锤子的打击,最终符合尺寸要求排至回收区域,利用锤击式破碎机的反复破碎,提高铁金属的回收率。
优选的,所述氟利昂的纯化回收操作采用中国台湾制造的日本活性炭回收技术。
优选的,所述涡电流选别机的主设备为德国制造。
优选的,所述各设备均采用网络控制,通过电脑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排查故障,使生产流程清晰明了,生产操作简单易行。
本发明提供的废旧家电处理工艺流程,主要针对废旧家电的处理,采用多工位一体自动处理技术,通过人机协同合作,减少废旧家电中的有毒物质对操作者的伤害,并可将废旧家电中的可回收部件完整回收,再通过分步回收将废旧家电中的铁、铜、铝和塑料有效回收,还能将氟利昂从废旧家电中分离出,避免氟利昂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该处理工艺流程完善,处理效率高,金属和塑料的有效回收率高,资源浪费少,可有效解决废旧家电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用性强,适用范围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解说。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废旧家电处理工艺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S2:破碎,进入破碎室的废旧物料经过锤击式破碎机的破碎,将大块物料破碎成小体积物料,锤击式破碎机的破碎比为25;
S3:风力选别,将进入此生产线的废料进行风力筛选,在泡棉吸引系统的作用下,风力将轻质物品分离至PUR微粉化处理系统,进行PUR的挤压减容,并采用中国台湾制造的日本活性炭回收技术对氟利昂进行纯化回收,其余重质物品在振动输送机的带动下进入下一生产线;
本发明中,所述破碎室内设置安全防爆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破碎室内的安全指标,保证破碎操作在安全模式下进行;所述涡电流选别机的主设备为德国制造。
本发明中,锤击式破碎机的工作流程是,铁金属从给料口进入破碎机内,经过高速运动的锤子的打击而破碎,破碎机下部设有筛板,小于孔筛尺寸的铁金属通过筛板排至回收区域,大于筛孔尺寸的铁类废料继续受到锤子的打击,最终符合尺寸要求排至回收区域,利用锤击式破碎机的反复破碎,提高铁金属的回收率。
本发明中,各设备均采用网络控制,通过电脑对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排查故障,使生产流程清晰明了,生产操作简单易行。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