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数据场景设计服务专精特新管理诊断服务

数据资产运营、数据知识产权、数据知识产权战略

政策解读|知识产权布局与运营|诉讼与维权

(028)84400310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市(州)科技局、扩权试点县(市)科技局,各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厅编制了《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附件:《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2022年10月17日

附件

四川省“十四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一、规划背景

(一)现状基础

“十三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实施,取得显著成果,为引领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迈向中高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我省聚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创新资源优势,依托省内高校院所和优势企业,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涌现了歼20、华龙一号、超超临界发电机组、“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等重大成果;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整机、大飞机关键部件、静脉麻醉新药环泊酚(I类新药)等创新产品200余个,填补多项国内空白;攀西试验区铁、钒、钛利用率大幅提高;农畜育种攻关育成突破性新品种500余个,成为全国三大育制种基地省之一。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围绕全省重点领域,强化省市联动和跨市域合作,鼓励高校院所、优势企业等,积极创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孵化载体等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到2021年,全省共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6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3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4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5个,双创示范基地联盟46个,各类孵化载体突破1100家,成都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聚焦研发设计服务、信息资源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实施新兴业态培育、试点示范引领、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科技服务体系再造四大工程,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为主体,建设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13个,全省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402家,科技服务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到2021年,全年全省科技服务业实现总收入346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通过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体系,逐步优化创新生态,推动我省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21年,全省共有高新区27家,其中国家高新区8家,位居西部之首;全省高新区营业收入总计3.04万亿元,同比增长22.13%;成都高新区营收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

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壮大。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倍增等五大重点工程行动,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一大重点领域,高新区建设等五大重点区域聚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增长。到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24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数达到14817家,瞪羚企业达到152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3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四川省超额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目标。全省新兴领域有效推进,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科研规模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日益增强。“十四五”时期,四川省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抓住机遇,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分类布局,持续推进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深入发展。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融入新的发展格局,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国际看,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呈现交叉、渗透、融合、扩散的鲜明特征,新技术、新产品、新赛道、新业态不断涌现,资源要素配置方式、生产组织模式和价值创造路径深刻变革,创新已经成为重塑全球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步伐加快,数字经济引领新旧动能转换的主引擎作用进一步凸显。战略性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重构,持续强化固链、补链、强链能力,将成为新时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线。

从我省看,“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创新资源集聚驱动新优势培育加快,新的增长点不断涌现并趋于成熟,高新技术产业体系逐渐发展壮大。同时,四川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产业体系不优、协调发展不足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十四五”期间,四川省将以国家战略为引领,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绿色低碳、生物医药等领域,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速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着力构建有利于促进创新、激发活力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与产业基地等,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业态与新模式,为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与新活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产业发展全局的核心,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与制度创新协调互促。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加速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推动高新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使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坚持转型发展。深化大数据、云计算、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领域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融合,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坚持企业主体。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大力引进、培育高技术企业和高端创新平台,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创新资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

坚持目标导向。立足2035年远景目标,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重点领域,前瞻部署基础研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突破,积极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先发优势。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提能增效,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再上新台阶,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加大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攻克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钒钛稀土等现代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重点领域技术攻关路线图实现全覆盖。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67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600亿元,研发机构达到4000个。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凸显。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创新机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协同合作、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6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0家,瞪羚企业达到400家。

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科技服务业各业务领域持续健康发展,持续推进新技术集成、共享经济发展等技术集成应用,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建立完善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体系,加快搭建、完善科技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科技服务品牌。力争到2025年,全省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6000亿元。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法规政策配套健全,创新服务体系完善,科技与金融紧密发展,形成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格局,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落成,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到202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3%,国家级及省级高新区达到35家。

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聚焦“5+1”“10+3”*4+6”现代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创新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到202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96万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8%。

表1“十四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年值

2025年目标

1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

亿元

23576

29600

2

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工业营业收入比重

%

34.8

38

3

高新技术企业数

10247

16000

4

每万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125

130

5

科技型中小企业数

14817

20000

6

瞪羚企业数

152

400

7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

1396.74

1600

8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4.04

5.67

9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5.9

6.5

10

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

人年

44

50

三、重点领域

(一)电子信息

1.集成电路。

重点开展新一代射频通信芯片、AI芯片、物联网芯片、边缘计算芯片、功率芯片、光通信芯片、处理器架构、Chiplet技术与软件定义芯片、神经形态芯片、存储芯片、化合物半导体大功率器件研发;推进传感芯片、媒体识别与理解、超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元器件和封装技术,超高清视频处理芯片等产品的突破性发展,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2.新型显示。

开展超高清大尺寸显示面板、AMOLED/Micro-LED显示屏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新型TFT、超高清显示材料、掩膜版、发光材料、光学薄膜、驱动芯片、Mini-LED背光、光刻机、图像处理等设计与制造技术,进一步推进柔性显示触控集成一体化量产技术、车载显示屏和超高清/极清激光显示屏幕批量产品化,打造新型显示技术研发高地与世界级产业集群。

3.信息安全。

围绕夯实网络空间安全基础、强化网络治理能力、构建主动防御体系等关键任务,开展新型密码设计分析、高性能安全芯片、通信保密、人工智能安全等基础共性技术研发;推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智能安全防御、数据安全治理与内容监管、网络空间情报分析、安全应用等技术攻关和产品化;推动商用密码在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等场景及政务等关键行业开展应用示范;推进国家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信息安全研发与产业化基地。

4.新一代网络。

5.先进计算。

开展高性能计算、云计算、深度学习、类脑计算、认知计算等先进计算技术和大规模数据采集、传输、存储、管理、预处理、分析、计算、可视化和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重点研发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与文件系统、数据存储、数据共享、数据容器、多源异构大数据融合等先进计算和大数据系统,推进先进计算在城市公共安全、数据密集型计算等产业化应用,推动我省先进计算与大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6.软件与信息服务。

聚焦关键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和新兴领域软件,开展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安全中间件、专用工业软件和高可靠嵌入式软件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研发安全国产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和高性能嵌入式实时操作新系统、面向国产操作系统的行业应用软件、国产安全中间件和工业软件等系统和产品,推进国产软硬件平台的分布式事务型数据库、跨平台嵌入式中间件、新型工业APP和新兴领域软件在“5+1”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应用,推动软件产业与信息服务高质量发展。

7.量子科技。

专栏1电子信息技术

实施工业软件及信息安全重大科技专项和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重大科技专项,聚焦创新设计类、生产工艺类、生产控制类、工业信息安全等工业软硬件,芯片器件建模、技术仿真、工艺优化、封装开发等集成电路优化设计,柔性AMOLED、超高清激光投影机、极清激光显示屏等新型显示创新产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重大战略性创新产品,显著增强我省在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二)航空航天

1.航空与燃机。

开展航空航天智能制造、专用装备及智能化工艺装备;小推力涡扇发动机及APU整机设计、综合试车及验证;航电系统与设备的研发、集成、测试与保障;国产航电系统适航体系与认证能力建设;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替代、发动机再制造维修、复合材料维修等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航空航天自动化装配关键技术及装备;国产支线客机机头模块化、批量化交付、新型国产大飞机头研制、系统集成、试验验证及交付;基于MBSE的航空发动机一体化研发体系建设;发动机短舱/反推装置;中小型分布式燃气轮机;机载卫星通信系统及全球追踪系统等研制。

2.民用航空。

开展智慧机场运行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重点开展机场数字化、无人化、智能化运行控制装备研制;开展新一代智慧空管系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航空运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通用航空关键装备研发及应用技术研究,低空飞行保障及应急救援装备研制等。

3.特种通用飞机及无人机。

开展特种通用飞机的总体设计、通航飞机平台的加改装;重点开展吨位级物流无人机设计与应用、工业级无人机设计、应用与服务体系建设等技术攻关。

专栏2航空航天技术

实施航空与燃机重大科技专项,聚焦航空发动机研发体系构建与能力提升、发动机短舱/反推装置、系列化中小型分布式燃气轮机、系列化小推力涡扇发动机、新型国产大飞机机头研制、自主可控机载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等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重大产品,显著提升我省航空与燃机领域综合创新能力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三)装备制造

1.轨道交通。

聚焦轨道交通在更高速度、更大载重、更加智能、更加可靠及极端复杂环境等发展方向,以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为依托,重点研发复杂环境下的线路勘察设计技术,智能化、谱系化的建造、检测、监测、运维、救援等成套工程装备;开展时速400公里轨道交通工程关键技术深化研究,推动5G、北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开展城际、市域(郊)铁路网络化、公交化、智能化运营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移动装备产业化;进一步提升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周界入侵报警系统等轨道交通防灾减灾装备技术提升;围绕时速600公里级高速磁浮系统、3万吨长大重载列车开行、低真空管(隧)道高速列车及山地齿轨交通等新制式轨道车辆装备开展成套技术研发储备及试验验证平台建设。

2.智能装备。

开展高端装备数字化优化设计及集成创新、智能控制及智能运维、机器人结构/驱动/感知/控制一体化协同设计、高性能3D打印工艺及装备、智能检测与分析控制、智能化装配与虚拟装配等关键技术研究,研发智能柔性加工装备、特色产业智能成套装备、智能作业机器人、高端装备关键零部件,助力我省装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能装备在我省“5+1”产业应用,推动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

3.新能源与智能汽车。

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车载集成应用、性能测试评价与优化、安全防护、高压储氢加氢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氢燃料电池汽动力总成系列化、燃料电池发动机系列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研制;开展纯电动汽车整车高可靠、低成本、高安全、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展电池单体及系统、电驱动总成、能源互联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展智能(网联)汽车5G通信、云控制、基于人工智能的感知/决策/控制/驱动等关键技术研究,助力我省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3装备制造技术

实施智能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和轨道交通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极限制造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高档数控机床、智能机器人、生物制造装备、先进能源智能成套装备、新型增材制造等智能化装备,时速400km高速铁路工程、轨道交通智能建造、多网融合列控系统与装备、高能效和智能化的牵引供电核心装备、多源动力系统列车等轨道交通创新产品,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重大产品,显著提升我省智能装备和轨道交通领域综合创新能力与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

(四)先进材料

1.先进基础材料。

重点研究高性能的合金钢、焊接材料、硬质材料、铝合金、镁合金、铜合金、阻尼合金、高熵合金、高纯金属与合金、功能性合金粉末、增材制造专用合金材料等金属材料及制备与产业化技术,以及功能性无机非金属粉体材料、电磁功能陶瓷、人工晶体、碳材料、催化材料、超硬材料等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绿色环保制备技术;研发高性能树脂合成及通用高分子高性能化技术,开发生物基可降解、阻燃和抗菌等功能高分子材料,以及先进高分子材料加工与应用和再生循环利用技术等。

2.关键战略材料。

重点研究电子信息用硅材料、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闪烁晶体、ZrO2晶体、柔性显示材料、低温共烧磁芯材料与器件等关键技术;研发SiC、玄武岩、碳纤维等无机陶瓷纤维和特种功能的高分子纤维制备技术及其复合材料,以及它们在航空航天和重大装备制造等高端产业中的应用关键技术;开展核能、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和燃汽轮机等重大装备专用关键材料与复杂构件研发;做强基础锂盐、正负极材料,加快补齐隔膜、电解液等薄弱环节,实现锂电主辅材料产业均衡协调绿色发展,突破高性能锂电池材料和光伏材料等新能源材料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储能电池及发电系统等高端产业中应用。

3.前沿新材料。

重点研发基于石墨烯类二维材料的系列应用产品及其在高传导性功能材料、全碳气凝胶、新型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磁功能新材料、高选择性高灵敏度传感器等高端产业中应用的关键技术;突破纳米材料在医药和化工合成和节能环保中的应用技术,以及纳米生物材料、纳米微电子器件、纳米传感器等产业化和应用关键技术;开发基于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高通量制备与表征技术,特别是极端条件下的先进材料合成制备与结构性能评价技术。

4.钒钛稀土材料。

重点开展高钛型高炉渣、低品位钒钛磁铁矿、氟碳铈稀土矿及共伴生有价资源等的综合利用与高效提取关键技术研究;研发高纯金属钒及钒基合金、钒催化材料、钙钛矿结构的钒储能材料及电池、全钒液流电池、二氧化钒功能材料与器件等钒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突破航空级海绵钛、高强高韧损伤容限钛合金和装甲钛合金、以及核动力、舰炮/火炮用高强钛合金无缝管等关键技术;开展环境和能源用稀土催化剂、5G通信用高温度特性旋磁铁氧体材料与高导热氧化铍器件、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与器件、超高纯稀土氧化物等稀土材料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专栏4先进材料技术

实施钒钛稀土重大科技专项,聚焦钒钛稀土选冶分离、钒材料、钛合金材料、钒钛特钢及前沿新材料、稀土材料的开发及应用等方面,进行钒钛稀土全产业链的技术研发,全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区试验区科技攻关,开发一批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重大产品,为我省钒钛稀土产业创新型及绿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五)绿色低碳

1.清洁能源。

开展水电、风电、天然气、核能、氢能、地热、生物质能源、智慧火电、页岩气、储能技术等领域关键技术和装备升级。重点推进大功率风电机组装备,光伏组件规模化集成系统,制储用氢一体化技术,低成本、长时效、高安全储能技术研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链支撑体系,培育一套全国领先的具有自主技术核心优势的清洁能源创新技术产业体系,打造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消费体系。

2.绿色化工。

开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精细化工、磷硫锂钛化工、钒钛稀土等产业升级改造、新型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重点推进炼化资源综合利用,天然气高值利用、功能精细产品绿色制造、资源高效清洁开采与冶炼新技术攻关。形成包含原料制备、材料合成、成套装备、催化系列技术等的全产业链技术应用示范及产业化推广,支撑化工原料和化学品生产制造,打造西南区域极具特色的绿色化工生产基地。

3.节能环保。

开展能源管理、低排放燃煤、地下空间和环境能源综合利用、污水、污泥及大气污染处理、以及新型节能装备等领域技术应用升级与创新。重点推进智慧能源管理、燃煤锅炉智能控制、深层地热开发、变革性水处理、城市污水地下处理、污泥处理、废气处理、新型机电、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噪声振动与控制等技术和装备攻关。积极引导节能环保企业加快完善产业创新体系和产业培育壮大链条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套,构建完善的产业技术创新链条。

4.智能电网。

开展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及电力数据综合服务领域,以及四川电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优势产业升级技术及装备攻关。重点推进新能源安全送出、多能源协同与电力替代、电力市场与碳交易、交通与电力融合、防灾减灾、智能运检等领域技术创新与装备研发,开展综合能源系统智能管控与运维示范。助推智能电网产业升级,打造适应我省能源消费特征的电力交易及碳交易体系,并针对配套“源—网—荷”能源电力装备。

专栏5绿色低碳技术

实施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清洁能源生产、输配、存储和供应,动力电池材料、生命周期监管及回收,晶硅光伏材料、电池和组件,数据存储介质、芯片与元器件、网络与体系、软件与系统等方面,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加快绿色低碳产业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

(六)生物医药

1.重大疾病防控疫苗。

布局重大传染病、肿瘤等疫苗的研发,加强核酸疫苗、重组蛋白疫苗和纳米脂质体等疫苗递送技术的研究,开发基于新靶点和新机制的创新疫苗产品;开展基因编辑动物模型、人源化动物模型和重大疾病动物模型的研发,为疫苗的研发和评价提供动物模型的支撑。

2.生物药。

3.化学药。

开展先导化合物优选筛选、新药设计、药物新制剂制备、药物早期成药性评价、长效和缓控释制剂研究等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和仿创结合的改良型新药、临床急需的高端仿制药、高难度的重要手性药物、高附加值的原料药和关键中间体等一批创新产品。

4.特色中药和民族药。

充分发挥四川地区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化种植技术、饮片生产技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技术、制剂技术、质量控制技术、中成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及提升、经典名方挖掘、有效院内制剂的开发、中药新药研发等技术攻关,提升中药和民族特色药的现代化水平,研发一批中药和民族特色药(例如藏药、彝药)产品。

5.高端医疗器械及设备。

前瞻布局新一代医疗器械技术研究。开展生物传感、基因芯片、微流控芯片、量子点荧光等体外诊断技术攻关,促进新型诊断试剂盒和设备的产业化应用;开展高性能生物医用材料技术创新,推进人工器官/类器官、可引导诱导的干细胞/组织再生材料、组织器官修复生物材料、血液净化材料、口腔装备材料等医用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转化;开发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的临床辅助、康复训练设备以及智能健康设备,研发多参数健康监测可穿戴设备。

专栏6生物医药技术

实施生命健康重大科技专项,聚焦恶性肿瘤、重大传染病、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重大疾病治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疫苗和药物的研制,整合精准诊疗、人工智能、大数据、新型生物材料等多学科前沿技术,创制一批创新药物及医疗器械,构建疾病防控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重大疾病的区域防控能力。

(七)资源环保

1.固体废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

围绕石油与天然气化工、磷硫锂钛化工、钒钛稀土、电动汽车领域中退役动力电池、废旧加氢催化剂、磷石膏、硫铁矿烧渣、磷铁渣、磷矿尾矿、锂精石尾、钛白废渣等典型大宗工业废弃物,开展综合利用新技术及装备研究。重点推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多种固废协同处置,工业、农业以及生物质固废的集成化处置及利用技术攻关。实现固体废物的安全处置、规模消纳以及高值化利用。

2.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

开展钒钛、稀土、锂、磷、钾、玄武岩、碲铋等重点种类矿产资源采选冶炼新技术及装备研究。重点推进资源绿色高效冶炼、延伸发展下游深加工产业、矿产资源全元素利用、“资源—材料”一体化、副产品资源化利用、高端产品制备技术及装备集成。降低企业能耗、物耗及排放指标,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精深加工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

3.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开展石化、新材料、有色金属、建材等重点行业工业原料、生产工艺、产品及副产物全链条清洁化研究。重点推进生产燃料、原料清洁化及高效使用技术,产品清洁化技术,生产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减量及控制技术,适合我省厨余垃圾特性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节能、减污、降碳等清洁生产领域,以及废钢铁、废铜、废纸、废塑料等主要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领域重大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及装备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强物料循环以及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进能量回收及梯级利用,实施工业污染的全过程控制与综合防治,构建循环技术体系。

4.大气污染控制。

开展大气重点和典型污染源多区域一体化检测、复合污染物联网检测及精准化大气质量预警、预报技术及智能监控系统研制。持续突破汽车尾气净化、工业废气减排和治理等技术,重点推进源头减量、烟气利用、颗粒物高效回收、多污染物综合防控、室内及集成区域大气环境改善共性技术,加强技术、产品和装备集成化研究。构建“减量—监测—预警—防控”一体化大气污染防治体系。

5.水污染控制。

开展城镇生活污水、乡村污水、工业废水的高效绿色低碳处理关键技术及装备、污(废)水有价物质回收及综合利用技术、地表水与地下水环境污染识别与控制新技术、地下水污染排放自动监测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地下水污染扩散预测预警、风险管控与治理修复技术、流域水环境污染识别与模拟技术、水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的研发与示范。持续突破泡莱废水、酿酒废水、页岩气废水、化工园区废水等四川特色产业领域高浓度有毒难降解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及装备,重点推进乡村污水面源污染治理与资源化、脱氮除磷新技术、重金属废水处理、污水处理新型节能装备的研发。开发城市污水新兴微量污染物全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构建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系统。

(八)科技服务

1.研发设计服务。

大力发展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创意设计、集成设计等设计服务业,鼓励和支持在多行业多领域探索第三方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等研发服务新业态。鼓励核心制造企业面向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打造产品价值链协同平台,构建研发设计资源空间,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设计资源共享,探索研发设计外包众包及社会力量参与互动的新模式,打造研发专业化、标准化、全流程、一体化的“互联网+”智慧服务平台。

2.信息资源服务。

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创新,建设跨行业物联网运营和支撑平台,发展碳中和服务、健康养老服务、数字教育和数字生活服务联网。打通信息服务与多领域融合应用的通道,培育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各领域应用发展,打造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生态,推进发展信息消费行业。支持发展网络安全产业及其重点领域产品。

3.电子商务服务。

建立“川货电商节”平台长效促消费机制,开展“千百十”工程,组织“月月购”,保持线上消费热度不减。培育提升电商新业态基地,强化供应链能力。深化省级电商示范体系建设,争创更多国家级电商示范单位。发挥跨境电商综试区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运用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加快转型升级,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数字化发展,带动四川品牌集群式出海。

4.文化科技融合。

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和科技应用能力,着力培育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面启动“智游天府”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文化+旅游+科技”的思路整合全省文旅资源,打造立足四川、服务西南、面向全国的文化和科技融合服务平台,有效聚集文化科技融合创新资源,推动数字文旅应用推广。

5.科技金融服务。

抓好上市后备资源库和“五个一百”家企业的入库工作。持续跟踪对接重点市(州)和有需求的市(州),开展“送金融走基层”活动,提升市(州)基层对接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推动天府(四川)股权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专板”,进一步扩大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大力推广“金融顾问”制度,加快推动科技小贷提质升级,引导拓展多种合作模式,加大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力度。

6.科技推广服务。

支持开展知识产权交易、产权融资,为企业并购、融资、上市等经济活动提供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服务。鼓励与金融服务机构合作开展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质押融资、知识产权保险等业务。提升服务机构在司法诉讼、行政执法、调解仲裁等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程序中的专业服务能力。支持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发展,依托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加快推进区域技术转移“1+4+N”服务体系建设。

7.检验检测服务。

瞄准我省确定的五大万亿级支柱产业,主动对接产业提供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和前瞻性服务。发挥成都作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的优势,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新区建设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公共技术平台公开服务项目,为企业提供检测、标准、认证认可、知识产权、出口等一站式质量技术基础服务。鼓励公共技术平台减、免、缓收检测费,降低企业检测成本,支持以非营利方式向社会共享实验室设施、设备、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

专栏7科技服务

实施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专项,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协同发展,引导科技服务企业“升规”、“稳规”、做大做强,推动科技服务重点领域差异化发展,支持科技服务平台提档升级。

(九)技改升级

1.传统产业制造装备及产品智能化升级。

开展传统产业先进制造技术、工艺过程智能化、生产过程可视化、智能运维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展传统产业产品智能化升级技术研究;开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智能电网及产品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开展机械、能源化工及食品饮料等领域智能化、柔性化装备研制及应用。

2.传统产业设计生产流程数智化升级。

开展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开展智能制造体系、先进控制与优化、数字化车间、云制造服务及制造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智能制造应用示范。

3.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

开展低碳设计、绿色新工艺、高能效低排放制造、制造系统高效低碳运行优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绿色制造应用示范。

(十)数字经济

1.大数据。

将数据作为核心生产要素,开展数据确权溯源策略、数据治理方法、数据质量鉴定方法、数据价值评估方法以及数据收益分成模型研究,实现数据资产化协同管理;重点研究数据银行共享模式、数据共享访问机制、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方法、数据共享服务体系以及跨链共享信任创造机制,实现数据的可控共享;加快推动行业大数据要素化与市场化流通。

2.物联网。

3.新一代人工智能。

4.扩展现实。

5.区块链。

专栏8数字经济

聚焦数据资产化协同管理与可控共享、物联网边云端协同、多模态智能感知、嵌入式普适智能系统、虚拟人与元宇宙模型、区块链分布式可扩展计算模式等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形成一批自主可控应用体系,显著提升我省数字经济赛道的竞争能力,实现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四、重点区域

优化区域创新发展机制,推动高端产业资源集聚,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推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战略科技创新平台重要承载区和产业创新要素加速汇聚地,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区域创新布局。

(一)西部(成都)科学城

构建“科产城人”融合共生、协同共进的创新建设模式,打造“一核四区”的功能布局,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推动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协同构建创新功能突出、创新服务完善、主导产业领先的“二次创新”承载地。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统揽,赋能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水平现代化。

持续汇聚战略科技力量,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攻方向,着力开展战略科技力量集中布局,面向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生态环境等优势领域,构建“4+3”实验室体系。高效运转重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主力军作用,激活创新平台效能,聚力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速构建前沿引领的高新技术集群。加速贯通成果转化渠道,推动构建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技术转化体系,面向光电与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落地一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持续增强区域发展动能,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发展思路,积极塑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发优势。

(二)中国(绵阳)科技城

坚持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建设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空气动力和高超声速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建成一批战略性、基础性科研设施,在核技术、空气动力、航空动力、激光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军民融合发展,建成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建设民参军企业总部基地和军转民科技成果孵化产业园,推动军民协同创新、科技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提升核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卫星导航、信息安全、智能装备等产业创新能力,实施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工程,构建国防科技工业特色鲜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技术制造业体系。

(三)高新区“双提双升”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根本路径,加快布局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为代表的重大项目,促进创新资源和新兴产业加速汇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圈,推动国家高新区提质升位。规范完善省级高新区认定管理,开展综合评价,推动省级高新区争先创优。支持资阳、宜宾、遂宁、南充、眉山、达州等省级高新区提档升级,积极创建国家高新区。支持自主创新能力强、高技术产业聚集优势明显、符合条件的园区建设省级高新区。利用高新区科技、产业和人才优势,集聚壮大产业链完备、竞争优势突出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推动全省高新区在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推动成都高新区与重庆高新区共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协同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汽车及轨道交通研发生产基地。

五、重点任务

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集资源、突出重点、集中时效,通过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突破,开发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实施一批高水平重大示范工程,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基础研究能力提升

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前沿方向,构建引领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布局,前瞻部署太赫兹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量子互联网、类脑智能等引领性前沿技术,为变革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提供源泉,重点加强支撑新兴产业和四川支柱产业发展的基础研究,为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战略储备。制定后补助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航空与燃机、生命健康、绿色低碳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组建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每年支持基础研究项目2000项以上,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立足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和社会民生发展重大需求,紧扣最核心“卡脖子”技术关键点,聚焦以工业软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领域,以航空与燃机、轨道交通、智能装备为代表的航空航天与装备制造领域,以创新药物研发、重大疾病防控疫苗、医疗器械创制等为代表的生物医药领域,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先进材料领域,以清洁能源、晶硅光伏和数据存储为代表的绿色低碳领域,以生物育种和川猪为代表的农业农村领域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等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核心共性技术攻关,培育重大标志性成果,着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重大创新产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每年支持技术攻关重大项目200项以上,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科技成果。

(三)企业创新主体培育

结合四川自身优势,增强企业创新动能,引育高技术人才、培育科技型企业、孵育新兴产业。强化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扩容倍增”计划,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计划,推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举措有效落实,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培育创新领军型企业,完善培育扶持体系,为瞪羚企业培育提供更加精准和及时的服务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主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培育一批核心技术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引领重要产业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打通产学研融合创新通道,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形成企业主导研发创新的发展格局。每年认定高企1500家以上,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00家以上,备案瞪羚企业50家以上。

(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加强军民协同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布局,推动军民重大科技任务联合论证、联合部署和联合实施,在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核能与核技术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推动中国(绵阳)科技城先进技术研究院、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区域转化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与央属军工企业战略合作机制,建设银河596、核技术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大力培育军民融合企业主体,力争孵化培育出我省领军骨干企业和军民融合企业集群。每年支持科技协同创新项目50项以上,力争形成一批军民协同创新科技成果。

(五)制造强省科技支撑

围绕我省现代制造产业重点方向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建设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产学研金用深度融合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聚焦科研原创化、技术产品化、产品规模化和产业协同化四个制造业创新链关键环节,疏通创新链堵点,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制造产业集聚,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的重塑,使创新成为推动四川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技创新汇智平台、天府永兴实验室、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等制造业高能级平台。

(六)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四川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创新资源集聚,支持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和天府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建设。遵循聚焦关键、分类指导、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高质量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和网络安全等技术创新中心、精准医学等产业创新中心、工业云制造等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突破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转化效果好、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连接高端创新资源,打造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产业自主创新原动力。每年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50家以上。

(七)创新人才队伍培育

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体系,完善“高精尖缺”科技人才支持激励政策。组织实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重大人才引进专项,加快引才引智基地、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建设,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后备队伍建设,支持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着力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充分激发科技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培养支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0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0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300名、科技创新创业苗子1000名以上。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策引导

对接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规划,积极向上争取国家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出台制造强省创新生态建设、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策源地、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高新区绩效评价等政策,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全链条科技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推动科技政策与人才、资金、金融、产业等政策的协同,强化政策的集成支持作用。

(二)强化人才支撑

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依托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高校院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企业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强化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三)深化开放合作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拓展区域合作空间。依托于“一带一路”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联动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全方位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与国内其他省市区的科技创新合作,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共同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川渝合作产业示范区、成立成渝地区国家高新区发展联盟等,推动川渝科技信息整合和资源共享,共建川渝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四)营造良好环境

推动科研诚信建设,构建科技监督体系,规范科技伦理,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健全科技安全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提高科普能力,充分发挥媒体、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在促进先进实用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在全社会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THE END
1.国家能源局:支持四川稳妥有序推进水电建设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北极星售电网获悉,12月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4107号(经济发展类285号)提案答复的函,其中提到,关于优化多元互补的绿色电源电网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四川结合本地条件,稳妥有序推进水电建设,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优化发展新能源,结合电网网架规划布局,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加http://www.cdzhenghe.com/show-23-395-1.html
2.四川:力争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达500万千瓦储能技术资讯为加快推动我省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现就推动新型储能项目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快新型储能规划布局 (一)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电网侧储能、稳步推进电源侧储能、灵活发展用户侧储能,力争到2027年底,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http://www.cnpec.net/news/show-217776.html
3.印发《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首页 | 政府领导 | 机构职能 | 政务公开 | 政务服务 | 政民互动 | 走进四川 图解: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 2022年12月16日 22时07分 来源: 四川省人民政府网站 【字体:大 中 小】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3298/13300/202212/c34912a88d394c05b4eb61dbf62ae395.shtml
4.川渝特高压系列22022年12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 出台的背景文件中原话“今年 7—8 月四川面临历史同期最高极端高温、最少降雨量、最高电力 负荷的“三最” 叠加局面,电力保供遭遇严峻挑战,暴露出我省电力系统存在突出短板弱项。” https://m.163.com/dy/article/HQFP5NJ305561DCF.html
5.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川府发〔2022〕34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现将《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2年12月1日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前言电源电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能源基础设施。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https://wap.cnki.net/qikan-SCZB202224001.html
6.四川电源电网规划出炉!三年时间,加快补来自双流服务【四川电源电网规划出炉!三年时间,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日前印发。《规划》提出,强化水力发电主体支撑地位,提升风光等新能源补充功能,增强气电煤电顶峰兜底能力,发挥新型储能灵活调节作用。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电力系统,电力装机规模再上新台阶、达16560万千瓦https://weibo.com/3962909908/MisyBhRAi
7.2024年11月17日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增光伏20.04GW【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到2025年新增光伏20.04GW 新建光伏配储比例≥10%*2h】12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文件明确主要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电力系统。电力装机规模达到16560万千瓦,水电、火电、风电、光伏发电占比从77.8% 、15.9% 、4.6% 、https://news.smm.cn/live/detail/102029300
8.四川发布《四川省电源电网规划(2022四川发布《四川省电源电网规划(2022-2025 年)》,提高火电发电占比。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备较强抗风险能力的电力系统,火电发电占比由15.9%提升至16.6%,水电发电占比由77.8%降低到64.1%,增强电源多能互补能力。 更多调研录音、深度研报请关注: "秋天的两只小鸡"。 https://xueqiu.com/5479402225/23766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