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报道,上海一对老夫妻在搬家时遭遇了“搬家刺客”,搬家前咨询时被告知需要6000元左右的费用,但实际却花费了4万余元,仅购买包裹家具家电的塑料气泡膜就花了18000元。
无独有偶,此前疏通马桶遭遇“马桶刺客”的话题已引起网友热议。
普通的上门疏通马桶有人竟花费数千元,有数名遭遇近似网友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们都是在互联网平台上搜索“疏通马桶”“疏通下水道”等关键词,随后选择排名靠前的一家进行沟通。这些商家往往沟通时报出的价格较低,但实际上门后维修人员会以“堵塞严重”为理由,使用自带的疏通剂进行操作,更有甚者在未告知消费者疏通剂价格的情况下私自使用,而这些疏通剂的价格往往在数百元左右,导致维修价格飙升。
上门疏通马桶成“刺客”
有网友被套路2000余元
据上海广播电视台报道,上海市民王阿姨想要搬家,通过百度搜索选择了排在第一位的公司上海嘀嗒搬场。王阿姨表示,在通过视频把所需要搬运的家具展示给搬家公司工作人员后,对方表示大概需要出动2辆车子,按照一辆车2400元来算,总共是4800元,包含搬家费人工费,另外拆装一台空调的价格是200元。
但搬家时却产生多项额外支出:安装空调的工作人员收取了空调管、氟利昂、打洞等的费用共计6370元;搬家工作人员要求购买包裹家具家电的塑料气泡膜,每卷要价300元,60卷气泡膜收费18000元;原本说好的只需出动2辆车,搬家公司却开来7辆。最终,王阿姨这次搬家总共花了41710元,且搬家工作人员一直未提供清单。
王阿姨的遭遇被曝光后,百度方面表示将先行垫付,退给王阿姨1万5千元,并承诺将协助其解决这场搬家风波。
在此之前,上门疏通马桶就曝出类似的“套路”。
来自杭州的小王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在去年6月遭遇上门疏通马桶套路,被收取维修费2100元。
小王称,她当时在美团上找了一家排名第一的维修公司,并且购买了一张30元的抵用卷。维修人员上门后,先是用一个钢丝线还有氮气泵进行了操作,之后说通不开,得用疏通剂,但其并未告知小王疏通剂的具体价格,之后便关上了卫生间的门进行操作。“弄完后跟我说一瓶疏通剂388元,用了5瓶,还有那个氮气也要钱,一共2100元,也没有核验我在美团上购买的抵用券。”
小王表示,虽然她对这个价格有不满,觉得自己受到了欺骗,但因为她是一个女生独自租房居住,面对人高马大的维修师傅心里害怕,当时就付了账。
此外,一名来自成都的胡女士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在今年大年初四她也遇到了相近的套路。
胡女士称,全家旅游回家后,半夜发现下水管堵了,她通过58同城找到了一个公司通下水道,在线上约定价格为80元。
胡女士向红星新闻记者提供了当时的付款记录,以及当时维修人员上门时所使用的疏通剂照片。红星新闻记者就该品牌疏通剂在电商平台进行了查询,发现仅有一家店铺进行销售,发货地为吉林长春,销量和评价皆为0。该商品的介绍页面显示,其加工厂为沈阳市某清洁除垢用品厂。而与该疏通剂性质类似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每瓶的价格大多在50元以下。
随后记者以消费者的身份致电了上述公司,其工作人员表示公司只是负责对该疏通剂进行灌装,对其售价和成本都不了解。“我们是加工方,有人给我们提供原料,我们有灌装机,进行灌装,其余的事情都不负责。”记者在进一步追问是谁向他们提供原料时,该工作人员表示,为家政公司,但具体情况不便透露。
搬家、防水补漏、家电维修……
上门服务“刺客”层出不穷
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只要涉及到上门维修这样无法在一开始定价的服务,隐性消费问题就层出不穷。
据中新网报道,有消费者在家电上门安装和维修时也遭遇了相似的情况,被隐性消费所坑骗,原本说好了安装费用,在维修人员上门安装或维修时,又以更换材料或安装材料为由,收取高额的材料费,几十元的零件却被收取了数百元的费用。
而在维修人员上门后,称漏水需要打胶,如果让他来打胶,那就不额外收测试费用,如果不需要他打胶,就要收取600元测试费用。最后在不到1个小时的打洞灌胶后,维修人员表示已完成补漏,并称需支付3800元钱,也就是说共使用了30多斤胶水。
但维修后一周内,陈先生家楼下邻居反映洗手间依然在持续漏水,甚至情况更加严重。陈先生向商家提出退款,但遭到拒绝。
胡女士家疏通所用的疏通剂受访者供图
“刺客”涉嫌侵犯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
专家:消费者需保存好凭证以便维权
对此类上门服务中存在的套路,中国法学会消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消保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陈音江认为,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套路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经营者首先应该做到明码标价,让消费者知道哪一项服务收多少钱,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得到保障。”
陈音江表示,如果维修人员在上门服务时进行没有依据地坐地涨价,或故意通过虚假的方式来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这种情况可能就会构成欺诈。另外,如果维修人员通过变相的强制方式去让消费者接受产品和服务,也涉嫌侵犯消费的公平交易权。
陈音江称,在遭遇上述套路时,消费者可以向维修方协商解决,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可以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去投诉,还可以通过申请仲裁或到法院起诉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商家在提供服务前,未将所提供的服务与产品价格明确告知消费者,使消费者发生误认,从而导致消费者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此种行为已经涉嫌欺诈,那就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此外,消费者也要注意选择正规的商家和商誉良好的平台,下单前要注意服务的关键信息,以免上当受骗。在保留证据后,消费者可以向当地消协或者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者以消费欺诈为理由提起民事诉讼,要求索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