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7月17日电题:锻造能打胜仗的“战斗队”——沈阳军区某汽车修理学兵大队提高保障能力记事
荀松涛、郭宁、严玉葆
战损装备如何野外抢修?如何前出支援保障?……近年来,沈阳军区某汽车修理学兵大队,围绕锻造能打胜仗的“战斗队”深入开展实战化训练,全面提高保障能力。
(一)
一次演练中,3辆战损车辆装备亟待抢修。由指挥车、运输车、抢修车等组成的车队,趁着夜色迅速抵达。
防卫警戒、展开作业装备和工具、分组实施抢修……开设的野战抢修点快速完成后,30余名官兵用便携式照明设备实施抢救抢修,很快将战损装备抢修成功。
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大队长周延虹介绍说,为了攻克夜间实战化抢救抢修训练难题,他们多次在营区开展模拟训练,工具箱组装车、无照明条件下行驶、搭设维修帐篷、开设抢修点……锤炼夜间组织指挥能力和防卫能力,锻炼官兵特殊条件下维修能力。
今年年初,大队官兵全员出动,机动至大山深处,展开实战化训练。指挥车低温启动不了,信息化车辆底盘故障,通信侦测瘫痪,多部车辆装备严寒中匮电……面对一道道实战化训练课题,一个个应急预案迅速启动。
在10多天的野外严寒训练中,大队官兵进行了30多种特殊条件下车辆装备抢救抢修技能训练,探索收集了严寒条件下车辆装备保障数据近100个,为冬季野外实战化保障积累了经验。
(二)
一阵炮火打击后,多部车辆装备战损严重。一台抢修车急驰而来,车上5名官兵利用携带的便携式工具器材,很快恢复了车辆装备的技术性能。
这台抢修车,就是经过大队升级改造后的“战场综合抢修车”。车上的5名乘员集修理工、电工等工种于一体,组成了可以完成抢救抢修中修任务能力。所用的便携式工具器材则是他们根据战场抢救抢修需要而专门设计的,里面轮胎快速充气、夜间照明器材等应有尽有,还可装入背囊方便携带。
“1号运输车匮电!”“3号牵引车匮电!”……严寒条件下,车辆蓄电池低温匮电情况报告一个个传来。
“迅速充电!”大队教研室主任张岸松带领官兵使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快速充电。只见野外帐篷中,8块蓄电池一次性接上一个小小的交流电转换装置,不到一个小时,蓄电池充电近50%。
为了解决野战充电难题,大队成立了攻关小组,指定教员张纲、李宏担当攻关重任。研究期间,他们多次在野外训练场、冬季严寒条件下反复试验,终获成功。这一成果还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奖。
(三)
教员,既要组织教学训练、又要作为“战斗员”上战场参与装备维修保障。大队政委韩涛介绍说,他们在培养技师和讲师“双师型”教员队伍的基础上,积极拓展适应战场需求的“指技合一型”技能,全面提高教员队伍实施保障的能力素质。
在与外军的一次联合反恐军演中,来自大队的教员们不分白天黑夜,9次参加应急抢修,每次都“手到病除”。期间,他们还对500多台车辆装备全部进行了检测和维护保养。
深秋时节,军区实兵演习如期展开。教员王亮等对4台车辆进行抢救抢修,只花费一个半小时就完成了任务。
近年来,大队5次参加总部和军区大型活动装备保障,次次完成任务出色,荣获全军汽车技工训练机构建设标兵单位,2次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荣立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