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网冀北承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运维室主管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兼职副主席祁春风
在环绕首都的广袤区域,纵横交错的国家电网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清洁电力。从位于京津冀电网末端到成为输送电力的主要通道,承德电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京津冀电力传输的重要枢纽。
在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位电力工作者,他25年坚守在电力检修一线,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先锋”和“尖兵”。在变电站,他是兢兢业业“技术骨干”,总有干不完的事,总有使不完的劲,一心只想为国家、为人民守护电网安全。在生产管理岗位,他是“拼命三郎”,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即使拖着病重的身子,也要坚持将工作干完。在“劳模创新工作室”,他是基层发明家,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忠诚为民、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开拓创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在他身上展现。他的事迹被他的领导、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逐渐被广大群众所知晓。他先后多次荣获冀北电力有限公司“优秀青年工程师”、“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工程师”“十大感动人物”,并荣获“河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他叫祁春风,是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运维室主管,在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兼职副主席,是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既是一线职工的“领头雁”,也是服务职工的“领衔人”,更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
“作为一名电力人,凭借我的努力让电网更安全、更加稳定可靠,为国家、为人民服务好,就是我毕生的梦想和追求。”祁春风掷地有声地说。
守护电网安全的“忠诚卫士”——
“作为一名电力人,要为国家保电、为人民服务”
电网安全,事关重大。守卫电网安全,靠的是一个个平凡的一线工作者。他们就像是一台机器上的“螺丝钉”,既平凡,又至关重要。
1993年秋,怀揣一张大学毕业证,祁春风来到了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在当时计划安置条件下,很多人都争着抢着去大城市、去经济发达地区,为个人成长进步迈好第一步。但祁春风没有这么想,作为一名农村的孩子、农民的子弟,他把岗位选在了偏远地区、末端一线,在“八二一”110kV变电站当了一名普通的值班员。
变电站地处山区农村,道路崎岖,交通不便,艰苦的条件让人望而生畏,但祁春风没有退缩。“一到这里,心里就涌起了强烈的责任感。”祁春风的信念无比坚定,“作为一名电力人,要为国家保电、为人民服务。”从此,祁春风作为一名基层电力人,检查维修设备,调试安装机器,维护倒闸操作、处理异常缺陷,似乎总有干不完的事,总有使不完的劲。
1996年年关将至,祁春风已经3年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了,变电站领导考虑到这一点,加之祁春风刚刚结婚,便安排他春节休假。工作后第一次回家过春节,祁春风提前预定了车票,买好了年货。可就在离站的前一晚上,设备出现大面积故障,2台变压器停止工作,附近4个村庄停电。当时,祁春风是站里的技术骨干,他不在,检修设备的效率定会显著下降。
是回应家人亲人的期盼,回家过个好年,还是回应驻地群众的需求,让当地村民过上“灯火通明”的春节?祁春风没有多想就做出了决定。
“让我去吧!我已经退掉了车票,年货也寄回去了,我的事不重要,一定要让人民群众过好年!”祁春风坚定地说。当时站领导已经派出人员检修设备,叮嘱他安心回家过年,但祁春风一门心思全在工作岗位上。他留下了,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检修人员不分昼夜、争分夺秒排除了故障,让当地居民过上明亮舒心的春节。
像这样的事,祁春风经历的不胜枚举,每一次他都选择了坚守。他在日记扉页中写道:“忠诚,不仅是思想上的体现,更是行动上的考验。只有真正做到对国家忠诚、对企业实诚、对人民真诚,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电力工作人员”。
执着的坚守与细心的钻研精神铸就了今日的成功。20多年来,祁春风所负责的变电现场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
在工作上付出的越多,对家庭的照顾就越少。由于工作岗位特殊,祁春风与妻子结婚20多年总是聚少离多,没有陪妻子度过一个完整的除夕夜及节假日,也从未参加过女儿的家长会。妻子既要照顾双方年迈的老人,又要抚养年幼的女儿,一个人默默支撑着这个小家。
2009年春,祁春风父亲病情加重住院。弥留之际,老人很希望儿子能在病床前说说话,可是每次见到儿子却言不由衷说:“春风,我没事,你好好工作吧,别分心。”
2009年3月29日,星期天,祁春风本应去医院陪伴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可那天是220kV瀑河变电站预试的第一天,停电任务重、责任大。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最终还是决定到变电站现场主持变电站预试工作,没想到,这个决定给他留下了终身的遗憾。
早晨不到7点,祁春风就到了变电站,同站内职工们一起开始了一天的预试工作,他边监督倒闸操作,边检查布置安全措施,还差两项就完成停电操作任务时,他的手机铃声响了,姐姐哽噎着说:“春风、快回来吧、爸爸要不行了!”
作为儿子,他心怀内疚,也曾感到力不从心,想到过退却,但一想到岗位虽小使命大、职务虽轻责任重,就觉得自己没有理由不好好工作,依然践行着最初的誓言,用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电力人”的无限忠诚。
从未离开一线的“拼命三郎”——
“一想到还有许多工作没有完成,心里就放不下”
眼里容不下一丁点差错,为工作拼尽全力。这是祁春风给同事们最深刻的印象。
祁春风还带领职工对集控站设备操作程序、运维工作、监控巡视要点进行培训,使全站职工技能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由于集控站管理在系统中还没有成形的经验,祁春风便研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及标准化工作流程,他率先垂范,组织员工认真巡视所辖变电站的每一台设备,精心把好每一个安全关口。
这期间,正赶上承德供电公司上三星级创一流工作。为使集控站取得好成绩,他拿出了狠劲,查遍了站里所有的二次图纸,补充设备标识23000多条,修订现场规程,在查图纸中发现并改进部分设计不合理的现象。
2005年初,祁春风走上生产管理岗位。
“经常起五更、爬半夜、战严寒、斗酷暑,有时工作结束时,浑身累得都要散架。”到生产技术管理岗位后,祁春风的工作并未变得轻松,反而更加忙碌。他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生产现场,只要有较大、复杂的操作或工作现场,他都坚持和同志们一起到一线组织安全风险分析、安全措施检查、操作技术指导、现场工作协调等工作。
祁春风对自己的要求严格,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先做到。他亲自带领技术骨干开展季节性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每年都能发现几十项安全隐患;认真组织开展设备缺陷处理工作,从源头上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定期组织员工开展带电监测工作,大大提高了设备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应急体制,不断强化各类事故风险管控能力。
通宵达旦对于祁春风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人毕竟不是铁打的,长期劳累给祁春风的身体落下了不少病症,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体检化验多项数据超标。即便是这样,他对所从事的工作依然热情不减,“钻”劲不停,有时候工作胃痛时,吃几片胃药又继续工作。医生再三嘱咐要注意休养,避免劳累,可是一忙起来,他就把医生的话当成了“耳边风”。
病未痊愈,祁春风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同事们都称祁春风是电力一线上的“拼命三郎”,更是“电力的一缕春风”。
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大国工匠”——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
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祁春风做的每一项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创新突破。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钻一行”。祁春风特别爱琢磨、爱钻研,作为变电管理技术骨干,他年年都有创新成果。
祁春风拿出了一摞证书,里面都记录着他的发明成果: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2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创新成果46项,省部级以上优秀QC成果奖61项,在国家刊物上登载科技论文70余篇。……
为了专心学习技术,祁春风多年来一直住站里的宿舍,通宵达旦地背规程、画图纸。常常为了一个问题追问师傅几遍,甚至几十遍,直到弄懂为止。
刚刚参加工作时,为了尽快熟悉每个设备的性能和操作维护方法,祁春风整整两个月没有回家,一直“泡”在变电站,从一次设备到二次设备,从高压设备到低压设备,终于和每个设备“混熟”了之后,祁春风又开始钻研站里的各种技术书籍、图纸和资料。“两个月下来,光读书笔记,我就做了三大本,师傅的每一句话、每个动作、甚至每个眼神都是我笔记里的重点符号。”祁春风笑着说。
由于祁春风技术过硬,带动能力强,2011年10月,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祁春风创新工作室”。在祁春风的带领下,工作室全体人员加班加点搞创新、一心一意谋发展,围绕电力生产中的难点、重点,积极开展技术研讨和创新研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2013年4月他提出并主持研制的“挂地线辅助装置”被授予国家实用型专利;2014年4月他主持研制的“一种绝缘拉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并授予专利权;同年他自主独立研发的“一种安全措施地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并授予专利权;2014年“基于三提升一优化机制的提高班组安全生产承载力方法的构建与实施”安全管理创新项目获得了河北省管理创新一等奖。
通过技术创新,电网检修、调试、设备精益化管理工作中的难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员工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提升了电网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推动了企业各项工作快速向前健康发展。
一线职工的“领头雁”——
“希望冀北公司的‘大家庭’里,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2017年10月,祁春风被选举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工会兼职副主席。这是一个荣誉,更是一个挑战。
这份工作,代表了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广大职工对他的认可,同样也为他压上了一份沉甸甸的担子。
作为一线职工的“领头雁”,祁春风利用公司开展的“班组微讲堂”和“职工大讲堂”,不断搭建班组学习交流和职工成长成才的新载体。
“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颗钉,仅凭自己‘传帮带’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建立平台,让更多的职工看到、听到、学到,才能带动更多职工快速成长成才。”祁春风说。
为了将培养人才的方法纳入制度化轨道,祁春风决定埋下一粒“金种子”——从自己的班组做起,建立起能够不断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形成人人学技术、比技术的浓厚氛围。这样一来,新入职的职工一进到班组里,就相当于进入了“培训班”,能够更快地成长成才。
这个班组被称作“金种子”班组,就像是培育种子的土壤,让一个个青涩的年轻职工,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几年来,班组培育了大量人才,许多人都成为了技术骨干,走上了更重要的岗位。由于示范效果好,带动能力强,“金种子”班组得到了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有关领导的认可,这一模式也逐渐推广开来。
除此之外,祁春风还认真组织职工学习各种规程制度、专业技术知识、开展事故案例分析,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依托,组织开展职工技术研讨,经验交流,创新项目研发等活动。同时开展一线职工“拜师带徒”、“一带一、一托二”等活动,每年都组织新入厂员工与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师傅签订师徒合同,师徒之间还实现了互助互学,结成技术创新对子,实现了新老职工共同成长。
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创新工作室创建,“祁春风创新工作室”演变为“劳模创新工作室”,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其中,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新工作室在创新解决生产难题的同时,也实现了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成长,先后有21名创新骨干走上了公司管理岗位,6人成为网(省)公司专家人才。
联系企业与职工的“桥梁纽带”——
“企业职工心连心,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
工会是联系企业与职工的纽带,服务职工是工会的重要职责。作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兼职工会副主席,祁春风始终把职工的事儿放在心头。
他多次组织职工开展献爱心活动,组织党员捐款,到养老院开展最佳党日活动,为老人们送上米面等生活用品,倾听老红军讲传统,让每一位党员受到了教育。当得知单位退休职工生病,家人为医疗费发愁时,他主动组织职工捐款,并及时将捐助款送到患病职工家属手中,解决了燃眉之急。
年初,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即将召开职代会,公司工会组织巡视,祁春风积极参与,来到职工身边,收集了许多职工的意见。他将这些意见归纳、整理后,在职代会上提出,受到了公司的高度重视。很快,公司就出台了相应举措,职工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安全是供电工作的头等大事,关系每个供电员工的生命安全。”跟电打交道的工作都特别危险。特别是运维、检修等部门,常年接触各类供电设施和高低压线路,关键时刻还需要进行带电操作,必须时刻注意安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祁春风将自己的经验总结出来,就在运维检修部的走廊里建立了“安全文化长廊”,将安全标准、操作规范等制作成宣传展板张贴上墙,职工上班路过时,抬头便能看到图文并茂的安全规范。“安全文化长廊”上,最醒目的是电子显示的一串数字。这是截至目前安全生产天数的计数,已经累计达到了5800余天,将近16年。
有了祁春风为“榜样”,再加上他代表公司工会对职工的帮助,广大职工对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公司发展越来越好,培育出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工作热情越来越高,有效地保障了电网安全,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快速发展夯实了基础。
“企业职工心连心,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地发展壮大。”祁春风说,“为了这个目标,我必将竭尽全力。”
履职尽责作群众的“代言人”——
“积极建言献策,为百姓说话,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重托”
2018年,祁春风当选为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祁春风服务的对象进一步扩大了,不仅仅要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职工服务好,更要为广大人民群众发声。
“再好的能源,送不出去也是浪费。”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祁春风觉得,这正是他履行职责的时候。如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不但能为公司发展提供助力,还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清洁能源发展,让更多群众能够用上清洁电能。
“2017年底,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4亿、1.6亿和1.3亿千瓦,均为全球最大规模。清洁能源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艰巨的消纳压力,‘三弃’问题正在恶化,国家投入巨资建立的发电设施,由于输出不畅,常常无奈地停止运转。”祁春风说:“要从加强跨区电网建设、实施全国统一调度、提高系统调峰能力、完善市场交易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解决‘三弃’问题。”
经过进一步的修改、论证,祁春风形成了“强化源网荷协调发展,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的建议,在2018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交。
两会结束后,回到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祁春风带回了国家最新的政策。作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兼职工会副主席和全国人大代表,他既要为人民发声,更要将党的政策传递给每个职工。为此他多次组织职工学习,为他们讲解党和国家的新政策、好政策,职工的凝聚力更强了,工作劲头也更足了,大家鼓足了干劲,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