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阳信县新东方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张卫华带记者参观并向记者介绍他们开展的残疾人居家康复护理、中式面点、电子商务等为残疾人群开设的特色培训。墙上挂着一张张培训合影,还有荣誉榜和创业先锋展示。
2017年,他被评为阳信首届残疾人创业大赛“创业标兵”,并被评为山东省残疾人创业标兵。2018年,侯东俭参加省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获电子商务项目第一名。同年,在郑州全国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优秀技能奖。
通过培训,侯东俭赚得了人生第一桶金,不但有了固定客户资金收入,还收获了信心和阳光。淘宝店铺从一颗小红心到了四颗,现在有900多个固定客户,做一张拼图收费15至800元不等,平均月收入7000元左右。今年,他买了新汽车,还交了女朋友。
商店镇南小王村肢体残疾人王如卫的蛋雕作品《麻雀》喜获2019“荔枝花开”省首届残疾人创意设计大赛文化创意产品一等奖。在县残联支持下,王如卫创立了蛋雕工作室,获得了稳定收入,实现脱贫。
据刘海新介绍,阳信县乡两级残联针对13030名残疾人(其中3980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实际需求,统筹当地残疾人就业资源特别是适合农村残疾人就业的项目,依托乡镇(街道)培训设施就近开展项目技能培训,促进农村残疾人依托项目就近就业或居家就业,打通了农村残疾人培训、就业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以来,该县因地制宜、分类施教,相继开办了重度残疾人(亲属)康复护理、残疾人农作物高产种植、残疾人电商直播、残疾人中草药(艾草)种植加工、残疾人面点加工、残疾人家电维修(清洗)等各类培训班6期,培训残疾学员242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39名。通过培训,58名残疾人实现了自主创业和辅助性就业。
阳信县的残疾人培训之所以能取得这么明显的实效,在于县残联在这方面进行的深刻思考。
培训不搞“花架子”,项目遴选重实用。县乡两级残联结合地域特点、产业特色,向广大残疾人征集“培训需求”,实地进行工作调研,优选有市场需求、有特色优势、风险小且带动能力强、农村残疾人能学能干能就业致富的项目,并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一是征集遴选部分“订单式”培训项目,二是征集遴选部分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项目,三是征集遴选部分个性化创业培训项目。
快马加鞭“送一程”,跟踪服务重培养。注重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的衔接,在摸清农村残疾人就业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加大就业服务及扶持力度,以培训契机组织开展“六送”(送信息、送技术、送岗位、送机会、送示范、送服务)工作,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农村残疾人选准增收渠道,让农村残疾人的一技之长尽快转化为就业增收成果。对各类培训班涌现出的典型,县乡两级残联进行跟踪服务培养。
把课堂办到“家门口”,全域培训重联动。根据残疾人供给需求,使各级各类农村残疾人都能获得培训、就业机会;增加适宜培训项目,让各类别农村残疾人拥有更多学习、就业选择机会,满足他们多元化、个性化培训需求;着眼于残疾人身体有障碍、外出培训难的实际,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依托乡镇(街道)培训设施就近开展项目培训。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程芃芃通讯员王洪磊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