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与行业进步“冰火两重”的背后,一场关于电视机的“角色转移”正悄然发生。
编辑|Ray
“这年头谁还看电视,家里电视近一年都没打开过了,我明天就打算把它二手卖掉。”想到已落灰许久的电视机,Andy打开了二手平台。
“要不是这几年孩子网课多,我是真没考虑换新电视,家里用了8年的老液晶电视还好好的呢。”Gavin说道。
“新房装修已经到配家电的最后环节了,先把空调冰箱洗衣机都安排上,电视不着急。”装修已接近尾声,各种家电都以“品牌+型号”的形式进入了Mia的购物清单中,可唯独少了电视。
曾几何时,电视机作为家电“三大件”之首,还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如今,“落灰”“没打开过”“等等再买/换”成了大众对电视机的常见反馈,似乎电视机正逐渐“失宠”消费者。
然而消费端的冷淡情绪却丝毫没有阻碍产品端的技术革新,“技术繁荣”甚至将国产电视推上了新的行业高位。
就在今年的IFA2023(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上,中国电视再次向世界展现了自身的强大实力:TCL展出了全球首款115吋QD-MiniLED电视TCL115"X11GMax,这款电视不仅是目前市场上最大的MiniLED电视,也是TCL在超大屏领域的又一次创新突破;海信视像也推出了全球首款分辨率达8K的激光电视120吋LX,这款产品基于海信自研的LPU数字激光引擎,实现了行业最高色域110%BT.2020,色彩表现力高于传统电视2-3倍,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饱满细节与纯粹色彩,引领了激光显示进入8K时代。
一面是消费者热情降温,一面是行业技术革新带来的产品性能节节攀升,在市场与行业进步“冰火两重”的背后,一场关于电视机的“角色转移”正悄然发生。
尽管如今电视厂商们在技术上比拼得火热,但事实上,曾经中国电视机行业的发展相当坎坷。
1941年,美国黑白电视开播。1954年,世界上第一台彩电在美国诞生。彼时的中国人甚至连对电视机的基本认知都没有。
1958年,我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黑白电视机在天津通信广播电视厂诞生。
直到1970年,中国才诞生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但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电视机里的显像管等核心部件都依赖进口。
为了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国第一个彩色显像管生产厂——咸阳彩虹显像管厂建立了。与此同时,一场浩浩荡荡的电视机产业大发展拉开了序幕。
截至1985年8月,全国共引进113条彩电装配生产线,几乎遍布全国。在这起轰轰烈烈的彩电生产中,也诞生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几大知名品牌,如长虹、TCL、康佳、海信……
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那时的国产CRT显像管虽优势明显,但缺点也同样不可忽视,体积大、亮度低、操作复杂、耗电量高、重量大……几乎都是痛点。
在PDP等离子显示技术、DLP背投技术、LCD液晶显示技术取得突破之后,CRT技术几乎在一夜之间过时。但当时的国内彩电生产厂商并没有意识到危机来临,甚至还斥巨资引进国外二手的彩管生产线。
2003年后,液晶显示屏在业内迅速替代CRT成为市场主流,提前入局的海外厂商不断收割红利。反观国内,彩管厂们因购入CRT产线而长期亏损。早些年间中国在面板领域积累的优势瞬间成为负累,中国显示屏产业又一次被海外垄断。
长期以来,中国显示屏产业严重依赖进口。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进口液晶显示面板19.5亿个,成本总支出达407.5亿美元。
这一次教训,也给中国电视行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技术才是真正能主导产业发展和地位的。同时能够把握住下一轮技术变革的机遇。
在“CRT到LCD(液晶显示)”这次重大技术变革中吃尽苦果的中国电视行业,从2008年前后开始重振旗鼓,通过合资、技术引入、设备引入等一系列手段,将中国电视产业一步步补齐了在LCD时代所需的技术和产业积累,同时早早地参与到了下一轮技术变革的竞争中来。
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Omdia发布的2022年全球电视出货量调研数据显示,三星第一,海信跃居第二,TCL、小米分列第三和第五,中国品牌占据TOP5中的3席。其中,海信是全球TOP5品牌中唯一逆势增长的企业,2022年海信系电视全球出货量突破2454万台,同比增长16.1%。今年1-9月,海信系电视国内市场零售额及零售量占有率分别达到29.3%和27.1%,均位居行业首位。
如今,我们不仅有京东方、TCL华星、天马微电子这些中国液晶面板行业的龙头企业。还有海信、TCL、小米等国产电视厂商在全球崛起。
只是,在行业一路狂奔的同时,一股暗涌也在发生: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不爱看电视了?
在《2021年中国年轻人居家生活调查报告》中显示,年轻人搬家时最倾向优先丢弃的TOP10家电中,电视机排名第一,占比高达25%。
大家都不爱看电视了?
奥维云网(AVC)全渠道推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彩电市场销量为1467万台,同比下降12.2%。
事实上,不爱看电视的也并非只有中国市场。我们从全球范围来看,据知名市场数据研究机构TrendForce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电视总出货量仅2.2亿台,同比下跌3.9%,创下近十年来电视行业的最差出货量纪录。
过去,我们总以“三大件”来形容每个家庭最重要、最能代表经济实力的三个配置,从“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到“冰箱、电视、洗衣机”,流水的家具家电,铁打的电视机。可想而知,电视机在过去人们心中的重要程度,电视丰富了当时人们并不多的娱乐活动,同时也是人们与外界连接的重要媒介。
而没了“精神需求”支持的电视机,消费者对其情感也会越来越现实,在选择时,开始看起了其实用价值。
如今的电视机已基本普及,大多数城市有线电视普及率已经超过了90%。饱和状态下的存量市场,增长也只能靠激发消费者换新需求,再者就是依靠房地产新房添置家电。
但事实上,别说换新了,消费者打开电视都是一件“难事”。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视开机率达到70%,而到了2021年,开机率已经下降至27.7%。
看电视的成本越来越高,于是“没有耐心”的年轻人选择了更为方便的手机、平板。而有看电视需求的老年群体则被困在了如何记住并正确实践的智能电视操作手册里。
据中国家电网公布的《2022中国适老化电视调研报告》显示,在平时使用智能电视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上,“开机后不能直达想看的电视节目”、“设备多(机顶盒、电视机),不知道互相怎么切换”、“操作复杂,不知道怎么找想看的内容”、“遥控器太多,不知道该怎么用”、“遇到问题找不到人帮”是最多被用户吐槽的使用痛点。
可以预见的是,电视机正在退出消费者刚需的家电“三大件”,与空调、冰箱不同,电视机不仅越来越不实用,且可替代性也越来越强。
但,我们真的不再需要电视机了吗?
近几年,电视销量的下滑或许大家都认为是这届年轻人不爱看电视了。但事实上,有媒体做过问卷调查,不看电视的人在调查的1000多人中占比不到两成。大多数人还是看电视的。有近半数人每周都看电视,其中超两成人每天都看。
所以说,大家不爱看电视了,是假的。
“租房不考虑买电视,但买房之后肯定要装电视啊,而且要装好的、大的电视,最好能有影院体验的那种。”
“还是有必要的,家里有孩子的话,不论上网课,还是看动画片,起码屏幕够大,现在很多电视也都有护眼功能。”
“当然有必要啊,家里来客人了就把电视打开,看不看不重要,主要是烘托气氛。最怕空气突然安静。”
“家里还是要有的,要不然过年回家,总不能各抱各的手机看春晚吧。”
……
显然,电视机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依然稳固,只是这届消费者对于电视的需求变得更加的务实和个性化。
在屏幕主要被手机、电脑霸占的今天,“视听盛宴”无疑是电视机“争宠”的核心。而电视行业也深谙这一点,于是,在技术创新上开启了“卷王模式”。
今年秋季,海信视像发布ULEDXMiniLED全新阵容。其中,U8KL是国内首台毫米波全维感知MiniLED电视,再将“冠军画质”推向新高度,极尽还原一切画质细节,其2400分区实现了像素级控光,呈现的画面更真实通透;3300nits小窗口稳定峰值亮度让画面从最亮到最暗,都细节满满,无论是阳光下的花朵,还是夜晚的城市,甚至繁星、烟火,都能精彩毕现。与此同时,该电视还搭载了2.1.2多声道空间声场,加上自研的Hi-SoundPro音频处理芯片,让声音极具立体感,一秒沉浸。
不可否认,如今无论是电视视觉体验的日益精进,还是音频上空间感的增强,亦或是通信技术和硬件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更新鲜全面的体验,电视能够应付使用场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复杂。
迟迟没有买电视的Mia,并不是因为电视不重要,而是太重要。对于Mia来说,一个人的时候,电视机让她有了“家庭影院”,享受沉浸式观影带来的精神放松;到后来有了伴侣,电视就成了二人每晚下班后的游戏主机,好不欢乐;日常有朋友来家里做客,打开电视作为BGM,即使大家都不说话,也不会显得太安静;Mia也时常想过有了孩子之后,与孩子在电视前的亲子互动;与父母一同生活时,大家一起看家庭剧,讲讲儿时,聊聊年轻时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