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排行,实为捞金;网上百科,错漏百出;网站搜索,以价排名;网来网去,内容克隆;网络产权,保护不力。网络内容建设怎样引导、如何规范、谁来监管,诸多问题需要及时解决。在传播格局已深刻改变的今天,作为“十三五”期间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的一项“基本建设”,网络内容建设决定着行业生死,掌握着业界未来。
人民日报新媒体版今起推出网络内容建设亟待加强系列报道,聚焦网络内容种种乱象,把脉问诊,开方抓药,以期凝聚共识,推进网络空间生态文明建设,让互联网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乱象
“上网查查,货比三家”,互联网时代,这已经成为一种消费者习惯。
而“乱花渐欲迷人眼”,金钱角逐的“十大品牌”,人为操控的“畅销热榜”,花钱运作的“销售排行”……网络收费信息泛滥,令人真假莫辨,不仅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更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一些所谓的“品牌榜”“畅销榜”“信誉榜”,已沦为变相捞钱的工具,编织出一个个“消费陷阱”。
收钱发证合作优先
“品牌榜”成山寨货
正在准备装修的北京市民王昕,选购材料时犯了难:网上五花八门的“品牌排行榜”,到底该信谁?仅乳胶漆一项,就有“最受消费者喜爱”“最具性价比”“最安全环保”等各种各样的榜单,不仅名目众多,所推荐的品牌也不知是真好假好。
据记者调查了解,随着品牌竞争日益激烈,网上各类“十大品牌”排行榜层出不穷,不仅渗透家居建材行业各个领域,食品、服装、家电、汽车等诸多行业都可以看到“十大品牌”的身影。而诸如“品牌排行网”“中国品牌网”“排行榜天下”等排行网站更是林林总总,至于是否对所推广的品牌进行过核实,则令人生疑。
业内人士透露,“这类评选、排行大多事前没有标准,事后没有监督,实质上就是竞价排名,有些就是直接收钱发证。”
对于这类评选网站,大品牌往往不屑一顾,急功近利的小微品牌却趋之若鹜。为了混淆视听、伪装权威,部分评奖和榜单首先会将行业内绕不开的大品牌纳入其中,余下的名额则成为了众多投机品牌之间金钱的角逐。
网上此类山寨评选之所以屡禁不止,是因为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利益链,一些所谓的网络“十大品牌”评选已经成为一桩有利可图的“生意”。在利益驱动下,许多品牌排行榜未经严谨审慎的研究调查便粉墨登场,迷惑了人们的视线,误导了消费者的选择,干预了企业的正常运营,也消解了网络排行榜的权威性和可信性。
花钱打榜刷榜上位
“畅销榜”里水分大
“畅销榜”的商业寻租空间,使一些商家忽略了提高商品质量,而是一心“抄近道”,绞尽脑汁将自己的商品送上榜首。于是,“刷榜”“打榜”的非正常行为相继出现。而偏重眼球经济的图书、影音、游戏等文化领域,则成为“买榜”丑闻的重灾区。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曾专门就“买榜”和“书托”问题,对网上书店进行调查。调查显示,“一些出版社和书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利用内部员工回购图书制造畅销假象”,造成了电商网站上的畅销排行失实。部分出版商也坦承,由于竞争激烈,读者主要靠排行榜作为买书依据,“不买榜出版社就没法活”。
职业刷单数据造假
“信誉榜”中藏水军
去年4月,一名网店店主为了打击竞争对手,雇人疯狂购买对方产品,“恶意刷单”1500多次,最终触发电商平台自动处罚机制,造成对手蒙受损失19万余元。江苏南京雨花台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涉案网店店主等人被以涉嫌破坏生产经营罪起诉。该案也是南京市网络“恶意刷单”第一案。
今年3月,“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众多网络刷单的黑幕,多个电商平台成了“刷单”重灾区。近日某公司更是赫然把“销售额刷单”公开写进了招股书,引起轩然大波。该公司负责人对媒体诉苦,刷单是“被逼”的,否则就会被其他“刷单”的竞争对手打败。如果大家都不刷,其实也没事。但是,只要有一家刷,大家就只能都刷,进入恶性循环。
专家评
排行榜一定意义上具有社会属性,一味趋利会伤害消费者利益
如果监管不力,榜单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些机构的营销工具
互联网平台应承担好社会责任,履行好核对把关责任
排名应有准入门槛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目前网络排行榜乱象主要在于排行方法,好的在后面不好的在前面,交钱多的在前面交钱少的在后面,实际上是把公共属性和商业属性混为一谈。
如何完善网络排行榜,让其权威、公正、可信?应该分层治理,让市场机制、社会机制、行政干预、法律手段协同作用。
首先,网络排行榜的运营平台,最好把基础业务和增值业务分开,排行榜的排名一定意义上具有社会属性,一味趋利会伤害消费者利益,从而损害网站信誉。排行榜本身不应和收费挂钩,想获利应通过增值服务实现,比如评选机构在为货真价实的好产品做推荐时,可收取一定费用。
其次,协会、行业、联盟等社会机制应发挥作用,树立行规,公开评选标准,完善游戏规则。比如出现纠纷时,协会可代表消费者和商家谈判,并对不良行为有所制约;协会还可以完善排名准入机制,促进排名机构规范运行,不能鱼龙混杂。
此外,政府也应出面进行必要、慎重的行政干预,同时加快立法进程,用法治手段强化治理。
建章立制用重典
中国社科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黄楚新:互联网时代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商家不踏实经营质量,热衷于花钱买知名度。发起排行的主要是第三方数据机构或商业网站,采用的是私人或企业自行研发的调查方法系统。如果监管不力,榜单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一些机构的营销工具。
治理网络排行乱象,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网站应处理好信息过滤与公众自由获取信息之间的关系。网站在保证用户公平、开放、自由地获取信息的情况下,应主动及时过滤不良信息。
网站平台当担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东:互联网平台影响力越大,越应多承担社会责任,越要履行好核对把关责任,制定一套成熟、客观、系统的评选、准入机制,为消费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透明的信息。
法律上,要进一步强调网站平台的监管义务,从互联网平台本身特点出发加强监管,同时对不规范的行为主体进行调查处罚。此外,也要对投资者、消费者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分辨能力和风险意识。(记者吴姗采访整理制图: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