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7年11月1日开始,以下三种购买人身险的情况,销售过程都将被录音录像。
根据《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暂行办法》,人身保险公司通过保险兼业代理机构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销售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或向60周岁(含)以上年龄的投保人销售保险期间超过一年的人身保险产品,这三种情况在取得投保人同意后,都要对销售过程关键环节以现场同步录音录像的方式予以记录。
根据澎湃新闻对多家人身险公司的采访,无论是在银保销售、代理人渠道还是互联网端,“双录”前期工作均已准备就绪。
怎么录:销售人员需向投保人说明保险责任
“双录”录的是保险销售的全过程。
保险机构在征得消费者同意后,销售人员将提醒消费者注意所需签署文件的具体内容。这期间,销售人员需要出示有效身份证明(一般包括身份证件、工作证件或执业证件),同时明确告知消费者其所属机构的规范简称。
销售人员需要告知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包括:保险产品信息、不如实填写投保信息的后果、犹豫期及退保损失。此外,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销售人员需要更多对产品权益进行解释。
保险产品信息确认完毕后,还有四个确认环节。一是销售人员将出示投保提示书,并请投保人签字确认;二是针对人身保险新型产品,销售人员需要出示产品说明书,并请投保人阅读;三是销售人员需要出示并阅读免除保险人责任条款的书面说明,并请投保人签字确认;最后,销售人员出示保险条款和投保单,并请投保人、被保险人签署投保单。至此,“双录”过程才算完成。
多家保险机构表示,针对7月提出的“双录”要求,公司已对代理人销售行为进行了培训。
“双录”困境:银保渠道的影音资料归谁管?
一般来说,保险销售渠道可以简单分为三类:银行代销、代理人(或中介机构)代为销售、互联网渠道。
平安寿险向澎湃新闻表示,目前银保渠道的“双录”,在大部分银行是自录、自存、自检,这些对银保渠道影响不大。对于少部分仅负责“自录”的银行,由平安寿险保存质检材料(包括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上海农商行、北京农商行6家),当前公司正与民生银行对接开发,将逐步接入通过专线实现双录资料传输。而对于银保直销渠道与保险代理公司(专业中介)之间的“双录”,主要使用公司自行开发的“智能双录APP”实现。
对于这部分“双录”资料的保存,按照保监会要求,这部分资料应当严格保密、不得外泄和擅自复制,严禁将资料用作其他商业用途。同时,保监会还规定了这部分资料的“保质期”。视听资料保管期限自保险合同终止之日起计算,保险期间在1年以下的不得少于5年,保险期间超过1年的不得少于10年。如遇消费者投诉、法律诉讼等纠纷,还应至少保存至纠纷结束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