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今年初,万和电器在埃及开建制造基地,悍高五金新设越南子公司,金牌厨柜在泰国开建生产基地,索菲亚在越南开设高端定制体验馆,志邦厨柜在泰国曼谷发布“志邦HOME+全球发展计划”。此前,欧派已在美国、法国、沙特、蒙古、加拿大、葡萄牙、菲律宾、津巴布韦等11个国家开设零售门店。
泛家居行业这些代表性企业的海外布局行动表明,2024年,泛家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已成为大趋势。
Z察此前工作的单位:美的厨电事业部,其微波炉品类可以说是中国泛家居产业中,最早探索国际化,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国际化样板产业,没有之一。
在它的总营收中,国际市场营收占比一直在50%以上,而且,国际市场的品类定价权,是它说了算的,这在我国所有出口品类中,实属罕见。
它是如何做到的?它有哪些经验值得其他走出国门的泛家居企业借鉴?
美的:搞不搞微波炉?这是个问题!
1999年,美的集团论证要不要上马微波炉项目时,内部争论非常激烈。
一方认为,在当时的国内市场上,有着“价格屠夫”之称的格兰仕连续发动多轮“价格战”,将微波炉的终端零售价格打到了199元/台,已经“摧毁了产业的投资价值”,建立了很宽的“护城河”,牢牢地占据了国内中低端微波炉市场;
同时,还有美国的惠而浦,日本的松下、东芝、三洋,韩国的LG、三星等品牌,占据了中高端市场。他们的产业链非常完善,非常强大。
反观美的,在当时,没有专业的微波炉技术团队,没有完善的产业链,连生产线都没有,凭什么去参与市场竞争?凭什么去打赢强大的对手们?
另一方认为,美的在当时已经培育了众多小家电品类:电风扇、电饭煲、饮水机、电磁炉等,它们都是从零开始的,都做到了行业头部位置,在消费端具有很强的品牌影响力。
通过这些品类,美的已经建立了覆盖全国市场的经销商体系,以及内部的专业营销队伍,增加微波炉品类,对经销商和营销队伍而言,是给他们注入新的生意机会,提供新的生意增长点,其次,美的集团有较充裕的资金实力,可以持续投入。
再一方面,当时美的小家电产品的出口业务已经做起来了,有了一定的外销基础。
最后,美的老板何享健拍板:支持小家电事业部上马微波炉项目。
格兰仕的“封杀”
在国内市场,美的微波炉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是格兰仕微波炉。
1993年,格兰仕进入微波炉行业,试产了1万台,开始从羽绒服行业转向家电制造业。
1995年开始,格兰仕微波炉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跃升至第1位,且大大超过国际产业、学术界确定的市场垄断线——30%的占有率,而达到60%以上,1998年5月,格兰仕微波炉的市场占有率达到73.5%。
它频频使用低价策略,在国内市场获得了行业垄断地位。格兰仕也因此被业界称为“价格屠夫”。
1996年到2000年,格兰仕微波炉先后5次大幅度降价,每次降价幅度均在20%以上,每次降价都使其市场占有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根据格兰仕的测算,在当时,100万台是生产微波炉的合适经济规模,格兰仕在1996年就达到了这个规模,其后,每年以两倍于上一年的速度扩大生产规模,到2000年底,格兰仕微波炉生产规模达到1200万台,是当时全球第2位的两倍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成为格兰仕总成本领先战略的重要支撑。
格兰仕微波炉的规模每上一个台阶,其市场价格就大幅下调。当其生产规模达到125万台时,就把出厂价定在规模为80万台的成本价以下。此时,格兰仕还有利润,而规模少于80万台的企业,多生产一台就多亏一台。当规模达到300万台时,格兰仕又把出厂价调到规模为200万台的成本以下,使竞争者始终处于竞争劣势。
格兰仕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行业壁垒,摧毁竞争对手的信心,摧毁整个产业的投资价值,阻止其他资本进入微波炉行业,从而实现垄断行业。虽然格兰仕微波炉自身的利润极薄,但凭借其巨大的规模优势,仍然可以实现微薄利润。
然而,业界对格兰仕的做法也有不同看法:“它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有垄断之名,而无垄断之利”,“使行业处于低层次发展的泥淖,不利于行业的创新升级”,“一味价格战,促销战,赠品战,口水战,最终损害的是用户的价值”。
美的微波炉“突围”
当时,前三个品类,美的已经在行业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并且每年都有了可观的盈利。
只有微波炉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在任命四个事业部总经理时,由于原家庭电器事业部副总经理兼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的朱凤涛,对微波炉行业相对熟悉,当时年仅34岁的他,被任命为微波炉事业部总经理。
这个任命,在接下来的17年里,改写了全球微波炉行业的格局。
朱凤涛1993年进入美的集团,历任美的空调分公司财务主管、分公司经理、美的空调国内营销公司副总(当时,方洪波为美的空调国内营销公司总经理)等职,已是家庭行业的“老兵”。擅长从产业经营的高度构建品类的经营体系。
换道超车:主动跳出“国内卷”,开拓海外大市场
上任之后,朱凤涛即制订了美的微波炉“换道超车”的突围路径:格兰仕微波炉在国内市场很强势,但是,它在海外市场并没有优势。
而微波炉本身是西式家电的代表品类,西方发达国家才是微波炉销量的大头,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微波炉就已经是西方家庭的必备品,在欧美市场,每年销量已经达到千万台的规模。
在欧洲,主销品牌是伊莱克斯、博世、西门子等,在北美,主销品牌是惠而浦、通用电器(GE)等,全球连锁超市都有自己品牌的微波炉产品,比如,家乐福、乐购、麦德龙、沃尔玛、塔吉特等,它们没有生产线,都是找厂家代工生产(OEM)的。
朱凤涛重组了美的微波炉海外营销公司,将全球市场划分为: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等几大区域,由专业的外销团队负责。
在外销团队中,为大客户配置专门的客户经理跟进所有业务,让客户只对接一个人,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在内部,事业部明确规定:两个营销公司(国内营销、海外营销)是前台部门,所有中台与后台部门,都必须无条件服从并服务于前台部门,他们的需求就是指令。这类似于华为的“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定”。
一开始,欧美的大客户,对新进入微波炉行业的美的,并不信任。外销团队通过参加广交会,邀请客户到公司现场考察、交流,凡是到公司来交流的客户,他们都给予高规格的接待,专业的讲解,合作的诚意,让客户尝试性地小批量下订单。
比如,美国某大型连锁超市,从一开始的每年几千台订单量,到最后每年200—300万台的订单量。
对于这样重要的大客户,朱凤涛认为,与他们的合作,能够促进整个公司的进步,而且,与他们合作的经验或教训,对于类似的客户,是有示范意义的,即使当期的订单不赚钱,但着眼于长远,作为战略级客户,服务好他们,后面自然会赚到钱的。
内部就此达成共识,动员整个事业部内外价值链一起攻关,最终交付的产品,客户十分满意。并因此赢得了欧洲市场其他主要大品牌商的信任。后来,客户的订单不限于台式微波炉、嵌入式微波炉品类,连大烤箱、BBQ(户外烧烤炉)、OTR微波炉(集成了吸油烟机的微波炉)等高价值产品也都交给美的生产。
产业经营:掌握核心技术,构建全产业链
2018年、2020年,美的微波炉零售量创下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当时的行业热点话题,但是,美的每年出货的微波炉总量,已超过3000万台,只不是,海外销售部分,基本上都不是用的美的品牌。
而美的能够征服大品牌商和大零售商的根本在于:它掌控了整个产业的核心技术。
大家都知道:微波炉的核心部件是,磁控管、变压器和电子控制件,磁控管被称为微波炉的"心脏",由它产生和发射微波。变压器是给磁控管提供电压的部件。电控件则是微波炉的“大脑”,由它发出指令。
美的微波炉事业部构建了三大件的自有工厂,并组建了相应的研发团队,将核心零部件的技术与成本完全掌控在自己手里。
由此,美的微波炉取得了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如今,在美的集团5座灯塔工厂中,微波炉顺德工厂是唯一生产小家电的工厂,其他四个都是大家电,分别是:家用空调广州工厂、洗衣机合肥工厂、冰箱荆州工厂和厨热顺德工厂。
工业设计:用高颜值征服世界
让美的微波炉备受国际客户青睐的,还有它的高颜值。
这里也有一个美的版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一开始,专家根本没把美的微波炉当回事,认为做起来的机会不大,所以,不愿意到美的来。
但是,每次见面,朱凤涛都向专家讲述美的微波炉新的发展状态,以及他们对整个产业发展趋势的判断。
三年后,外国专家终于被朱凤涛的诚意和优厚的待遇所打动,全职加入美的微波炉事业部,成为工业设计部总监。
外国专家确实不负所望,入职后,全面提升了美的微波炉的颜值,拉开了与格兰仕等微波炉的距离,使其在国内外客户的心目中,更受欢迎。
同时,美的微波炉也拿遍了全世界有名的工业设计大奖。
国际专家群:要做国际市场,就要有国际化人才
上述外籍工业设计专家,在美的微波炉事业部并非孤例,而是一个群体,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精益制造专家、有生产管理专家,有技术研发专家,还有微波炉菜谱开发专家。
包括微波烤箱在内,外籍专家们主导了美的微波炉的五大战略产品的开发,在高端品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起,美的微波烤箱正式投产,从无到有地创造了这个全新品类,至今仍是美的畅销的高利润品类,市场占有率也在行业排名领先。这些高端品类,只有美的能做,友商做不了,以此形成与友商的差异化竞争,并每年比友商多出400—500万台的销量。
最多的时候,美的微波炉事业部有10多位专家。正是这些国际级专家们的经验与智慧,让美的微波炉的成功,不是偶然,也不是凭运气,而是必然的结果。
也正是因为朱凤涛带领美的微波炉事业部团队走得很扎实,在最初几年连续巨额亏损的情况下,何享健仍然坚持信任以朱凤涛为核心的经营团队,这在美的是一个没有先例的现象:按照美的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每年经营指标不达标的事业部,总经理当年必须“下课”。
结语
朱凤涛所带领的美的微波炉团队,在中国商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高度垄断的行业中,从零起步,以弱胜强,并实现全面超越。而他的核心战略,就是从产业经营的高度,掌控整个价值链,引领这个产业的全球发展趋势,以此为目标,配置所有的资源,并持续投入,最终的结果,是肉眼可见的。
这对当前泛家居企业们走出国门,逐鹿国际市场,当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