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2.10.27湖南
七大“贴牌”的驰名品牌,他们曾是骄傲民族品牌,如今靠卖吊牌躺着赚老百姓数十亿。甚至他们不仅无工厂无货源,而且品牌早已停产,老百姓如今还被蒙在鼓里。你都中招了哪些?
明明是做服装的却小到内衣、袜子,大到耳机、净水器、洗衣机,都有这些品牌的身影。甚至被网友戏称:“除了航母和光刻机,我看这些厂商是啥玩意都能做”。
无独有偶,南极人通过模仿恒源祥也开始有样学样,仅靠卖吊牌就能躺着赚得盆满钵满。不仅在服装上开始只贡献商标,在小家电上都有南极人的身影。并且这些商家只要交几万保证金,就能运营一个正版店铺专心卖吊牌。
靠着这样一种模式,在2017年南极电商创造了超5亿的利润,成为了A股电商的毛利之王,实现了“大翻身”,这样的模式能躺着赚钱何乐而不为。
不管是蚕丝被、内衣、棉服、童装、冲锋衣,还是一些电推剪、卷发器、按摩棒灯电器,均有产品上质检黑榜,甚至有五次都未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的国检。这样的产品还能走多远?
但这样的“路”还是被拉夏贝尔学了过去。
拉夏贝尔曾被认为是中国版的“ZARA”,2014年上市,2017年就成为内陆唯一一家“A+H”的上市服饰公司,是红极一时的女装巨头,2017年线下门店高达9448家。
而距离申请破产的消息已经一个月后,拉夏贝尔直播间的人气仍旧保持在数十万人。但疯狂剁手后的消费者,开始对拉夏贝尔产品的质量进行了负面反馈,并且在黑猫投诉中关于拉夏贝尔的投诉已有数百起。
让不少人看到的是,拉夏贝尔从一开始的清仓已经悄然演变成了预售。原来是因为破产又积攒了很大名气,因此拉夏贝尔就开始学习南极人,以打折清仓的名义进行预售,售卖着贴牌的产品来赚钱。
如今在服装行业这种手段非常普遍,比如卡帝乐鳄鱼、啄木鸟、罗蒙、花花公子,富贵鸟、稻草人、袋鼠、雅鹿等。除此之外迪士尼的吊牌生意也做得很大。也是门槛相对较高的品牌。
最令人意外的是。有的医药品牌也在搞贴牌,这就让消费者很难理解。
并且据调查显示,仁和药业的多款自营产品都曾收到了产品安全的拷问。包括仁和主营产品妇炎洁系列、闪亮滴眼液、清火胶囊,以及儿童专用感冒药优卡丹。甚至仁和控股的子公司,因涉嫌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了水污染物。
重点是出于仁和之手的贴牌产品占据了仁和品牌的半壁江山。
从男性保健品、减肥药再到轮椅等,占据了年收入的54%。由于仁和是老品牌,大部分消费者对仁和非常信任,但近年来仁和深陷轻研发重营销之中,一旦贴牌业务出现夸大宣传或质量管控不力,消费者发现这不是什么正宗的药妆后,将会极大程度透支仁和的品牌价值。
除此之外电器类的品牌中,荣事达也非常热衷贴牌。
在去年阿里巴巴展开的“净网行动”中,小家电类中荣事达就被查出有质量问题。然而被阿里清退的这家荣事达,并非是惠而浦中国生产制造,而是贴牌公司。
所以就出现了在某宝某猫上搜荣事达,就出现了各种官方店、旗舰店、专卖店、直营店甚至工厂店,经营范围更是从吃的穿的到用的一应俱全,更是靠着卖“吊牌”赚得盆满钵满。但很多消费者并不知情。
除此之外,洋产品飞利浦也是卖吊牌的一个大品牌。曾经有报道称有八成的格力经销商都转投了飞利浦,飞利浦空调能有如此号召力,其实跟他的“货”有很大关系。
飞利浦其实是荷兰的一家公司,但在国内的十多年里飞利浦竟做起了“包租婆”的生意,将自己不看好的产品通过“品牌租赁”的方式获得利益。
所以除了医疗器械、个人护理之外,以及母婴用品领域外,其余业务全部被“包”了出去,产品空有一个飞利浦的商标。直到2021年3月,飞利浦才官宣,称他将家电业务已经打包出售给高瓴资本,交易额超30亿欧元。
重点是大家所买到的飞利浦空调只是贴牌后的国产货,并且在飞利浦130多年的发展史上,他从来没有生产过空调。它的代工厂不仅有奥克斯、创维、长虹外,还有海信、美博等多个厂家分别生产。
仅仅是改个壳子,但飞利浦的价格却卖得不便宜。
如今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引起反思:短期的暴利是否真的比长远的发展更重要呢?你还知道哪些贴牌货呢?